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王船山的俭奢观以理欲之辩为其立论基础,以絮矩之道为其核心内容,基本构建了一个体现民生与民本双重价值模式的辩证理论框架,认真审视三百年前的这一理论,对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天理与人欲的思想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王夫之批判并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崭新的理欲观。其主要观点是理欲合一、理寓欲中和导欲于理。王夫之的理欲思想尖锐地批判了佛教、道教和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深刻地阐明了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提出了导欲于理、以理制欲的主张。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重要内容之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理欲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不能正确认识理与欲的关系,导致贪欲泛滥,精神家园迷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汲取先秦儒家哲人的智慧,用道德和法律来节制贪欲,矫治社会痼疾。  相似文献   

4.
南宋以降,程朱"存理灭欲"成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评价标准。"存理灭欲"实质上是对人民生存权的扼杀,尤其对妇女的摧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戴震目睹社会现状,展开了对程朱伦理观的批判,提出"理存于欲"、"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等新的伦理观,为平民阶层争取生存权,其伦理思想影响了如凌廷堪、俞正燮等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的人性论是其历史地位与作用的最显著体现,也是其全部伦理思想的立足点。理气合一、性气合一是其理论基点,理欲皆性是其人性论思想的核心,其理论之意义在于他第一次把人欲纳入性中,并对人欲作公欲与私欲之区分,强调人要不断取"仁义礼智之理"和"声色臭味之欲"去"合两"而为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继善成性""性日生日成"的光辉命题,具有重要的近代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6.
理欲关系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先秦时期初步提出理欲范畴,但没有将理欲对立起来;宋明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对理欲进行了界定,但将理欲绝对对立起来;晚明至清中期思想家则注意到了欲中寓理,从而提出理(道德)应为欲(世俗生活)服务的观念;近代思想家一方面继续批判宋明时期的理欲对立论,另一方面对明清之际所表现出的纵欲之弊进行了纠正。理欲嬗变过程中所显示的如下智慧:道德理想寓于生活欲求、以生活欲求之实现体现道德理想、理欲互动互益而不绝对对立等,对当今社会中的人如何处理道德理想(理)与世俗生活(欲)之关系具有特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在继承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性问题,并为人在义与利、理与欲的追求上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王夫之的伦理思想及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消费的论述完全符合消费伦理的主旨。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可以看出,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体现在以批判的方式把人本消费伦理思想贯穿于生态消费、生产消费、个人消费三大视域,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消费伦理思想体系。而文本意义上的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为当下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伦理评价提供了原生性指导理论和研判平台,对审视现代消费剥削、消费异化、消费自由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两种理欲观的对峙--王夫之批判李贽的根源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欲观上,李贽主张人欲等同天理,私欲即为公利,认为人的欲望是真、善之物,从而认欲为理;王夫之认为人欲不能等同天理,理欲"同行异情",主张以公私区分理欲,存公欲去私欲,以理统欲,以理节欲.该文分析这种理欲观上的深刻分歧,以及王夫之对李贽的批判,并在二人的学术背景、对佛禅的态度、社会立场以及生活的态度等问题上作进一步剖析.  相似文献   

10.
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一方面肯定“动”对万物生化的意义,另一方面认为“妄动”则是病因。由五性感动而悟出妄动伤阴。而妄动者,相火也。引动相火的是“人欲”,强调“人欲”在发病学上的意义。主张在养生上节食色之欲,以静制动,人心听命于道心。所以太极动静之理是理解理学对丹溪医学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如何看待"理"、"欲"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王夫之从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出发,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所阐述的"理寓于欲中"、"理欲合一"和"天理与人欲均衡发展"等观点,不仅开创了理欲学说的新范畴和新境界,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伦理是在前资本逻辑时代中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当代资本逻辑条件下的消费社会产生了“异化消费”,从而迫使消费伦理问题成为可能。消费伦理虽然并非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彻底颠覆,但消费伦理却超越了传统伦理的有效界限——消费伦理把后代人拓展为伦理对象,从而试图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关系中,以及对消费的哲学反思中建构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消费伦理越来越成为当代伦理学变革中的一种立场。  相似文献   

14.
把“欲”与“情”密切联系起来研究,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宋明理学把这个问题提到空前重要的地位,“理欲”是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理学在理欲问题上的保守性、狭隘性,对文学艺术起到钳制作用。朱熹对二程有所修正,他不满于别的理学家只说心性而不说情,自己用不少力气讨论情和欲,并且对人欲加以划分, 认为可以有“好的”和“不好的”之分,而不是象二程等人对欲一概否定。这就给人欲留下了一片得以存在、得以实现的空间,在理学严格拘管的背景下,这是一片很难得的空间。朱熹的一个贡献,是否定诗“序”对《诗经》“国风”里的大量情歌所作的政治影射的曲解,同时也是否定了程颐等人的阐释,而从“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角度来解释, 为后人开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师德观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师德观的主要特征是“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中国古代师德观对当前师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师德建设应该吸取中国古代师德观的有益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拉康提出的阳具中心主义并以当代小说创作为观照,比较冯梦龙(1574—1646)编著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以下简称《珍珠衫》)与当代作家秦巴子的新作《身体课》以及女作家裘山山的《花香催人老》三篇小说。《珍珠衫》尚情议性,在尊重女性的前提下以传统伦理道德为指归;《身体课》引领读者认识身体的欲望,无视伦理道德,首肯以男性为中心的多边性爱,以"性"为指归;《花香催人老》则描述了在当代权钱张扬、重性轻情、以阳具能指为中心(phallocentrism)的大环境下,中青年一代女性的沉沦,并对践踏性道德的"不伦"性爱进行了谴责。  相似文献   

17.
孔子行政伦理思想总体上讲求德政仁治,重视伦常,提倡人际和谐、追求社会安定。为规范当时“礼崩乐坏”的“行政失范”行为,孔子总结了不少行政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有:“戒奢尚俭”、“欲而不贪”;恪守“四毋”,坚持道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慎言慎行”,“不忧不惧”;“无见小利”,“和而不同”;“取信于民”、“中庸”处政等。探析这些思想对于规范当今行政人员的某些“行政失范”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其涵盖“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前者涵盖性冲动和生存欲两种自然欲求,后者涵盖性结合方式和群体性生活方式两种社会要求.亲属立法并不直接以人性为基础,从人性界分到亲属立法,中间需要有婚姻家庭伦理的介入.婚姻家庭伦理是对“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进行道德评价的结果.婚姻伦理通过性禁忌、贞操观念分别对性冲动、性结合方式进行规制,家庭伦理通过不伤害原则、“同居共财”伦理/物权平等伦理分别对生存欲、群体性生活方式进行规制,而立法对婚姻家庭伦理的吸纳采歉抑路径.人性善恶假设是影响中西方亲属立法价值取向的关键原因.中国立法应以个体主义为基础,兼顾家庭本位的整体主义.  相似文献   

19.
消费异化与伦理失衡--现代西方消费观释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 ,二次大战后 ,异化侵入了消费领域 ,出现了“消费异化”现象 ,并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社会问题。本文旨在讨论这种消费异化现象如何在精神领域中影响人的价值观 ;形成了特有的异化的消费文化 ;以及随之而带来的一系列的伦理失衡。西方异化消费的伦理问题 ,应引起我们对人类消费行为伦理性的足够重视 ,对其本应体现的实质性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理欲之辨是维持传统政治秩序的根本观念之一,在古代它被"存天理,灭人欲"的非人本主义所取代,造成理欲之间的对立。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人欲"得到肯定,满足此欲的"天理"也获得了新生,欲和理由对立走向统一。由于理欲观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它影响着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国家政治,所以非常有必要从传统的理欲观这一新角度上来探讨人本主义之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