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马德 《社区》2012,(22):54-54
人生路上,要学会普待他人,也要懂得善待自己。  相似文献   

2.
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自然界的其他存在与自封为灵长的人类存在都是和谐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并没有价值等级之分,和人类一样,它们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发展权利.基于这种思考建构的和谐伦理学,是关于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人与所有存在之间以及其他所有存在相互之间关系并使之和谐相处、互动共生的行为准则的学问.人类不仅要善待他人,与人为善,而且要善待生物,与生物为善,乃至要善待其他所有和人一样的生命和非生命存在,与所有存在为善.与万物为善是人类伦理道德的至高境界.仁者爱人,智者爱生,贤者博爱;不爱人无以为仁者,不爱生物无以为智者,不博爱万物无以为贤者.爱人、爱生物兼爱万物,方才称得上大仁大智大贤之人.博爱万物的和谐伦理观是生生之道,日新之德,其基本原则是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以维护所有生命乃至所有存在的和谐共处.理智的人们应该自觉将自己所有行为置于和谐伦理学的X光下,迎接这一伟大的伦理挑战.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07,(14):54-55
六合区交通局局长高峰一自律是拒腐防变之本 要善待人生。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艰难曲折,很不容易,因此一定要善待自己。“善”有两方面的认识.一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满足自己的物欲.一种是严格要求自己,有制有节的生活。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必然就走向相反的方向,这个度就是合理合法。无数案件告诉我们.追求无条件的物欲.  相似文献   

4.
马德 《社区》2012,(15):54
人生路上,要学会善待他人,也要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可以让人生走得更远;善待自己,可以让生命活得滋润。无论是善待谁,其实都是温暖在流转,都是爱在延宕,最终,施及别人,惠泽自身。在顺境的时候,想着去善待他人。己顺,示人以平和;已达,示人以谦恭;  相似文献   

5.
继三大批判以后,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善恶观,把人的弃恶从善视作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对基督教现有的神学道德理论进行分析和批判,试图建立起基于理性的宗教,即道德宗教。针对道德律令中最核心的“改过迁善”问题,康德深入分析了人性中的自由善与根本恶,将善与恶的转折归于自由意志下的向善禀赋和以该禀赋为基础所设的理性宗教上,继而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古代壮族的朴素自然观及其与宗教的关系韦玖灵在关于“自然界如何形成”和“人能不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重大问题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么,古代壮族人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呢?一、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本人曾以“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为题,阐述了古代...  相似文献   

7.
话题设计 有人说,现代社会人情淡薄,世风日颓,贪污、受贿、追名、逐利、拉关系、走后门等等等等,一句话,也就是说各种假、恶、丑等现象已趋日常化,正在升居到社会的主流地位;也有人说,不管过去现在将来,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政权,教人学善、向善、行善,善待自己,更善待他人等等等等,一句话,也就是说真、善、美等价值取向依然是社会主流。你认为何种现象才是社会的主流呢?  相似文献   

8.
吴星辰 《社区》2011,(23):55-55
每当阅读《西藏生死书》的时候.自己就像与智者对话,内心充满着安详和快乐。作者索甲仁波切从宗教的视角诠释了如何看待我们的人生,如何面对死亡?同时告诉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我们的生命。善待他人,快乐生活。也许是因为攻读宗教学硕士的缘故,我对宗教学类的书籍非常感兴趣。  相似文献   

9.
善行旅游是基于东方传统文化基因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理念与行为,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本土化实践的一种新尝试。它的理念基础是以善知、善念、善行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基因,核心精神是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实质是肩负道德责任的旅游,目标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善行旅游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临着诸多机遇,也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因素。政府部门、中介机构、旅游经营者应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善行旅游理念的传播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0.
领导者要想赢得下属的敬重和爱戴,让更多的人追随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需要在掌握领导科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领导艺术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善待下属既是领导者为官执政的一种美德和精神境界,也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为此,领导者应有关爱下属之心、尊重下属之情、宽容下属之量、信任下属之诚和垂范下属之姿。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一个年轻人问我:人老了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一下怔住了,因为我还从来没有想到过,我已经老了。或许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一次,我感觉我活出了理想中的自我。很多时候,我也对自己的身体感觉到绝望:满脸的皱纹,松弛的眼袋,下垂的乳房。我也常常因为看到镜中老态龙钟的自己而感到震惊,但我不会为这些事情痛苦不堪。我永远也不会去用真挚的友谊、精彩的生活或温馨的亲情,去换取少一些白发和扁平的肚子。我老了,也就更懂得去善待自己,对自己少了些苛刻。我成了我自己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麦琪——乔治·艾略特人本宗教的实践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英国雏多利亚时期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体现了作者的人本宗教思想。人本宗教思想认为人生是悲剧性的,人需要一种归属感,并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人本的秩序,也就是道德的秩序。人本宗教提倡同情心、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并通过它们实现人生和人类的至善。小说的女主人公麦琪是作者这一思想的实践者,她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摒弃了利己主义,接纳了利他主义,形成并发展了同情心和自我牺牲,并通过它们实现了人生的至善,同时也促进了人性的升华,而对自己过去的眷恋和忠诚及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她坚持追求至善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死亡与诗     
死亡是哲学的源头,也是诗的源头。真正思考死亡的人都会发现,几乎一切文化现象都与死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看到“死亡”这个字眼,我们都得接受死亡的宿命。只有当人不去回避死亡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死亡时,他才能从死亡中发现善的意义和美的理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表达了这样的理想。它道出了存在的真理:人在行将就木之际总喜欢以善的眼光、美的眼光去看待万物,召唤万物,领略万物。此时,人贪恋一切美好的东西,很不得将美好的东西揽于一身,从而在瞬间里充分占有这个世界,享受他从未享受过的带着光…  相似文献   

14.
"善"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至善和幸福。在他看来,"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在这些目的中,有一个最高的目的,即至善,那就是幸福。人的合乎"善"的行为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承认、尊重万物的目的并追求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对"善"的理解与描述目的是指导人们能过上一种合乎德行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一休妹 《今日南国》2008,(13):58-59
演了二十几年的戏,活了将近三十年,风风雨雨过后,陆毅坦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最爱的人是自己,善待自己就是善待自己身边的朋友。陆毅也抱怨投资太累,他要拍戏拍到老。这位恋家男人还坚定地认为:理财就是要善待自己。  相似文献   

16.
萨满教是北方游牧民族早期信仰的宗教,萨满教在北方诸民族中影响力比较广泛而深刻,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垄断了北方各游牧民族祭坛。对一个民族而言,自身宗教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于本民族的文化思维和生产生活习俗。任何一种宗教发生之时期就开始从自身的角度去解释宇宙的万物、万象。蒙古族萨满教也跟其他宗教一样,在漫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了它自身独特的解释天地、自然、生态、灵魂之诸多观念。本文就蒙古萨满教“腾格理”、“嘎扎理”、“万物有灵”理解与蒙古人的生态保护观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马丁·布伯从人的"对话性"入手,从哲学人类学和宗教哲学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类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价值。他把"我"、"你"的对话比喻为"狭窄山脊"上的相遇,这种相遇显示了人生的意义和无意义,世事的有常和无常,人类的有价值和无价值的双重结构。在他看来,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是没有的,我们永远处在善与恶之间。他认为,人的道德的终极来源不是人自己,我们不可能自己为自己立下道德律,人也不能仅靠自己就能够拯救自己;人必须倾听上帝发出的道德命令。通过启示的方式,我们发现了绝对的价值,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道教美学人格理想潘显一当人为宗教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宗教之神和上帝形象的时候,最高神和上帝必然集中了真、善、美,必然是宗教美学人格(即神性)理想的最高代表。在西方神学美学中,这种宗教美学人格理想被表述为“真、善、美统一于神”,“美在上帝”,“上帝是美...  相似文献   

19.
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可以挽回,不是所有过错都有资格被原谅。她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从小自卑又敏感。成年后的第一场婚姻又仓促破裂,并不肯耐心分析缘由,只是一任自己渐渐变得苛责狭隘,将所有不快随时发泄,不善待自己,更不愿意善待他人。她像长满刺的刺猬,只要醒来,便要对这个世界竖起满身仇恨的刺。  相似文献   

20.
高明 《东方论坛》2011,(3):42-47
对康德而言,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道德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宗教哲学问题。至善是联结道德与宗教的桥梁,至善不蔑视幸福,但在至善中,配享幸福的德性具有优先性;而德性只有在预设自由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因此,在本质上则是自由具有优先性。自由作为康德之道德与宗教的最高精神,实则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伦理学中,自律伦理学取代了他律伦理学;在宗教哲学中,一种理性的、给予人自由和尊严的道德宗教取代了传统启示的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