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中国古代谏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谏诤是人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谏诤主要指臣下对君主提出批评或建议。在君主专制政体之下,谏诤与君主决策、国家兴衰关系甚大。本文在系统考察中国古代谏诤历程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国古代谏诤制度的演进,君主的求谏、纳谏与拒谏,臣僚的谏诤艺术及谏诤的性质与作用。其中揭示的君臣间在谏诤方面的规律性问题,即使对今天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建立正常的民主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基雅维利将政治学从伦理学与宗教神学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非道德政治观主要包括人性恶、国家观、君主专制和君主霸术四个方面。文章从社会背景、马基雅维利本人的教育背景及他的从政经验三个方面来说明他的非道德政治思想产生的原因。并以国家利益这个“大善”为出发点和着眼点,说明马基雅维利主张的“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学领域,中国的韩非与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都是不可忽略的人物。他们对于特殊政治形式———君主专制的深刻认识和大力鼓吹,不仅在实践上对于他们分别所处的时代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理论上对于人类政治学说的发展,也贡献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4.
《太平御览》的"人事"部,分设有多达7卷的"谏诤"门,主要摘录先秦至五代典籍中有关"谏诤"的言行。"谏诤"门的设置,可看出宋初统治者对"谏诤"的重视和开国时推崇儒教、施行仁政的统治策略。尽管在宋代后来的政治中,受政治模式衰落的影响,谏诤的政治功能日益衰微,然而"谏诤"事例中体现的修己、内省的思想,能发现宋初文臣对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的刻意要求,有一定的道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谏诤"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在类目的分属上一直不很统一。从"谏诤"分类的一个特例——《文苑英华》的"谏诤"分类入手,对比历史上多种总集中"谏诤"分类的一般情况,可以总结出"谏诤"的本质。在文体分类里,"谏诤"之所以逐渐被后人完全当成奏疏的一种,在于以帝王为一般陈述的对象,也在于一直没有统一和确定文体的固定名称。然而作为各种奏疏中专门指摘现实的一种,谏诤类的文章有着鲜明的文风和补益时政的巨大意义。了解这种文体在历史上的演变,透视它的历史地位,不仅在学术方面,更对社会优秀传统道德的重新树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萨拉蒙的思想如社会起源说、政府工具理论与新治理思想对当代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国内学界对萨拉蒙思想的研究还处于简要介绍层面上。一方面,由于对其思想的片面引用,产生了翻译性错误。另一方面,研究还忽略了其思想从“社会起源说”到“志愿失灵”再到“新治理”的发展轨迹。基于此,有必要从理论层面系统地透视萨拉蒙的公民社会思想,从中发现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并在实践层面上,阐释萨拉蒙的理论对中国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民主化的启示,从而为建构中国的公共治理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罚金刑并非起源于唐虞时代的“金作赎刑” ,而是萌芽于西周中后期的“货罚”。所以 ,中国古代的罚金刑的起源与西方古代社会罚金刑的起源有本质区别 :西方古代社会在国家产生伊始罚金刑就被大量地规定在刑律中 ,并在刑罚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中国古代社会在国家产生了五六百年后罚金刑才形成萌芽 ,其在刑罚体系中属于极不重要的刑种。之所以产生这种区别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发达的程度不同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个体权利意识不同和国家的刑罚观不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协商资源按其制度环境和实践特点可分为先秦和秦汉以后两个阶段。先秦时期的议事习惯是原始民主及其在早期国家的遗存,包括部落联盟的议事民主、君主重大决策中的咨询、国人议政、"三询"的制度设想和士人议政,秦汉以后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协商演变为权力体系内部决策过程中的朝议、谏议以及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清议、乡约。在君主专制的制度安排下,中国古代有政治协商但无协商民主,古代协商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政治过程中的重大决策的咨询和审议。历史上协商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治理功能,咨询和审议能够赋予决策以合理性和合法性,协商促进各方参与和达成共识,是专制政治的安全阀。健全人民民主制度,培养理性审议精神,鼓励形式多样的协商实践是古代协商资源,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宗羲的社会启蒙思想 ,以批判君主专制和追求民主政治为主要特征。它是中国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 ,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新兴市民阶层民主思想。尽管囿于时代的局限 ,黄宗羲尚未能提出废除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 ,但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 ,已开导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改良主义之先河。黄宗羲的社会启蒙思想 ,堪称中国近代思想的起点和划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新旧两个阶段的界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思想已经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社群主义思想与新自由主义思想在"自我观"、国家的作用、权利观念等方面与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并且对新自由主义的个人至上价值观、中立国家观、个人权利优先于社会等观点进行了批判.社群主义思想在当今西方社会乃至中国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是封建专制 ,但在思想观念上 ,却一直涌动着天下属于人民的民主性思想 ,它以天下为公相标榜 ,反对君主私天下 ;它以主权在民为诉求 ,认为民心向背是政权转移的决定性力量 ;它以“立君为民”为鹄的 ,宣扬“民享”观念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天皇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狭义上的天皇制是指近代日本作为革命对象的专制君主制。广义上的天皇制是指以天皇为顶点的国家体制,包括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和战后天皇制。日本天皇制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更是日本文化的深层特质,具有政治权力和精神权威双重构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以个体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以宗法等级制度为特征的组织结构、以封建官僚政治为特征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等角度 ,对中国古代德治存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 :特殊的背景赋予中性概念的德治以特殊的性质。在自然经济、宗法社会、封建君主专制、儒家伦理文化土壤中成长的古代德治不可避免地发生异化 ,最终落入君主一人专制的巢臼 ;当代德治与古代德治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古代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以其重民意、保民生、得民心的倾向,与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相制衡,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精华。作为一种很强的政治理念和现实力量,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曾产生过重大和广泛的影响。如今,民本思想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依然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民本思想为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文化土壤,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文化基因,也为我党总结概括执政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认真汲取古代民本思想所内蕴的政治经验和智慧,挖掘它的当代价值,这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下,本是规范家族内部行为的孝跃升为维护专制统治的政治理论武器。集中体现孝治思想的儒家著作——《孝经》,成为历代的治国经典。本文从《孝经》所指导的行为实践和所升华的核心价值两个层面,分析其如何有效发挥作用,进而成为稳固王权主义的坚强基石。  相似文献   

16.
两汉儒学的发展,沿着荀子的儒学路径,杂糅了法家与道家思想。与先秦儒家相比,更着眼于社会与国家的治理,强化了其现实意义,也更具备了人间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解读两汉儒学变化发展的重要文本。“仁义”虽然是《春秋繁露》以及董仲舒思想的出发点,但董仲舒又将君王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强化了专制集权体制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的政治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4年是中国政务微博发展的节点。总体而论,其规模、格局、政府参与度和信息传播效果等,皆超越往年,基本实现“软着陆”,为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石。但是,治理理念相对滞后,区域、部门及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官民“互粉率”偏低等问题依旧存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政务微博的发展对策:一要提升认知水平,基于“国家公民”双本位的互联网政治新格局,明确主客体关系,重建治理结构;二要“去科层化”,超越传统治理模式,彰显网络技术对于现代政治发展的功能意义;三要整合政治资源,增进专家治理的力度;四要妥善处理“国家社会”关系,优化治理生态,大力培育社会治理新元素;五要加紧升级农村硬件系统,缓解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发展差距,力求均等化治理;六要根治现代公民的政治冷漠病,积极建构“政府公民”的互动互信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初唐谏文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国策,针对君主的决策提出异议、进行谏止乃至抨击,臣不从君的现象非常突出。进谏者将君道而不是君主奉为最高权威,体现出尚道精神。谏文依据儒家仁政、王道的思想,执经力谏,广引六经及孔子之言,以经旨为论点,且将其作为论证技巧中的核心理论支柱,尤其是首尾的引用,作用更为明显。魏徵“良臣”之论对君臣之义的探索,发展了传统的“臣道”说,诠释了尚道精神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9.
“政党责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政治话语与基本方位。在这个意义上,借助责任政治“观念—结构—行动”的分析框架,可以从思想力、组织力、执行力三个方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锚定责任、履行责任。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责任观念,体现出执政党强大的思想力。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强化自身组织的同时延续“支部建在连上”的党建传统,夯实着“党领导一切”的制度基础,是实现有效组织动员的根本保障。第三,“满足人民期待”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时刻回应人民群众的行动原则,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枢纽。在观念、结构、行动三者协同作用下,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有效地推动着国家治理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