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巫术是道教的思想源头之一.道教的完整体系几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间巫术的方方面面.荆楚文化是有着巫术文化传统的地域文化:楚人好鬼,楚国国力的衰落,某些统治者成了亡国之君,也与"务鬼神,信巫祝之道"有关;楚人风行巫祭活动,祭祀的名目繁多,祭祀的对象广泛;楚国巫术祭祀之风成就了楚国的巫学传统,<九歌>被视为楚巫之歌,楚人"信巫不信医"在并世各族中尤为突出,巫舞禹步也被楚人用于治病.从"武当"之名、武当道教的斋醮科仪、朝山进香、武当道乐等方面看,荆楚巫术文化是武当道教的一大源头,也是道教的主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线性思维与进化史观的影响下,宗周文化中的巫术成分往往被遮蔽,从而导致对相关问题之探讨变成无的放矢。《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研究几成聚讼,原因亦在于此;重构宗周哲学语境成为解决问题之关键。宗周文化史当划分为两个阶段:周公制礼作乐,道德与巫术并存,人神关系与人人关系并重,此为第一阶段。孔子反思巫术,以"仁"求"礼"探究人情,专注人人关系,此为第二阶段。《诗小序》建构了"妇德无厌,志不可满,凡有情欲,莫不妬忌"的必然世界,此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民性固然"可构成互文关系。女子与小人难养,当指嫉妒而言。周公时代"巫医"不分,孔子则将疗妬之方法,从巫术思维转移到道德自修与制度约束之上;"礼缘人情",化宗教情感于日常伦理;借此孔子完成了对周公制作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亲迎之礼"在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许多较有特色的新婚俗,包括就妇家成礼、下婿、催妆、婿骑马绕妇车三匝、障车、百子帐、却扇、观花烛等。这些婚俗的出现及变异,反映出唐代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之际,情爱小说占小说的90%之多,在"五四"这个深刻的背景下,对情爱小说的反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自由、婚姻自由的意义当有充分的估计.时至今日,我们对情欲与文明关系的复杂表现、对情爱与文明进程的思考,在文学上仍远远不够.在大量再版那个时期的情爱小说的今天,我们对张资平、张爱玲到当代一批小说家在这方面的"一脉相承",当有一个清醒的也是全新的描述,这不独在文学创作上有打通"现代"与"当代"的"史"上的意义,更有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古代喜剧中的崇生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原始巫文化的崇生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喜剧的深层底蕴。这种精神先得到先秦儒家的理性认可,而同为原始巫术发展起来的道教则与崇生意识有更直接的联系;至于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之成为“人间佛教”也是顺应这股生命潜流的结果。这一切,都汇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普遍蒙泛喜剧因素:戏剧中喜剧成为最先成熟的样式,男女情爱题材、大团圆结局也缘此而多。  相似文献   

6.
浅析宗教和巫术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和巫术有高级和低级之别、理性和感性之异 ;宗教和巫术对现实的超越方式不同 ;宗教比巫术具有更高的文化性 ,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小说叙述模式中,存在着革命权力秩序与性别权力秩序相互纠缠的现象,本论文从二三十年代"革命+恋爱"模式中革命女性的形象书写入手,通过对情爱关系中的性别政治、革命女性的浪漫之爱对革命意识形态的美学实践的影响以及对革命女性的情爱心理中同情即爱的情爱特质的分析出发,试图呈现革命女性性别在政治权力秩序转化为情感秩序时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的"原始宗教"、"宗教的初级阶段"其实所指是巫术;巫术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是巫术是人凭借魔法的力量使役神,而宗教则是人对神的迎合和膜拜.鄂伦春人萨满跳神的"助日仪式"是一种典型的巫术以篝火和跳圈舞促进太阳高高升起和放射强大的光明.近现代萨满跳神形式与远古巫术原型的一脉相承性说明了萨满跳神的本质是巫术而不是宗教.  相似文献   

9.
巫术作为理性的"他者",一直遭到理性的压制和排斥,必须打破理性的霸权,打开并思考"他者"的空间,重新表述巫术和理性的复杂关系,而分别以二者为根据的巫术治疗法和心理分析法对精神病治疗的惊人相似也有助于打破理性的神话,发现巫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清水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苗族地区L村的婚俗变迁,以"礼物"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通过婚俗中礼物馈赠的呈现、流动、变化及象征意义来探讨该地区的婚俗变化。文中既包括男女双方在不同时期的礼物馈赠,也包括男女双方家庭的新婚祝福礼物。婚俗中的礼物互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研究礼物交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诠释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空间婚俗中礼物的变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苗族在社会转型下的婚俗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1.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的摇篮,蒲坂(今山西蒲州)是尧舜之古都,位居鸡呜三省的晋、陕、豫交界;是古时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是沟通中原与全国的桥梁。由于山西在较长时间内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华夏族与戎狄杂居、胡汉相融通婚形成兼容并蓄的“自由婚”习俗与模式,使山西成为中华儿女反封建争民主、追求和向往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爱情圣地,使蒲州成为爱情之都。  相似文献   

12.
殉情作为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自杀现象,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澜沧拉祜族同胞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既与社会制度的剧变、文化的变迁相关,也与宗教信仰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引发出长盛不衰的"红豆"风俗.本文从多方资料.考证出王维是"红豆"入诗的第一人,并指出相思子(红豆)产地已由岭南扩至长江南岸,探索出唐代是"红豆"风俗盛行的年代,"红豆"亦由入诗延至入词,解析出唐之后的"红豆"风俗,于程、朱理学思想锢制下的艰难传承,追溯出"红豆"风俗里的宗教特色,体现了儒、释、道精神文化境界大一统的中国特色.最后归结出:<相思>诗的魅力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红豆"风俗已融入经济市场,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很多描写关于婚恋及爱情的题材,而人与妖相恋的故事,则是其中一个独具风采的分支,人妖之恋这一母题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古典小说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这类神话故事中,没有一种动物能像狐这样被充分赋予意味深长的文化含义。基于此,通过对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符命化,汉魏晋六朝时期的巫术化,唐宋时期的世俗化以及明清时期的艳情化、性爱化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发展历程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意象文化的嬗变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汲取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仁爱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科学地阐释了"爱"的本质,系统地探讨了大爱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大爱传统,践行大爱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大学教育事业中树立大爱育人理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还魂型爱情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历代还魂型爱情小说创作中的四种形态,并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之幸福观的角度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17.
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真正关注、了解,重在塑造春桃这个扣人心弦的女性形象。小说《春桃》中"一女二男"的婚姻模式有悖于"神性爱"这一个古往今来文学作品的传统母题;李茂、刘向高在伦理婚姻观念上沿袭着中国传统伦理婚姻的重负,春桃具有新的伦理婚姻观念因素,但现代伦理婚姻观念的光芒始终遮不住春桃传统的观念。最后,人性善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使三人冲破了一切传统封建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的束缚,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世界,这种善良的人性人情寄托了许地山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终其短暂而悲惨的一生,济慈深历了一场充满矛盾、痛苦而无果之爱。基于此而形成的爱情观更异乎同代而独树一帜。其爱情观总体以含蓄、简约、轻淡而著称。其中表现的爱情本身常常是现实的、世俗的、非永恒的;爱情对象则是人间的、普通的、一往情深的;爱情语言更是简单的、不作藻饰的、不夸大的。这些特点与中国古诗中的爱情观有着严密的相似性,他的爱情观折射出耀眼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受侮辱,受迫害的地位,但是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女性却比男性走得更为执著。论文旨在通过对《碾玉观音》以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我国古代爱情文学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服饰具有广告的属性和特征,它是古代广告媒介的重要形态之一.中国古代服饰广告历史悠久,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国古代服饰广告丰富多彩,色彩、款式、图案、纹饰等构成服饰广告的主要元素.中国古代服饰广告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