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及脱贫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以后,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于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的关系应如何把握而产生了不少困顿。连片特困地区这一提法早已有之,经过一系列的政策演变,在区域发展和减贫方面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仍需解决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发展带动减贫效应的削弱、进一步提升片区攻坚减贫效率、多维贫困问题、消解片区的贫富分化、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精准脱贫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区域发展为视角、提升片区定位精准度,以多维贫困为视角、提升减贫内涵精准度,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提升脱贫手段精准度,构建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融合推进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从根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起始阶段,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在战略、责任、政策、工作四个层面有效衔接,要重视战略部署和规划,坚持将"精准"思维同时贯穿两个战略,充分吸纳脱贫攻坚中具有实效的体制机制,政策上要做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扶贫减贫"与"惠农支农"的衔接;在工作上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众多贫困县的脱贫摘帽,中国精准扶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后期。后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心由重点扶贫转向重点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预防返贫和乡村振兴。能否有效预防返贫关键取决于能否巩固扶贫成效。换而言之,扶贫成效的高低及其巩固程度如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贫困县政府的预防返贫能力和成效。以2018年100个贫困县相关数据为例,采用标准离差法,对贫困县扶贫成效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测量,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贫困县扶贫成效存在差异。它表明各地区、各省的扶贫成效巩固任务轻重不一、压力大小不同,也反映各地区、各省的预防返贫能力和成效的差异。因此,科学有效地巩固扶贫成效,提升预防返贫能力,拓展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精准扶贫后期的政府中心工作。这不仅需要各地方政府同中央齐心协力,也需要各地方政府与民众齐同努力,共同克服疫情后的各种困难,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良好衔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情境下的创业扶贫工作受到创业意愿不强、创业资源不足、创业能力不高的约束,必须将创业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精准脱贫。聚焦于意愿、资源、能力约束下精准创业扶贫模式运行机制及政策设计,以陕西省礼泉县栖霞镇袁家村创业扶贫为案例,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旨在有效构建意愿、资源和能力约束破解与精准创业扶贫模式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意愿、资源和能力约束下创业扶贫的“输血”“活血”“造血”“换血”等典型模式需赋予其“精准”内涵;精准创业扶贫模式可通过自助、互助和他助机制实现;精准创业扶贫政策需从系统性、整体性、时效性、层次性等角度予以优化。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如下结论与启示:当前中国贫困县中开展的 “互联网”“科技特派员”“经济共享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典型创业扶贫模式需从意愿、资源和能力约束破解视角予以完善;不同的精准创业扶贫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意愿、资源、能力约束条件,且在运行中必须将多种扶助机制融会贯通;针对具体的精准创业扶贫模式,相关政策仍需从意愿瓶颈突破效应、资源缺口补偿效应以及能力差距缩小效应等角度予以评价,并建立基于以上效应动态监控的精准创业扶贫政策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区块链在精准扶贫脱贫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到了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在分析了现阶段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区块链的技术特点来研究区块链与精准扶贫脱贫融合应用的可行性,通过精准扶贫和区块链的适应性特点,设计构建了基础层、业务层和治理层,进行了创新性融合区块链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综合平台体系。同时对区块链与脱贫后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和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接融合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2020年后,中国将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新阶段。在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扶贫工作不仅要重视脱贫攻坚与相对贫困治理政策的衔接,同时也应注重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政策衔接。相对贫困要求扶贫工作进行工作范畴、工作机制、工作目标、财政投入与使用以及政策框架等维度的转型。在此基础上,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需建立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实现城乡融合的相对贫困识别标准,强化政策过渡期的脱贫攻坚质量提升与成效巩固工作,做好政策延续与政策创新的统筹工作,实现扶贫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与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统合。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政策工具作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政策预期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政策文本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和政策工具应用情况,为转承的乡村振兴研究提供支撑。基于2015—2019年111份精准扶贫国家政策文件,构建X政策工具维度、Y扶贫领域维度、Z扶贫价值链维度的三维分析框架进行政策文本分析。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基本完成,呈现立体网状结构;政策工具运用重心向能力建设型工具转移,但命令型工具仍使用过溢,自愿性工具严重不足;在扶贫各领域方面,精准扶贫政策工具结构分布不均,社会保障领域响应最多;脱贫致富是精准扶贫政策的首要目标,而公平正义则是根本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在精准扶贫乃至转承的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和政策工具应用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大规模扶贫开发、八七扶贫攻坚、综合性扶贫以及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五个阶段,工作重心从区域性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村)直至"入户到人",扶贫目标从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阶段均实现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救济式与开发式相结合以及扶贫手段与技术的精细化.既为小康社...  相似文献   

9.
回顾新中国70年扶贫历程和西北地区扶贫实践发现,西北扶贫经历了从救济式扶贫到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的政策演进。基于LDA主题模型的视角,收集西北地区1986—2019年地方政府出台的扶贫政策,实证分析政策文本的主题强度、热门主题和主题变化趋势,验证了西北地区扶贫开发从区域开发式、综合开发式到开发与保障并重式的模式创新。扶贫资金、项目带动扶贫开发是西北地区扶贫政策的持续性热门主题;以贫困县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阶段政策主题较为单一;以贫困村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阶段政策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注重西北地区的综合建设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阶段政策主题开始注重农村低保、残疾人救助、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未来西北地区扶贫开发需依托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保障性扶贫政策效果,推进开发与保障并重的扶贫开发模式,来培育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并实现可持续性脱贫。  相似文献   

10.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视野下,政策目标应定位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相对贫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四个主要方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路径衔接,具体体现为微观政策的转移接续。依靠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长效减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把握多维扶贫、城乡扶贫、制度扶贫、社会扶贫四个战略重点,建立覆盖工农、城乡一体的扶贫体制,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在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从政策退出、政策加强、政策转化、政策新设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长效减贫的实现路径,重塑减贫政策体系。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还需要尽快明确政策过渡期限,重启新一轮扶贫改革试验,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加强扶贫领域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农村扶贫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胡锦涛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从新的视野和新的理论高度深化了扶贫开发理论,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农村扶贫的科学路径,取得了农村扶贫的巨大成就。深刻领会和坚决贯彻胡锦涛农村扶贫思想,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运动的目标、核心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阐述,挖掘其平教思想与乡建运动目标“民族再造”的历史使命和意义,探寻其平教思想与乡建运动的“四大教育”核心理念和“三大教育方式”的实践经验,及其对当代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的借鉴意义。并对凉山州扶贫工作的历程、现状、成绩及其扶贫政策和扶贫模式进行梳理。探讨凉山州落后地区脱贫困难的原因,借鉴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针对凉山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为主线,突出教育文化、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的扶贫对策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举全国之力开展精准扶贫,业已成为当前农村建设发展的重点工作。但从全局看,精准扶贫中仍存在政策消解现象增多、项目制扶贫的负面效应凸显、脱贫主体面临短缺与流失的挑战以及区域协同合作比较匮乏等碎片化难题。破解当前困局,需要尽快聚焦精准扶贫的元要素,既要大力联合脱贫主体,积极构建扶贫产业,同时也要促进扶贫政策耦合,加速区域协同扶贫。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一方面,通过整体培育脱贫主体与人才,并以资源整合促进扶贫产业发展,为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政策合并构建扶贫政策圈,同时统筹扶贫的区域合作治理,为精准扶贫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反贫困既是专业社会工作历史上关注的焦点,更是当代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专业社会工作者不仅更新了扶贫的价值理念和服务模式,更促进了扶贫社会政策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但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反贫困社会工作者的本土化创新、多元化协调、制度化保障、专业化和理论化水平还有待完善,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精准扶贫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不足。因此,需要以“价值—知识—技术”三位一体的能力框架为基础,从共同富裕、城乡平等、内源发展的价值理念层面,社会政策、生计发展、服务管理的知识层面,精准识别、跨界融合、统筹整合、评估跟进的实务技术层面构建精准扶贫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体系,并通过专业教育、继续教育、实务拓展和政策引导来培养、提升、拓展和巩固其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5.
确保乡村振兴无缝链接脱贫攻坚,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着眼整体治理视角可知,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呈现出了"由点及面"的特征,包括治理对象扩大化、治理任务丰富化、治理场域拓展化、治理资源全面化和治理思维合作化等内容。当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依然有着较多治理任务延续,如产业振兴立足扶贫产业发展、振兴主体队伍吸纳扶贫人才、文化振兴承袭扶贫扶智工作、组织振兴借鉴扶贫行动架构以及振兴机制传承扶贫治理经验。同时,为了开展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工作,也要推进较多的治理升级,既要依托乡村振兴发展消解相对贫困,借助多元主体合作改变治理思维,也要积极尝试乡村振兴区域合作模式,并系统构建完整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精准扶贫的机理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成为一种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方式.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扶贫脱贫任务更加艰巨,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电商扶贫目标备受关注.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研究法,结合对淘宝村成功案例的分析,对传统扶贫的痛点进行梳理,并尝试探究适合电商扶贫工作的理论支撑.通过研究认为,实施精准扶贫,辅助供应链理论、协同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能有效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促进电商精准扶贫.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推进过程中,要关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与电商扶贫的协同推进以及政府、企业与个人的示范效应,还要依托平台、技术支撑,夯实基础设施,实现多元协同运作.  相似文献   

17.
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两者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脱贫攻坚改善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条件,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提升了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创造了益贫式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打下坚实了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既巩固了产业扶贫的成果,又化解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非均衡矛盾,有利于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从而巩固提升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质量,为进一步稳定脱贫攻坚的成果提供了新的保障。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既要抓好梯度跟进、又要抓好优化升级,进而提出继续推广脱贫攻坚形成的经验、推进产业扶贫的优化升级、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供给服务、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8.
以西部民族地区为研究样本,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城镇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公路、铁路交通运营里程及其运营密度的提升将显著降低城镇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状况。分类型看,相比铁路交通,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城镇减贫效应更为显著;相比交通运营里程,交通运营密度提升引致的减贫效应更值得关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促进人口流动来推进城镇减贫,而其商品流动促进机制很可能会恶化地区的城镇贫困状况。为此,更好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城镇减贫效应需要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外通内联与成网建设,优先发展与城镇贫困人口流动密切相关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普通民众的交通可获得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回顾与新时代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历经近百年发展,研究成果从极度匮乏、逐渐丰富、质量提升、快速发展到“重心下移”,日渐成熟。回顾这一发展历程,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学理支撑。通过文献计量统计与描述分析可知,中国乡村教师研究主题涉及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身份认同、队伍建设、专业发展、培养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研究、乡村社会发展、域外视角等。其中探讨了诸多实践问题,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和跨学科研究范式,明确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即:乡村教师发展问题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问题;乡村教师政策制定与实施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应把如何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乡村教师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问题解决措施不完善、政策实效测评欠缺、思想体系建构较弱等亟待改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应加强“十四五”规划期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定与推进研究、“互联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模式研究、技术赋能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及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从顶层设计维度对农村扶贫工作进行了战略规划。精准扶贫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构建与完善我国扶贫治理体系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当前,我国学界对精准扶贫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其内涵特征、实施困境、问题成因、对策路径、经验启示等方面。这些研究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石。在未来的研究中,学界需要将研究重心放在精准扶贫的价值定位、内涵指向、视角转换、系统优化、基层治理等方面。只有不断推动精准扶贫的理论创新,才能深入推动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