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经历了兴起、独立研究领域和深化发展三个阶段。在这期间,研究者集中对何谓中国教育学史、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地位、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内容、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回顾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主要借鉴了外国教育学史的研究范式,这影响了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的自生性和原创性。中国教育学史研究者需在解决中国教育学史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明晰和把握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的基本方向,深耕和拓宽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的问题领域,明确和规范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的书写逻辑。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创业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通过综述创业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对比中国 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分析了目前中国创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中美创业教育 比较给出了当前情况下中国发展创业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陆的建筑与家具设计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的发展同步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家具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走过持续多年的跳跃性发展之路,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家具教育体系与中国现代家具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面对教育全球化进程,面对中国入世后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中国教育体制和教育发展既面临着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国教育市场以及中国教育结构等方面所产生的冲击,给中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必须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留学美国,师承杜威。他在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进行继承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提出了一系列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教育观念,并将其一一付诸实践。陶行知对于杜威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改造及其实践,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陶行知“中国化改造”后的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介绍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对中国教育人类学20多年来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中国教育人类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另外,还对教育人类学与教育社会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质量保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作为人类教育质量保障的璀璨明珠,光照世界。近现代中国的教育质量保障伴随着国家的内忧外患,依然顽强地支撑并保障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国教育发展。当代中国教育在飞速发展,教育质量保障取得了优良的成效:大量引进和介绍了海外的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成果,广泛开展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和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展望未来,中国教育质量保障必将走在世界前列,其趋势为:建设良好的教育质量文化氛围,完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注重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性功能和决策性功能,同时要加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真正做到评价结果可靠和有效。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城乡教育因急速变迁而产生了痛楚。在打破传统中国“无差别统一的城乡良性循环”,推进近代“新式教育”以来,城市剥削和压迫乡村的城乡关系就决定了中国教育一步步地失去乡村,失去了传统中国的乡村文化和乡村价值。21世纪以来的“办学城镇化”更进一步在空间上和地理位置上使得中国教育失去乡村。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不断地接受逐步失去“乡村”的事实,中国乡村也在外部压力下被迫应对“新式教育”以及“办学城镇化”的诸多调整,最终促成了今日我们看到的中国乡村教育之现实:如果说乡村有教育,也是城市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加快了法制建设的步伐,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探讨高等法律教育应该如何发展,但其热点一直是关注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文章则思考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中国高等法律教育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由于中国断断续续的法学教育历史和中国特殊国情,到目前中国高等法律教育没有稳定的法学教育理论基础和完善的法律教育体系。并提出高等教育当务之急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构建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謇立志教育救国,热心近代教育事业;借鉴外国教育经验,规划出中国发展近代化教育的蓝图;致力教育三十年,建立起中国近代化的教育体系;注重教育方法,实施近代化教育方针;积极培养近代化人才。他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面对中国民众对基督教普遍持冷漠态度,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不失为一条可以介入中国人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并可借此将西方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传入中国,以此影响一代中国新人,而利于基督教在华传播。基于此目的,他们以西方近代教育理念为标准,就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管理等方面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并对西方教育模式在华的施行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开创了近代教会教育的历史,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外语教育作为语言教育,有其独特的规律。按照语言教育的独特规律,中国外语教育实施品牌战略有许多独特优势,品牌经营有很好的前景。但是,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严重阻碍了外语教育品牌战略的实施。中国外语教育要实施品牌战略,必须改革现行外语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3.
陈郁是新中国煤炭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49年10月-1957年9月期间他先后担任新中国第一任燃料工业部部长、煤炭工业部部长、中国矿业学院院长等职。在此期间他积极探索中国煤炭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推进煤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见地的教育思想,初步创建了新中国煤炭工业职工教育、干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体系,为建国初期恢复和发展煤炭工业提供了人才保障,为新中国的煤炭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演进的线索与命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近代以来中国百余年的教育现代化探索 ,基本上是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演进无法遵循教育内在的发展逻辑与连续性 ,而表现为与政治的同步性。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线索与命题先后经历了超越传统教育、教育西化、教育中国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演进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近代女学的创办,中国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是近代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本文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教会女学及外国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作用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发表的研究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简论西方女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西方女学的传入密切相关。以西方女学的传入为视点 ,不仅梳理出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孕育、西方女学制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学的兴起、西方女权思想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男女同学教育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而且对每个阶段西方女学传入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行了总体的把握 ,进而展示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同中国革命教育实践相结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曾经同国民党领导的旧文化教育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批评了各种资产阶级的教育流派和教育理论,并且随着整个革命斗争的胜利,新文化教育运动逐步成为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逐步成为指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是在客观上教会女校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早一批知识女性,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院制度及其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文章回顾了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 ,力图从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教学模式、人格教育等方面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办学特 色,以探寻书院教育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MBA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模仿、自我改造、再创新的艰苦过程,为培育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企业家,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本文力图从北京、天津市三部属高校MBA教育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了发展中国MBA教育的战略方针应是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MBA教育规范体系与案例库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