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从主体的个性品质和文学的动态过程两方面阐释“建安体”形成的实质因素,认为建安文人大都有着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追求和文学表现方式,作品体现出“以情纬文,以文被质”,“骨峻气爽”等具有突出个人性的特质风范。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促成了建安作家群体的形成,并造成了一时一世的积极向上的文学风气。  相似文献   

2.
曹操作为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就历史评价而言,其文学成就虽然不小,但是逊于二子曹丕、曹植。迹其文学生涯,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诗歌创作量较少,且以四言为主,文章基本为实用性的政令文,因此缺乏文学地位;其二是,在高度发达的建安文坛,文学理论讨论日盛的状况下,鲜有对文学理论的论述和见解,缺乏理论总结。事实上,曹操实实在在是一个文坛指引者和理论践行者。在语言上他以为政论文应该遵循"指事而语""反对浮华"的创作要求;在作者方面,他反对"学问肤浅,所见不博"的创作者;在说理上,认为只有经得起"悉难"才是巧文。他的诗歌创作则体现出一种大情怀、大悲悯的阔大气势,彰显了"文以气为主"的美学风格。统观诗文,处处体现对文学"经国之业"的追求。曹操虽然给后世留下的创作理论仅存只字片言,但是他的创作却在当时为诗为文的基本要求与框架下展开,甚至可以说,曹丕所谓的"文以气为主""经国之大业"的美学追求实际上是对其父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3.
萧统《文选》对诔文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诔文文体观。在其文学进化观念的指导下,他所选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其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萧统更注重个体哀情的抒发;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在诔文体制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认识。此外,对楚辞体诔文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4.
建安时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耀点。学界一般认为文学史之“建安”其上限可以上溯至曹操作《薤露行》的公元190年,其下限则可移至曹植逝世的232年。建安诗坛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三曹”和“七子”,他们学习和承继了前代文学创作精神,在当时现实形成的各种条件下,运用各自的艺术才能进行创作,使得整个建安诗歌放射出一派绚美的异采。而接踵其后的正始诗歌,因诗风开始出现于魏齐王芳正始年间(240——248年)而得名,阮籍、嵇康为其代表作家。虽然正始诗歌毗邻建安诗歌,但却在写作风格诸方面呈现出别一种面貌。在此,我们将这两个时期的诗歌作一比较,期冀在异同互见中透视与体悟出这段中古时期的诗歌之演进。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初探,祈请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5.
论秦代颂体     
秦代颂体文学成就体现在李斯七篇刻石文上。总体而言,其文体制上承西周《诗经》雅颂及先秦《石鼓文》,内容上皆颂扬先祖、帝王功业,“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文辞典雅,但又有所变化和创新,尤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颂体作品雍容华贵的风格,而贯之以求实重实的法家辞气——语言通俗简洁,风格浑朴古质而清峻峭悍、强健有力,从而自成一家,这在颂体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同时刻石文所体现的专制主义统治亦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建安咏物赋作为建安时期赋作的代表,不仅在数量上超越汉代咏物赋,而且在时代审美情趣的变化、文人宴饮娱乐精神的影响下呈现出繁荣的文学局面。建安咏物赋不仅在数量上比两汉咏物赋增加很多,而且在艺术创作上,赋家在继承前代赋作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更进一步融合,在赋作中比兴寄托手法的日渐成熟,使建安咏物赋成为汉代咏物赋与晋代咏物赋文学延续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颂体文学的研究至今已有很多成果, 但清代颂文还没有专门的研究.依据学界已有的清人文集研究成果, 可以从文集索引、大型文集以及别集中钩沉出清代颂文的基本情况.体式上的集大成、内容上的世俗化倾向、创新上代为作颂和集经语现象的出现, 构成了清代颂文的主要特征.清代颂体文学的发展与清代文化的发展是一致的, 在颂体创作上有一定的创新, 也体现出因循的特色.深入研究清代颂体文学, 有助于理解颂文的历史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文选>除诗、赋之外,共收文35类,其中的册、令等8类各仅收文1篇,入选条件极苛严.但"书"类却收录了18人24篇,数量为<文选>文之冠,足见书类名篇之夥.书体的日用性、私家性及其规范的宽松性、表达的自由性是其体作者和作品如此众多的重要原因.书体名篇的产生,除了一般的主体素质要求之外,有其特殊规律:作者因外部摧折形成的情感发酵至临界点,借口或决口同时形成时;人际关系良好的讲究友谊的时代氛围的驱使;书信的施者与受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距离;征战频繁或政治动荡时代的需要;饱学上司的激励作用.从作者角度看,书有自撰与代拟之分;从施受关系看,有友与敌之分;从缘起上看,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从情调上看,有乐与苦之分,均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9.
三国是文学灿烂多彩的时期,因统治者的提倡,文人学士地位得以提高,个人的创作受到重视。“通脱”的文学个性,造成了建安时期文学的辉煌。“三曹”、“建安七子”虽地位不同,但共同的文学爱好使他们常常集会,开展文学活动,都成为名噪当时的文学大家。贵为太子的曹丕,一封《与吴质书》用优美的骈句,体现了“清绮”风格,是古代骈文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0.
徐斡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今山东寿光县东南)人。其所作《中论》历来被视为宣扬儒家道德论的学术著作,无人顾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结合徐斡所处的历史状况,社会思潮与当时的文化心理去辨识《中论》的产生及对其文艺观之影响,殊为必要,而择此研究课题,还须从魏文帝曹丕对徐斡的两则评论谈起。一、从曹评谈《中论》的产生及性质曹丕对徐斡的第一则评论是作于建安22年的《典论·论文》,首次提出“建安七子”和对七子文学风格的分述:“王粲长于辞赋,徐斡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  相似文献   

11.
江淹在南朝是一位创作丰富的赋家。今存赋二十八篇,骚体赋文十三篇。其赋作艺术成就远比诗歌更高。现存《江文通集》所收二卷赋作,基本作于宋齐之际。大略而言,其赋多为抒情、詠物,以及描写美人艳容的言情之作,善于摹拟、刻画,辞采轻俊、峭丽,情调清怨、沈郁,在宋齐赋坛上显示出特异的风采。宋末,江淹触怒建平王刘景素而被黜逐为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令。吴兴“地在东南  相似文献   

12.
徐成淼的<爱海情潮>是一部散文诗体内心独白长篇爱情小说.作者以其对爱无限幽深丰富的心理体脸,以饱蘸情感的艺术笔墨对真爱的内涵进行了一番诗意的阐释.在物欲横流和精神匮乏的时代症候中,作者对真爱的重新思索,对精神之爱的执著追求,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小说在诗性叙事方面也作了一次较为可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一诗人曹植,以其乐府和五言诗作擅雄于建安。如果说建安诗歌曾经在中国诗史上写有辉煌的一页,那么曹植便是那个“俊才云蒸”的大时代最负盛名的歌者;如果说建安诗人曾经承受先秦两汉文学源流溉泽,那么这种渊源脉络当在“建安之杰”曹植的诗歌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清晰。曹植诗歌的艺术渊源首先应追溯到《诗经》,其诗源出风雅。他在编纂少年时代作品所写的《前自录序》中表露了倾慕、效法《诗三百》的心意:“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素质也如秋莲,摛藻也如春葩,泛乎洋洋,光乎皓皓,与雅颂争流可也。”和陶潜一样,他也仿效《诗经》写过一些四言  相似文献   

14.
建安文学的儒道与狂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总结建安文学的特征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①他把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概括为“慷慨多气”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把形成这种艺术特征的原因仅仅归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未免过于简单化。当然,这无疑是形成建安文学“慷慨多气”的艺术特征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慷慨是指由一种强烈的内心不平之气激发出的情感激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而营造出的一种带有悲忧色彩的审美境界。在中国历史上,“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乱世并不止建安一个时代。建安以后的五胡之乱…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李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年轻鲁迅对李贺慷慨激昂情感的诗作表现出了很大的喜好,并与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第二,鲁迅作品对幽愤情感的表现与他对幽冥境界的喜好也与李贺十分相似。鲁迅与杜甫的联系则主要体现在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都具有一种大爱和悲悯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相似是鲁迅晚年认同杜甫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元代初期庐陵文人刘将孙以文胜,代表了当时庐陵文派的文章成就。其文章受理学影响,表现出基本的儒家思想立场和主于心的理学视角;同时,又体现出个性为文的特点。这两方面尤其体现于其"记"体文章中,尊崇理学而又不失个性,重"心性",发论大胆,思想独特,对庐陵一地的儒风学风又洋溢着自美的情绪,整体形成了刘将孙的文章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庐陵文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子不语》是清朝著名的笔记体小说,也是袁枚的重要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本文侧重从三个方面重点讨论袁枚的小说美学思想:一、社会现实生活是小说的源泉,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二、真实地再现当时的人情世态;三、《子不语》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这三点中讨论得最详细的是第三点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子不语》涉及的情感有很多类,其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三类进行阐释,分别是男欢女爱的自然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讽刺之情.通过这几个方面重点阐释了《子不语》的小说美学思想,通过其小说美学思想更深刻地了解袁枚在清朝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建安时期,七子与三曹并称,其所创作诗文,慷慨而多气,为形成“彬彬之盛”的文学繁荣局面作有杰出贡献。建安七子诸家诗文集,《隋书一·经籍志》皆有著录,原本历唐迄宋,先后散佚不存。今所见者,系明清时人撮钞唐宋类书、总集而成的辑本,其中以清末丁福保编《汉魏六朝名家集》本最为晚出,其所收七子诗文亦多于其他辑本。但丁氏为当时  相似文献   

19.
圆则畅通,圆则浑融,圆则灵动。圆之境界,乃万物精妙绝伦之境界,艺文登峰造极之境界。作为六朝散文之大宗的论体文,其结构体现出其时文士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与美学宗尚。对圆境的追求,使六朝论体文结构具有圆通、圆融、圆活之美。  相似文献   

20.
“《文选》例主《诗》教”说,由近代刘咸炘提出,其认为《文选》是在狭义之“文”的基础上,遵从《诗》教的选集,其中文体可分为词赋之体和告语之体两大类.词赋之体直接源出《诗》教,告语之体乃《诗》教之流衍.《文选》的编排,应以《诗》教为根本标准.此说吸取了前代目录学的有益成分,体现出对汉代以来狭义之“文”的信服,并继承了章学诚开阔的学术源流观,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过分看重《诗》教的影响,亦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