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真如缘起论可以说是湛然的本体论思想之一。湛然在他的真如缘起论中,虽然引用了《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随缘说,但却又有所改造和发挥,即他是立足于自家实相原理的基础上来观待真如以及真如与万法的关系的,从而建构了一种别有天台特色的真如缘起论,也即实相缘起论,并以此理论来抗衡另以《起信论》为基底而展开无尽缘起理论的华严宗。  相似文献   

2.
"缘起"说作为佛家人生哲学的基石,不仅是佛家针对印度婆罗门教理论霸权的一次重拳出击,同时其理论自身用普遍联系的方法,阐释了宇宙万物间的关系性特征,为佛家生态整体图景的构建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论述,其中包含着三重生态哲学内蕴:即万物缘起、和合而生的全息论;诸行无常,变动不居的过程论;以及拒斥实体概念的关系论.这一方面显示出佛家思想的自身理论特质,另一方面,也为现代生态理论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丁小平 《船山学刊》2010,(1):131-133
善恶思想,在佛教教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一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源于它与佛教的核心义理——缘起论、性空论、心性论等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说它就是这些理论的具体应用;反过来,缘起、性空和心性等理论,又正是善恶思想的终极性依据。通过对善恶思想的终极依据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终极依据确证了现实的善恶,贯穿了绝对的矛盾法则,是促使佛教本身发展和社会吸收其有益成分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4.
卢连章 《中州学刊》2004,(1):125-130
程颢、程颐在建立理学体系时,对佛教的出世主义、轮回报应等思想持批判态度,对禅宗、华严宗的本体论、心性论持吸收融合的态度.从二程兄弟哲学异同的角度看,程颢较多地吸收了禅宗的佛性、真如、本心等本体论、心性论的形式,使他的思想具有心本论倾向.程颐较多地吸收了华严宗的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等本体论、心性论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理事二分的理本论.  相似文献   

5.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最具特色的流派.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在哲学上一般都是坚持缘起性空,而惟独此派认为世界是"他空"而不是"自空",是法空而法性不空,并从这一视角赋予了大乘佛教"二谛义"和瑜伽行派"三性说"以新的含义,表现出了鲜明的理论特点.觉囊派的认识论也是唯心主义证悟论,认为佛教有自性,如来藏为法界之种子,含有自觉智,众生能否成佛,仅在迷悟之分,因、果、道三者之关系足以证明这一点.觉囊派在密宗教法上主张显密兼修,身心二元,与其他教派毫无二致.  相似文献   

6.
自佛教传入后,中国文艺美学家将佛家思维方法中某些具有辩证因素的内容与传统的儒道思想相融汇,合而用之。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本文只从两个方面对佛教中道观的思维方法对艺术辩证法的某些渗透与影响作一点研究。一、中道观与艺术的相反相成论中国佛教传授佛教的中道观自姚秦时的鸠摩罗会始。佛教中道说的宗旨在于它的不偏不倚,即它不断然地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或者从单个方面的绝对义去给事物定性,而是排斥两种绝对对立的看法而取其中。《中论》里著名的“八不缘起”论就是代表。“八不缘起”理论在给世界定性  相似文献   

7.
佛教思想的两大基石,即缘起理论与业力学说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不一致性,由此必然导致僧伽内部的思想分裂。小乘部派佛学和大乘中观学都在自己的立场上企图解决这一理论上的矛盾,但是这些尝试都存在着自身的困难,不能导向问题的最终解决。大乘瑜珈行派唯识种子学说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这一理论的困境的回应。唯识学首先摄诸功能归于本识,然后在”万法唯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种子与现行的逻辑关系,从而将旧有的功能学说引入本体论哲学的层面。而阿赖耶识缘起理论的建立,使缘起论与业力说在种子与现行互动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融贯一致。因为阿赖耶识是因相和果相、体和用的统一,所以使作为能生和所熏的种子识与能熏和所生的现行诸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构筑到阿赖耶识缘起的本体论结构之上,从而使缘起性空理论与业力轮回思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本体论思想与柏拉图理念之"相论"可以说有着本质差异.柏拉图的"相论"建立在一元惟善论"的基础之上,"相论"的致命弱点就是理念之"相"是不可再分的"单一"的非合成的完备的"一"."相论"要么导致"绝对对立",要么导致"相对对立",根本不会产生"二元非对立"思维.而中国古代的本体论思想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二元非对立"的思维精神——既是"二元性"构成又是"非对立"的"圆融""合一".  相似文献   

9.
从道气一元的本体论出发,王安石否认人具有先天的道德本性,认为人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性不可以善恶言"、"性情一也"和"善恶由习"三个有机联系的判断中。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性三品说以及性善情恶论皆有所不同,这首先表现为思维模式的差异,王安石以本体论思维模式超越了儒家传统人性论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其次在思想内容上,王安石的人性论与儒家传统的人性论也存在根本差异,王安石以性无善恶论超越了儒家历来视善或恶为先天人性的人性论传统。王安石的人性论既是对以往儒家人性论的批判总结,也对后来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安石的人性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载的“性”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张载的“性”论思想对二程和朱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夸大张载“性”论中的神秘因素,赋予“性”以神圣的性质,从而构建起为封建制度作论证的理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唯识学以其对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成系统、庞大的独特理论体系。从代表佛教思想的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剖析,以唯心之性相与诸心所流转变化的认识论切入心与心所相应的心理活动过程,依此显示唯识世界能成立之心理观。心与心所相应,依据种子与诸转识流转还灭为缘起法门而摄持诸法,则以诸法缘起抉择为多重法界心理观的基础。以认识论为基础,佛教唯识学依据诸法缘起逆转清净分的认识作用划分八种识,通过唯识一心观法证解和成立五重层次心理观。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示佛教信仰能成立的"正理",以五重心理观显示大乘唯识世界心理相的特征,引导当代佛教脱离偏失而归于中道,能够在适应时代的意义上趣入大乘的轨范。  相似文献   

12.
缘起论是佛教思想的基础,具有过程性、关系性和内在一致性等特征。建立于其上的佛教伦理学,由此延伸出反省观、因果观、平等观、慈悲观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思想,从道德的角度提供了解决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内在紧张的可行方案,对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乔凤杰 《船山学刊》2004,(2):111-120
该文史论结合,在尊重宗教信仰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作为佛教理论基础的缘起论及其解说模式进行了理论总结与哲学分类,并提出了自己对缘起论、缘起论与解脱、解脱的意义等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4.
单欣  邱高兴 《理论界》2014,(12):102-106
法藏吸收了唯识学有关语言的看法,并发展其师智俨关于法界缘起的理论,统摄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统一了虚妄分别的世界和恒常不变的法界,将语言的"染",变为了"净",得出语言可以显示诸法实相的结论,从而改变了中观以来的去除名言戏论才能获得诸法实相的观点,扭转了唯识学世间与出世间的割裂,表现出了对世间、对言说的尊重,从中可以看出法藏"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杨华 《社会科学》2012,(9):154-162
清初诸儒的性论观虽不尽一致,但均力图摆脱理学思维的羁绊,以重建清代性论观。清初学人的性论观在性善问题上普遍注重"积累",在性恶问题上强调"习染",其中蕴含着清初学风由理学之"虚"转向朴学之"实"的内在学术逻辑,折射出鲜明的"弃虚蹈实"的时代义理。清初性论观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转型与思想学风转轨之间的互动,而且性论观探讨中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表现出的新特点,深刻影响着"前近代"中国的思想走向。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佛教批判的最高水平,他系统、全面而又比较深入仔细地分析批判了佛教的空论、缘起论、心性论和认识论等内容。这种批判,一方面反映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战斗性和理论敏锐性,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旧唯物主义在理论思维方面的某些不足。因而分析这种批判,比较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的理论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可以很好地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法性论与本无说》集中地论述了佛教的佛性学说与中土之轮回报应、灵魂不灭思想;慧远的“法性论”与魏晋玄学“本无说”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个论述,旨在探讨外来宗教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佛教在传入中土后,是怎样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步地被中国化,是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汇合,逐渐变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5,(5):127-130
文章对“批判佛教”思潮进行了观念史解读。批判佛教的核心理念是“缘起”-“基体”的对诤,前者被解释为现代性运思方式,后者为“非现代性”思维,具体表现为“性觉”观和“如来藏”思想。“批判佛教”主旨是立足于现代性的叙事脉络对东亚传统佛教思想失语状况进行反思,并进入到日本社会领域之中,批评了“基体”说的社会取向一“日本主义”、“社会歧视”、“帝制传统”。文章最后探讨了批判佛教的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19.
<华严经>的形成经历了由"单行经"至"集成本"的过程,公元4世纪流传在西域,可能在于阗编纂成集.<华严经>的"圆融"思想主要表现为:以"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构造"圆融"的宇宙观和本体论;以独特的数字"十"表达"圆融"教义;以"法界"为"圆融"的思想核心.华严宗"圆融"理论构建,以法藏的"六相圆融说"和澄观的"四法界"说为基础,以判教为方法.华严"圆融"学说流行与唐代开放的文化态势、朝廷的着力提倡、寺院经济的坚实后盾等内外动因密切相关,并由此可见唐代佛教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20.
缘起论是佛法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认为,学习与研究佛教,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而只有懂得缘起论,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因为缘起论是整个佛法的理论基石。论文从原始佛教、大乘空有两宗、佛性理论、中国佛教“真常唯心”系乃至人间佛教等几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和揭示了缘起论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带有论纲性质,今后将分若干专题进行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