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文艺是最能够体现人类生存本质的艺术存在方式。受人与自然一体化思想的影响,古代文艺体现出一种蕴积生态整体性与生命有机性的审美创造和体验方式。受技术理性的影响,近现代文艺模糊了艺术的生态位置,文艺对人类心灵的慰藉作用和对精神家园的重建作用日益式微。受生态文明的影响,未来意义上的生态文艺旨在把人和社会带入光明朗照之中,升华和超越现实,使生命的存在扩展和敞亮。  相似文献   

2.
文学失范的现实危机,催生了文艺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的出现.文艺伦理学是文学与伦理学文化互动的结果,它将人类生活的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活动准则应用于文学领域,为人类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系统.文艺伦理学的建立是为人的存在和生活提供一种更具价值的追求方向,体现了善和美的统一.同时,艺术审美和行为善良也是人生意义生成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文学失范的现实危机,催生了文艺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的出现.文艺伦理学是文学与伦理学文化互动的结果,它将人类生活的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活动准则应用于文学领域,为人类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系统.文艺伦理学的建立是为人的存在和生活提供一种更具价值的追求方向,体现了善和美的统一.同时,艺术审美和行为善良也是人生意义生成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艺生态审美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以系统整体化的思维品质,以艺术审美体验的生命情怀,感悟与深层次地体味人的生存魅力,建设性、诗意化地演替人类生态性生命存在的韵律。其中文艺生态赖以存在的条件是文艺的“自然”形态;生态审美解析人的审美实践活动的生成,建构人的精神———心灵境界,消解人类活动中的对立与争斗,启悟人类朝向未来的优化生存。  相似文献   

5.
自然审美与环境审美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偏于建造人类自身内在精神--心灵家园,后者偏于建造人类外在生存家园.人与生态环境是互为创造与权利共存的关系,这成为审美的前提.生态环境具有"天然的和人为的" 两重化,即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生态环境.人工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为了自己生存繁衍和发展而创生出的,是人化的自然环境.文章据此而讨论了表征天地人生态合一性的宏观文艺视野,以及表征艺术个体生命体验活动生态关系的微观文艺视野与环境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学失范的现实危机,催生了文艺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的出现。文艺伦理学是文学与伦理学文化互动的结果,它将人类生活的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活动准则应用于文学领域,为人类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系统。文艺伦理学的建立是为人的存在和生活提供一种更具价值的追求方向,体现了善和美的统一。同时,艺术审美和行为善良也是人生意义生成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之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通过"自叙传"方式将个人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重现于其小说世界中。拟以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生涯为时间轴,分三个阶段来分析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等人生体验,以此揭示郁达夫小说与人生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欲求不得,不得仍求”的崇高的悲剧精神是所有悲剧艺术的重要标志。艺术家们通过悲剧艺术,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生命等主题的哲理思考。作为受众的读者,也正是在对悲剧的审美体验中,对于人的悲剧性处境和超越性人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从而在双方的情感体验中达到和谐共鸣的理想效果。由此可以说,悲剧艺术具有精神救赎的特点,救赎人类摆脱生存的悲剧性困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池莉的“新写实三部曲” ,尤以其中《烦恼人生》为重点 ,深入探讨了都市普通百姓生活的严峻和苦涩 ,以及在这种生存状态下印家厚等人表现出来的坚韧个性。通过对小说中人生形态散点式地把握和透视 ,体验作家塑造典型的独特视角和对现实社会、现代生活的深层思考 :普通平凡而又极具典型的生活流程 ,折射出芸芸众生的生活常态 ;潜藏着的是被压抑的生命律动 ,成长起来的却是超越人生烦恼后所获得的精神净化和灵魂升华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创作与他的创伤经历密不可分.在奥尼尔的创作历程中创伤记忆成为他的心理动力和创作资源.<拉撒路笑了>是奥尼尔创伤记忆一次成功的思想与艺术的升华.他带着对于人生的切实体验,抒写了他的感受与思考,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为读者了解他的思想变化与心理状态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文艺创作应坚守真正的人民性立场,正确处理生活真实与观念现实的关系.作家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社会良知的匮乏必然导致伪现实主义的泛滥和读者与文艺作品的情感疏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二元并行论难以成立,那种认为创作方法可以纠正或补救世界观弊端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受到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与女作家们确立了与阅读市场相匹配的叙事策略有密切的关系。女作家们在创作小说时,大量采用纪实手法,把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生活方式及个人隐秘世界的体验、经验穿织其中,并用一大堆现实的能指符号制造真实、强化真实,让读者对她们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纪实叙事给女性都市写作带来的危机是作家想像力的日渐匮乏以及被动的卷入商业泥潭而担上“色情文学”的罪名。这是女作家们要超越自我时所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外来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大量译介的同时,应当注意译本的质量。从儿童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的传输等三方面看来,有必要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引入译者主体性。从《格林童话》的几个中译本中的语言使用、翻译选材以及文化传输等三方面来考证,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是确实存在的,并且有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阿英一生涉足了文艺领域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新时期关于阿英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目前还没有对阿英研究资料的全面整理和结集汇编。为了使他的各类文学作品被更多的读者和学者们阅读、研究,使他的批评理论被广泛借鉴和使他的学术精神更加发扬光大,未来对阿英的研究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文学史家在编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过程中,应该给阿英合理的评价和应有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5.
"五四"乡土小说的出现和兴盛不是偶然的,是时代和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家对当时"五四"文坛弊端的反思,是作家的自觉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相互融合的结果;另一方面,乡土小说作为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它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在两种文明的现代性冲突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论是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对文学的创作、欣赏、批评的论述,是古代士人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其文化心态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文论内容丰富,密切关注人的伦理道德世界,在文以载道、以理节情和知人论世三个向度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影响和规约着中国当下文论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文学文本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艰难性及其深层原因,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下对权利崇拜与金钱崇拜的后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的接受主体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读者对文学的人文精神的接受与追求作品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变成了对于文学刺激性与消遣性的阅读;读者主体性在退化,读者与一些追求世俗化的作者共同联手解构当代文学的理想精神,从而使得表面繁华的当代文学实际上在退化衰弱。大量的文学文本存在也仅仅是一种缺乏读者的潜在“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要实现其文学作品的转换,当下读者必须经得起时代的物质考验,要培养自己阅读经典的兴趣及从整体上提高读者的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理论界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已多有讨论 ,但是这一讨论基本没有涉及作为文学本体及文学媒介的文学语言。本文认为 ,文学语言的人文价值是“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中的应有之义。文章从剖析“人文”和“价值”这两个词语的本来意义入手 ,具体界定了人文价值的涵义 ,接着论述了逻辑语言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人文价值的失落 ,然后着重指出在文学这个国度里 ,其词语不仅保存着语言的原初创造力 ,而且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 ,经历着既是感觉的又是精神的再生 ;语言在文学里复活了它的全部的生命 ,闪耀着人文价值属性的灿烂光芒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文学研究中所面对的"语码危机"、"图像霸权"、"文学边缘化"、"文学终结"等现象几乎都与媒介有一定的关系。在整体场域中重新审视文学所遭遇的存在之痛,在文学"通变"的参照系中寻找救赎之途。文字与图像正常的关系应是哈贝马斯的交往与对话,以此形成新的文化,文字与图像各有优势,应该成为支撑文化的双翼。文学要能在"通"中求"变","变"而不失其"通":一方面创作主体可以通过文学性的坚守或与其他媒介相交通,或满足某些公众或公众的某个阶段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文学阅读主体而言,可以把文学阅读方式向其他媒介扩张,把原本属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概念,扩展到阅读一切符号(包括图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探讨译者的儿童文学翻译观,我们发现大部分译者采取的是舍弃双关语的翻译策略,反映出译者在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等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和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翻译观.儿童文学的译者应该解放自己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在充分把握目标读者特点的基础之上,尊重并信任儿童,以译作与儿童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儿童本位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