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促进"准市民"包容性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基于人的包容性发展视角,构建"收入—地位"模型来论证收入增长模式的包容性内涵。结果表明,因收入结构优化程度低、职业转化能力低的双重制约,现阶段农民工的收入增长模式不具有包容性内涵。在"收入—地位"关系曲线的城乡二元性强化的背景下,农民工应转变收入增长模式,使收入增量达到地位维持或地位提升的收入要求,防止因市民化产生的"地位落差"。  相似文献   

2.
"权力经济"是指权力主体通过控制、使用和分配主要社会资源,以实现权力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模式。目前,"权力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具有强制性、专制性、趋利性、掠夺性、非公正性特征,无论是在初次分配领域还是在再分配领域,都导致严重的分配不公。"权力经济"使得权力主体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大量"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的出现;掠夺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导致收入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扩大。通过制度变革,界定明确的"权力边界",建立多重权力制约机制,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从而消除"权力经济",是我国今后建立公平分配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欧美国家不断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策因素是将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的短期措施长期化,经济因素是背离现实经济基础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悖论",政治因素是由于党派政治的干扰导致政府不能在经济不景气时削减社会福利支出。避免主权债务危机的基本途径是,正确使用需求管理的各种政策工具,改革产生"消费悖论"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和完善政府储蓄机制。  相似文献   

4.
欧债危机以来,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突显。以2016年版《德国国防白皮书》的发表为标志,德国将推行更积极的外交政策,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德国安全战略的指导理念是"来自中间的领导",即从中等实力地位和欧洲中心的地缘位置出发,通过合作的方式发挥影响力。然而德国外交在实力和地缘上的双重困境制约了其大国作用的发挥,鉴于目前欧洲陷入多重危机,"特朗普冲击"引发欧美关系和美俄关系新一轮调整,在此背景下,德国是否能够如愿带领欧盟走出危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是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模式的重要概念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仍呈现出一定的"差序格局"特征。"差序格局"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由特征、性质、主体、形成机制四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机制是基础,当它发生变化时,其他三部分也会发生变化。社会转型期中的"差序格局",由于其形成机制发生变化,进而其特征、性质和主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变化后的"差序格局"被称为工具性"差序格局",而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则被称为经典"差序格局"。就其要义而言,前者更加重视"利",后者则相对重视"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发展面临着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的困难和问题,"无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一种新形式。从冲突的起因、演化及其双方关系来看,"无直接利益冲突"仍属利益矛盾,排斥性增长方式是导致这类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包括权利不平等和规则不公平,贫富差距悬殊导致利益相对受损群体扩大并产生相对剥夺感,社会结构失衡造成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形成利益对立。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应以包容性发展为基本理念和原则,在必要而适度的经济增长中持续改善民生并优先保障弱势群体权益,重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并坚持多元利益共容和改革成果共享,扩大公众参与以疏通利益表达和沟通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弗兰克尔试图提出一个"悖论"的"狭窄定义",它既无多大价值,又内含一些冗余的"描述",更没有充分强调语义、语境,应该被取代、抛弃!遗憾的是,一般论者包括《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等辞书竟然也把悖论"狭义"曲解、扩大为"广义",使问题更加复杂费解.当"失钻"悖论被澄清和消解,并且把森斯伯里的"悖论"定义作为比较之后,关于弗兰克尔等"狭窄定义"的价值和它被论者曲解和扩大等问题便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会的信任格局形塑了要素交易的人格化特征,政府介入则使之逐渐非人格化。为剖析该转变的内在逻辑,利用江西和辽宁两省的转出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土地交易"差序格局"的形成及政府主导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任"差序格局"内嵌于农地要素的配置方式,政府主导有助于促进交易的非人格化。经验结果表明:第一,信任水平与交易对象正向匹配,交易外生性的提高则降低了信任的交易匹配效力;第二,政府主导土地流转提高了交易的外生性,但仍受限于信任的内生匹配作用;第三,外生性交易有助于显化土地流转的价格和契约的规范性,政府主导强化了该效应。为此,需着力破除城乡互动壁垒,拓宽农村社会网络边际和提高要素的流动性;发挥政府在农地租赁市场中的规范构建、平台搭建及规则维护等职能,同时约束政府的公共理性和寻租行为,协调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双重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解释蔬菜产销差价巨大的现象,利用流通成本、供求均衡,分工与协作,参照价格和机会成本等理论对蔬菜价格悖论进行系统分析。供求理论分析表明,在蔬菜供应链中,批发商、收购商和零售商相对于菜农具有自然垄断地位;分工与协作理论分析表明,批发商、收购商和零售商较高的分工效率决定了他们的垄断定价权力;参照价格理论和机会成本理论分析表明,蔬菜产销的各个主体的参照价格和机会成本存在的巨大差距,才是造成蔬菜价格悖论的根本原因。因此,降低渠道壁垒,建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强分工与专业化,完善沟通机制,减小城乡差距等是解决蔬菜价格悖论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社会互构论的基本理论,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即是城市和农村两主体互构共变的机制,包括城乡互构的主体、互构动力、互构方式和互构域四个要素。随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探索日益丰富,"城乡整体互构共生"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逐渐显现出其优越性和合理性。该模式主张城市和农村是互构共生的,互动地位将趋于平等合作,双方相互关系的维持依赖于利益需要的满足,互构结果将是互惠双赢。惠州的实践证明,各地在深入把握城乡互构机制的基础上,建构既有自己特点又遵从普适规律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农民消费空间转向及其对“人的城镇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改革后,农业劳动力外流和农村空间结构调整使农民消费空间出现“内萎缩”、“外转移”特点,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乡村消费空间,农民物质消费空间、文化消费空间、服务消费空间纷纷向城镇转移并使多数农民拥有城乡双重消费空间。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具有耦合关系,它是人的城镇化先决条件和实现手段。如此,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增加城市低端消费空间,开放城镇服务空间,不仅能推动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发展,而且可以以此为引擎和纽带,促进城乡空间对接和居民互动,进而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在主体理论(即人学)上面临着悖论,就是主体的自由既受各种外部权力的压制,同时又依赖于他们。福柯最初关注"非理性"与"受压制者",但德里达发现,我们根本无法做到对它们的完美阐述。于是福柯转而研究了阐述者和接受者——主体——被建构的历史,以谱系学的视角观察主体及其知识被权力建构的过程,以及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受压制者"是怎样被权力排除掉的。然而主体似乎没有了出路,身处权力之中使它在"存在"和"言说"两方面都不可能,这就是福柯终身面临的陷阱,也是后现代主义面临的悖论。因此,福柯在晚年又一次转向,试图从古希腊寻找一种个人修身和生活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并不通向某种权力强制;而德里达的思想继续充当了批评者的角色,从语言的层面批判理性对替补物的宰制。  相似文献   

13.
“一切都是中间物”:鲁迅对宇宙与人生的终极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宇宙与人生的根本观点。作为一种崭新世界观的"一切都是中间物"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在"链子"与"中间物"的关系上,突出"中间物"的本体地位和独立价值;从"一切都是中间物"出发,承认"偏至",拒绝"普遍、永久、完全";在"过去———现在———将来"三环中突显"现在",在"天国———地上———地狱"三世中执着"地上",在有限的"中间物"中追求终极;"走",是超越"进化"与"轮回"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2—2019年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农业保险缓解相对贫困的效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业保险较高的保费水平与较低的保障水平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农业保险可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从而产生"城乡收入差距悖论".其中,农业保险灾前增加保费会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缓解相对贫困;灾后提高赔付会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缓解相对贫困,且农业保险灾后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门槛特征.当赔付水平较低时,农业保险灾后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随着赔付水平提高,此优势逐渐消损,直至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农业保险赔付的增加,农民消费呈扩大趋势,且其消费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消费,这是产生"城乡收入差距悖论"的原因之一.未来应采取培养精算人才科学定价保费、提升农业保险赔付水平、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等措施,使农业保险灾前和灾后均为缓解相对贫困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低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过低,是目前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居民消费偏好既依赖于家庭遗传性和内生性,也依赖于社会形成机制。消费行为受到空间建构和分布的影响,城乡消费空间的差异会导致居民消费行为也存在较大异质性:一是由城乡社会形成机制差异导致的消费群体的异质性,二是由信仰、观念、社会等级等家庭资本遗传导致的消费者个体异质性。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导致两类扩大消费效应,即由于城乡空间重构和居民区位移动,消费者群体重新选择消费方式及消费行为的"空间转换效应",以及在深度城镇化的过程中,异质性消费个体面对城市"消费空间"的变化而改变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的"消费升级效应"。将空间维度和消费黏性引入"低消费率之谜"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拓展消费行为的微观基础研究,揭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扩大消费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6.
基于“80后”炫耀性消费行为的营销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如今以消费为导向的物质主义社会中,注重面子、身份地位、相互攀比的炫耀性消费行为是一种经济必然现象,"8 0后"群体已经成为这个市场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本文试从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出发,对"8 0后"炫耀性消费行为的表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品牌形象与身份建构,营销沟通,品牌社区与关系管理,消费特权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导游管理悖论”看旅游市场的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市场经济改革使个体利益和部门利益有了合法的地位,劳动者和经营者可以正当追求自身利益,这就使得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作用越来越强。这种相互作用往往造成管理部门的政策目标和政策结果之间出现偏差。从导游管理入手建立的导游 游客博弈模型指出了"导游管理悖论"的成因是没有考虑政策的纳什均衡。为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旅游市场的时候,应该认真研究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地位性质的认定直接反映了行政法理论基础各家学说的差异。依照"政府法治论"的视角,由于政府权力来自于公民权利的让渡,公共权力至上具有合法性,行政权作为一个整体与相对人权利并不平等,行政权具有相对的优位性;就具体行政法律关系而言,每一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性质不但是对应的,更是对等的。这种对等是行政法合法性、合理性原则的必然要求,并且具有"质"与"量"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处于瓶颈期,相关理论转化和指导实践面临诸多困难.基于乡村度假旅游需求提高的市场需求、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制度壁垒、社会交换理论和乡村后生产主义的理论基础,文章提出了城乡社会交换理论,以理解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从该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市场驱动和政策推动建立城乡要素双向交换的平台与通道,将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城乡社会交换理论未来在乡村旅游研究中的三个重点拓展方向为,打破制度壁垒,发展居住旅游;立足地域特色,调整城乡产业结构;构建多元主体社会关系网络,激发城乡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20.
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人类全球化现象,就应该从人与"全球化"的双重关系入手,"全球化"是"人的全球化",人是具有"全球性"的人.为此,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本性之间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关系中,来具体分析与把握人类的"全球化"现象是我们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