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发展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问题上,把文艺服从和围绕“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为服从和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文艺的价值标准问题上,把抽象的政治标准发展为具体的生产力标准;在文艺创作的目标模式问题上,将单纯的“道德新人”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批判继承中西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将“两用”原则和“双百”方针奠定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上。  相似文献   

2.
重新认识“延安文艺”的价值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中,“延安文艺”是无论如何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这不仅是因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文艺”奠定了中国文艺的“新方向”,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这种“新方向”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实践后,却遭遇到空前的质疑和尴尬,“延安文艺”成为了一种逐渐被淡化、被忘却的历史记忆。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延安文艺研究的价值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文艺新时代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实践意识形态论的思想原则,正确地引导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实践中切实解决创作主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体自觉的能动的创造性,把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遵循文艺审美创造的规律融合统一起来,使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倾向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有机结合,充分反映出革命文艺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的艺术特色。既要批判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脱离革命文艺实践“为艺术而艺术”的唯心主义倾向;又要杜绝、反对抹煞文艺的审美特性和规律的“标语口号式”等错误倾向。因此,它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指导意义,正在现实的文艺变革中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毛泽东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群众的关系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的论述入手,探讨了毛泽东对创作主体的重视.文章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并不是一些人简单归纳的“机械的直观的反映论”,它不但没有淡漠创作主体,而且充分肯定了文艺创作中主体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风靡西方世界的人道主义,在我国文艺界的命运却是极其不幸的。如果我们公认高尔基“文学是人学”的名言是文艺信条的话,那么,也就得承认人道主义在文艺中的地位。因此关于文艺中的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还有继续和深入的必要。“人道”,在中国古代与“天道”、“地道”相对立,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神道”相对立,都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自我肯定。不难发现,中西方关于“人道”的讨论,并非是在一个层面上展开的。“天道”、“地道”乃自然之道,它与“人道”的对立,是人与自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文艺反映论与“物感”说、文艺服务论与“言志”“载道”说、主体修养论与“养气”说、典型化论与“形神”说、两结合论与“奇正”说、动机效果统一论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以及推陈出新论与“通变”说等几个方面的相关性比较,论证了毛泽东文艺与我国传统诗学之间的文化渊源关系。作者意在说明,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我国传统诗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新时期文学和文艺学在80年代出现了“向内转”的倾向。文艺学的“向内转”表现为审美论文艺学、主体论文艺学、文艺心理学、文艺文体学等兴起。但是“向内转”又使文艺学走向封闭,这也是另一种弊病。于是从90年代,又兴起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等,表现出“外突”的倾向,我们提倡“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系统、详实地松述了近十年来文艺反映论一方面在哲学层次上接受了文艺主体论、文艺本体论、文艺价值论、文艺实践论与生产论的挑战,另一方面又通过深刻内省,在“反映”概念、审美反映心理及艺术媒介三方面实现了较大的理论突破,从而维护了自身在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文艺反映论只有不断克服自身缺陷,并在进一步论争中博采众长,锐意创新.才能不断完善,为建设辩证、科学的社会主义文艺学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一个老问题提出了新看法.关于人类文艺的起源在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而又莫衷一是,本文把问题放在原始社会这一历史范围之内,从气感文化与生存智慧的视角出发,得出了文艺起源于以生存为中心的人类三大生产的新结论.并从当代文化选择的历史动向、中国艺术精神的诗性气质、华夏人文源头的生命智慧三个方面,逐层推进地讨论了气化美学的内在机理,做出文学本体观念的全新解说.  相似文献   

10.
关于雷州半岛的文化定位,近来在一些媒体上展开了讨论。“雷文化”、“雷阳文化”之外.尚有“雷州文化”、“高雷文化”、“红土文化”、“湛江文化”、“琼雷文化”等说法。结论往往在讨论之后,讨论的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学意义与价值会超过简单的结论。在此,我们提供几家较有代表性的提法,以期唤起海内外文化学者对于雷州半岛的文化定位的关注,将此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闻领域对于新闻姓新还是姓“需”.新闻媒体的主体任务是“宣传”还是“传播”.影响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是“软新闻”还是“硬新闻”的问题,通过对新闻本体的思辨.得出新闻姓“需”.新闻媒体的主体任务是宣传,决定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是“软新闻”的结论.提出无论在新闻理论还是在新闻实践中都应特别重视新闻受众的需要性和新闻媒体的新闻宣传任务.重视“软新闸”对新闻价值的关键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人民文艺”话语建构者之一,他在1944—1947年间明确倡导“人民本位”文艺观。以往学者主要从他的政论类文章中解读这一思想的提出、变化及价值。实际上,郭沫若的历史剧《南冠草》的创作和两次修改都与“人民本位”文艺观密切相关。郭沫若认识到夏完淳所代表的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局限性,重新评价了传统士大夫精神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而在现实中推动传统士大夫阶层向革命知识分子的转变。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而建构的“人民本位”文艺观,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特质和艺术价值,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事业和当代文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以“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为基调,在价值取向上以联系和确证新时期人民大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本质力量为主,但主旋律也需要有多种选择所形成的复调来烘托和突现,让文艺自由地揭示人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生成的复杂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它应该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秩序新观念,不仅要写改革开放中崇高的矛盾冲突,抒发悲壮的情愫,也要讴歌稳定、和谐、信义与繁荣,揭露丑恶与滑稽,展示喜剧与乐观,不仅要反映作为生产力主导因素的人的心灵与命运,也要反映作为生产力主体因素的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与前景,描绘科技发展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它应该走出人为设置的悬浮迷宫,实行改革开放,同时又和“自由社会主义文艺”和“福利社会主义文艺”划清界限,并把文艺本身看作是一种文化经济资源,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循环,利用文艺经济和法制经济文艺来促进整个文艺活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传播语境中,文化交往和价值竞争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建世界文化发展新秩序、推进全球文明治理变革的重要举措与题中之义。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应当在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共同价值”、秉持“承创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文化共融、主体共述、体验共情、价值共享的交互表达,不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相似文献   

15.
江南文化精神的“在”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阐释江南文化精神,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就是江南文化的“在”与“说”。前者属于存在论问题,主要是江南自然、社会与人文的存在现状;后者属于语言本体论问题。主要是有没有人可以把江南文化的“在”讲清楚、说出来。在“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文化中,关于江南的“说”比关于江南的“在”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以“江南诗性文化”为核心范畴的“江南美学与文化”研究,以区别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空间背景,追溯江南文化的文化背景与渊源;以区别江南文化与齐鲁文化为区域背景,揭示江南文化的诗性与审美本质;以江南轴心期为理论基础,还原江南美学与文化的历史生成;以江南城乡差别为解释框架,探索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精神结构,推动了江南文化从实学向美学的学科飞跃,是研究者进入江南最重要的学术配置与基本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故、百家争鸣”的文化管理方针,并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伺题》一文中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阐发。而今,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即将流过二十世纪,人们期待着中国文艺在二十一世纪更加走向辉煌。在这个历史交汇时期,重新品嚼“双百”方针,探讨其科学价值,是一件颇为有益的工作。 一 “双百”方针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方针。它的提出,是毛泽东同志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  相似文献   

17.
探讨传统与特色的问题,处理好继承传统与突破发展传统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重要侧面。我们的文艺必须反映人民群众在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遇到的复杂矛盾,表现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由自觉创造的本质力量;反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指导作用。我们必须继承发扬革命文艺的优秀传统,批判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包括古典美学思想和儒、道、佛思想传统中有价值的部分,同时又确立现代意识,正确对待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挑战及其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形成当代中国文艺“异体合成”美学风格的背景和基础.多元的经济发展格局必然带来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也为多元的文学艺术现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使主旋律由中心而边缘化.精英、严肃文艺与大众、通俗文艺处于激烈的抗争、对峙之中.当代文学艺术的国际交往与交流也是在一种不平等的对话语境中形成的,因此,中国文艺寻求独立禀赋的美学风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五四文学革命与西欧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极为不同;对“人”的价值的探索认识有同有异。五四文学革命的匆匆过程,其理论其创作其文化能量与西欧文艺复兴都有差距,因各种原因并未实现其理想与任务  相似文献   

20.
审美文化社会控制的理论阐释 ,就学理而言虽已构成相对成形的理论体系 ,但是 ,这个“理论上的演绎” ,却难以解读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党的文艺政策阐释 ,即一种现代形态的审美文化控制理论的实际运用。以人民为本位 ,统一国家、社会集团与文化界的审美控制目标 ;“服从于人 (主体 )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将物质、现实和审美三层次的价值需求 ,互补关联 ,是邓小平文艺政策阐释人学思路的两种展开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