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人称代词是使用频率非常高、功能十分重要但形式却相对比较简单的一种词类.本文在对英语人称代词的各种语用规则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英语招聘广告中人称代词出现频率的概率统计,试图得出英语招聘广告中人称代词实际运用的语用意义.最后比较了人称代词在英汉招聘广告中的运用频率,再一次强化了英语人称代词实际运用的语用意义,以促进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2.
日语的人称代词数量多,却不经常使用。而汉语恰好相反,汉语人称代词数量少,却频繁使用。中日人称代词用法迥异,中国的日语初学者,往往会把汉语与日语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称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由于汉日人称代词的用法差异很大,因此很多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人称代词的用法上出现困难。为了正确地理解、使用人称代词,本文拟就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人称代词在句子中的潜在形式及少用人称代词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广告语篇中人称代词的关系建构功能——英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称代词作为一个语言学范畴,已经从语法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得到研究。从话语分析的视角看,人称代词隐含着人际意义和态度意义。它们在广告语篇中的使用具有关系建构的功能。本文通过对两个广告语篇(中英各一个)中人称代词的考察,发现英汉广告语篇中人称代词多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它们具有建构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亲密关系的作用,这种关系是通过模拟个人化实现的。同时,英汉广告语篇在人称代词的选择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代词根据其作用和分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反身代词.在实际生活中,代词的分工常常被打破,从而出现各种“移位”现象.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第一人称代词向第二人称代词的“移位”.其次,事物指示代词用作人称指示代词、指示代词之间以及反身代词的“移位”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国内外作者在英文摘要上存在的差异,自建了小型的国内外石化类英文摘要语料库,对两个语料库英文摘要中词组、词簇、人称代词、情态动词的使用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通过对比以上四点在国内外英文摘要中体现出的共性与个性发现,相比于国外作者的摘要,国内作者的英文摘要用词相对较单调,缺乏语言多样性且偏向于使用第三人称表述.至于情态动词的使用,二者差异不大,均惯于使用低值情态动词来保证文章的客观严谨性.  相似文献   

6.
日语中表达人称的词语非常丰富,但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其使用频率又很低,应由人称代词做主语、宾语、定语和补语时,其在句中隐现的现象比较普遍.本文首先从日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入手,对日语中人称代词经常省略或隐现的诸多表达方式进行考察和分析,进而从认知语言类型以及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来探讨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语料库批评译学的框架下,自建包含35个英译本的《道德经》英译语料库,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道德经》及其英译本中的"性别意识"问题.结果表明:《道德经》文本中存在不少"性别概念",英译本大多能对其进行对等翻译.通过对不同译本中区分性别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次的考察,发现英译本中阳性人称代词(Mpp)和阴性人称代词(Fpp)的使用频次受到译者性别意识的影响,而非译者性别.进而将Fpp的4个量值水平以及Mpp与Fpp的相对关系(6类)作为判断《道德经》译本性别意识的指标,认为《道德经》的众多英译本构成了从男性意识到女性意识的渐变群,各译本根据其程度不同分散在此渐变群上.  相似文献   

8.
《左传》的人称代词既丰富又复杂,还存在一些相当于这些人称代词的别称词,这些别称词在行文中长期稳固地替代这些人称代词,成为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用法的一个特点。这种使用特点反映了春秋时期的语言特点,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谦恭礼让、自卑而尊人的贵族文化风范以及尊卑等级差异显著的贵族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日语第一、二人称代词的日常使用习惯反映了其使用规律以及日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特色。日语会话中人称代词的替换也极具日本文化特色。通过例句对日语会话中第一、二人称的替换现象及其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跨文化交际,以做到翻译的准确与恰当。  相似文献   

10.
1 1.1 汉语中的“自己”,语法学者通常把它归入人称代词一类。但人称代词都有确定的人称和指代的对象,而归入人称代词的“自己”属于第几人称,指代什么? 1.2 我们以为,“自己”缺乏独立所指范畴,它可以与任何一类人称代词结合复指该人称代词,也可以与指人的名词(有时也含指物的名词)结合,共同指称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1.2.1“自己”与人称代词结合,复指该人称代词所属的人称。例如: (1)我自己对自己都恨不够,我还配说厌恶别人?(《雷雨》)  相似文献   

11.
日语代词分类详尽、用法复杂。其人称代词使用率偏低,表达形式多样,与汉语、英语中的代词用法有较大差异。人称代词的特点及指示代词的多元性恰恰成了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掌握日语代词的难点。因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受到了英语、汉语代词用法对其的迁移影响。基于这种现状,对日语、英语、汉语三语代词的分类及功能作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学习者易受迁移影响的地方,目的是使学习者能有效利用正迁移,警觉负迁移影响,从而获得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捷径。  相似文献   

12.
日语人称代词及表达形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人称代词词汇量丰富、用法复杂、使用率低;表达形式多样,往往省略或隐含于谓语。日语人称代词的这些特点恰恰成了非日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难点。为了正确理解、运用日语,本文对日语人称代词的多样性、所受制约及隐含于谓语等表达形式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在话语交际中,人称代词起指称作用时具有特指、泛指、照应功能;语用上,人称代词的变异或错位表示不同的语用意图;修辞上,人称代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交际关系的疏密并能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两周金文共有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尔",它们的语法功能一直比较稳定。"余、朕、女、乃"和"我、尔"在殷商以前可能属于不同方言,后者之进入前者所在方言,可能就是为了补前者不表复数之不足。第二人称代词在殷商西周时可通用于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到东周春秋时期逐渐有了限制。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随着称谓礼仪的发展,称谓系统也发展得愈益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描写株洲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分类和用法,目的是揭示出株洲方言代词系统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6.
在对48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时,发现同一语篇的叙述中普遍存在不同人称代词频繁转换即语篇视点转换的现象,然后从中西文化和思维差异、英汉人称代词语义的模糊性与复杂性等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数量多,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没有人与物、性别以及单复数的区分,另外还有兼类现象,这些特点都是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8.
临川片隶属赣方言,此片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指示代词的类型不仅包括常见的二分法、存在争议的三分法,而且还出现了几乎未见报道的四分法;语音的"感染作用"普遍存在于整片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系统中;三身代词单数具有格的变化;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之间存在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通过考察文献认为:战国时期的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秦至汉初时的“若”、“女(汝)”没有数的区别,“而”、“乃”则只能指称单数;西汉中晚期第二人称代词“乃”只有2例(表单数),不足以说明其称数功能,其他人称代词都不存在数的分别,但表示单数的用例占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