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党和边区政府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注重推行民主政治,为抗战而生产.边区政府注重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以教育推动少数民族价值文明的现代重构,大力开展民族统战,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对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边区各民族的抗战力量,推动各民族的现代化转型,在党的民族政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更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定型化的开始.陕甘宁边区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正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与抗战民主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坚持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是领导和推动抗日根据地工作的示范地区。期间,边区总工会一直坚持“抗战为重”的宗旨,通过自身组织的积极活动,动员工人参战和投入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撑。边区总工会的抗战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区工人地位的提高,并为边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抗战时期边区工会的组织活动对今天的工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1942年~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遭受了百年罕见的大旱灾.旱灾造成边区农业生产下降,人民生活极端困难,社会秩序紊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除了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互助互济来救灾民之急以外,边区军民主要通过组织群众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和大种,植树造林等方式来进行抗旱减灾与生产重建.这些抗旱减灾措施的实施为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最终战胜旱灾和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以后的抗旱救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通过各类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以及在职干部教育等形式解决干部缺乏,干部素质不高等问题,从而为边区培养了大批各种层次的干部,这些干部在贯彻中共抗战政策、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边区干部教育在教育宗旨、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都体现了抗战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落后的经济文化现状和坚持持久抗战的要求,是边区政权举办展览会的主要动机。中国共产党利用举办展览会的机会,从展览会的筹备到组织展出以及展后的总结表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有力地配合了边区当时的中心工作,推动了边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晋察冀边区村政权建设具有基础性、群众性和差异性等明显特征。晋察冀边区村政权建设的巩固与发展,进一步扩大与巩固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极大地激发与调动了边区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为广泛动员民众参与到民族抗战的洪流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党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在边区各地的顺利开展与普遍实施,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合力。这为新中国成立后村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晋西北行署建立之前,晋绥边区的广大妇女不仅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外在压迫,而且还饱受“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的内在束缚,毫无社会地位可言,生活处境极为艰难。1940年2月,晋西北行署正式成立。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妇救会的广泛动员下,晋绥妇女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学习文化,为争取家庭和社会地位而勇敢斗争,她们逐渐打破封建束缚,积极投身晋绥边区的生产运动和政权建设,成为边区抗战的一股强大力量,为边区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要措施,这一实践在根据地建设中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利用和改造农民易于接受的旧式互助合作生产的形式,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集体生产,最大限度地动员了边区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出,帮助边区人民找到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边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合作社这一生产组织,形成了广大民众与中共政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建设、维持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如何解决抗日军人、抗日工作人员家属的优抚及安置,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边区政府先后几次适时调整优待抗工属制度和政策,并且实施了经济减负、节日慰问与“双拥”、创办公共事业、生产代耕与帮扶及建立家务活动等卓有成效的优抚活动,从物质与精神层面全面调动抗工属的生产潜能。这些举措改善了抗工属的生活,促进了边区政权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进一步强化了抗战动员。  相似文献   

10.
1942-1944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面对发生的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中共北方局的领导下,成立了各级救灾委员会,树立了"党领导,民自救"的救灾理念,实行广泛的抗灾动员,充分调动了各阶层救灾的积极性。结合边区的实际情况和斗争需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救灾政策,开展生产自救和社会互助,使边区渡过了这场自然灾害。针对因灾荒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边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力图解决疫病防治、土地买卖以及人口买卖纠纷等问题,来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说,探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如何调动内部力量进行救灾渡荒活动,对当今的救灾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外籍新娘”嫁入中国,“外籍新娘”出现在许多媒体和新闻报道中。学术界使用的“外籍新娘”、“跨国流动人口”、“外籍流动人口”等概念都不能准确描述因婚姻流入中国的外籍女性流而不动的情形。研究者将这类现象视为跨国婚姻或女性的跨国流动,但不能准确分析已经在中国长期定居的跨国婚姻女性人群的移民事实。笔者认为在跨国移民理论框架下认识中国的“外籍新娘”,她们已经具备了“国际移民”定义的基本特征。这些女性像所有移徙到世界任何国家的移民一样,是“跨国移民”。因相关移民法律政策缺失,这些来自亚洲国家的女性婚姻移民一直难以取得合法身份而滞留中国,成为事实上的“非正规移民”,对中国当前的移民政策提出新挑战。  相似文献   

12.
厦门市“金包银”工程在促进工业化、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农民失地不失业、不失收,实不失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但尚处于探索之中的新模式仍不可避免在“银里”改造、“金边”管理、园区内配套的教育设施、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等方面留下“后遗症”。为此,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加快工业集中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有效途径予以完善,最大限度地增扩该模式的绩效。  相似文献   

13.
女娲氏是中国人的始祖神、创世神,女娲神话是中国的创世神话,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女娲补天的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产生持续影响。"补天石"在古代小说中出没幻化,在《豆棚闲话》、《红楼梦》、《五色石》、《新石头记》等书中一再现身,从五色之石到幻形入世,"补天石"经历人化的过程;"补天石"故事在小说中不断发展,反映出时代变化,也反映出人对自身生存对文明认识的发展,更反映出小说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的一种彝族古戏。它是一种戏剧化的仪式,是板底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的特有文化。它不仅发出了对生命起源的追问,还体现了板底彝民社会的秩序;它既是有形的仪式展演,也是无形的观念形态;它借助于传统的节日活动得以传承,并真实地展示着社会变迁。"撮泰吉"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其价值生成就具有"生态性"的特点,它所展示的文化特征正是我们今天去关注的——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建民族的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蕴涵了丰富的礼仪文化信息。且、祖、俎、豆等字蕴涵了吉礼文化;丧、葬、墓、坟等字蕴涵了凶礼文化;田、获、焚等字蕴涵了军礼文化;朝、宗、觐、会等字蕴涵了宾礼文化;婚、采、媒、妁等字蕴涵了嘉礼文化。  相似文献   

16.
湘黔桂毗连地带范围涉及今湖南怀化、广西桂林、柳州,以及贵州的黔东南等地,这一地区联系紧密,民族构成复杂。历史上,该区域留下了诸多类型的原始"契",此类契约或以民族符号刻画在木片上,或以"埋石"、口诵形式加以表达,即学界所称的"木契"、"石契"、"口契"等,具有规约性、诉讼性,对社会稳定曾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内地化进程加快,文化互动频繁,以上诸类原始"契",逐渐被汉字文书所代替。探讨这一演变形式,对于揭示该区域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人试策文对《文选》文章的形制、结构、行文布置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继承。在体制上,唐人策问忠实套用《文选》策文的“起一承一转一合一收”格式(有所增损)。在行文模式上,唐人对策主要采用《文选》“对问”体,开启行文,推进论说。在行文布置上,唐人试策继承并大力发扬了《文选》论说文“事类联类铺排”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对苏北某县的养老调查显示,老年人自己的经济供养支持力已经超过家庭的供养支持力,家庭供养为主转变为以经济自给为主。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供养功能弱化,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养老保障尚未建立起来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无奈。政府须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形成"养老金+劳动所得+家庭供养"多元均衡的养老格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反文化"运动催生了许多时髦的嬉皮士俚语。尽管时隔半个世纪,有些俚语仍经久不衰。嬉皮士俚语在语言风格上精炼、诙谐、生动,在语汇上反抗并挑战美国主流文化,以反体制标榜自我,以极端体验实现自我表达,以群体归属肯定自我,一方面反映了美国上世纪60年代复杂的社会图景,另一方面也是对现代主义"反理性"倾向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广州大学提出“服务荣校”办学理念,旨在寻求地方大学服务地方发展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双赢”。通过改革服务工作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学校拓宽了服务渠道,锻炼了教师队伍,为全面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新的有效途径,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