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园教师TPACK专业素养是“互联网+教育”时代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通过分析422份“幼儿园教师TPACK专业素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数据,得出“幼儿园教师TPACK专业素养较高,幼儿园信息化水平、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幼儿园教师工作满意度正向影响幼儿园教师TPACK专业素养,而幼儿园教师信息化教学热情负向影响幼儿园教师TPACK专业素养”结论,建议从规范幼儿园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机制、建立幼儿园教师信息化教学投入纠偏机制、健全幼儿园教师工作满意度评价机制、制定适合不同类别幼儿园教师TPACK专业素养发展支持体系等方面激发幼儿园教师内驱力,促进幼儿园教师TPACK专业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2.
瑞吉欧课程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吸引着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其生活性、真实性、活动性、开放性、持续性、创造性和整体性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应提高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的反思与研究能力;幼儿园课程来源应以幼儿为中心,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加强“家—园—社区”之间的合作,民主决策幼儿园课程的开发;提高环境在课程开发中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选取浙江省某3市的幼儿园教师244名,使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量表、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工作-生活冲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呈显著正相关;工作-生活冲突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间起中介作用;编制身份能够调节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基于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当为幼儿园教师划定工作-生活界限,赋予教师“离线权”;避免身份偏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幼儿园教师职业定位,回归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专业科学课教师的实践包括理化生地等自然科学知识来自于生产、生活的实践,及幼儿园的科学游戏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科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依托“实践基地”、“学研结合”、“访问学者”等模式,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之间专业技术人才的合作互融;通过“专家作坊”、“双师待遇”等政策鼓励鞭策,推动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高端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前教育事业作为当前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基础环节,尚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此中突出表现为儿童观的多元分化、幼儿园课程的花样繁多、幼儿园教师的素养参差不齐等主要问题。为切实提升学前教育治理水平,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立足当今世界变革的现实挑战,扎根中华文教传统,致力于富有精气神的“现代中国儿童”培育。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育实习是幼儿园师资培育过程的重要阶段,是职前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环节。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幼儿园实习适应对准教师的社会化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奠定其未来的教育生涯基础。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对辽宁省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实习生的身心适应、工作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等内容。调查发现,对实习生身心适应状况关注不够,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角色定位不清,双导师对实习生的指导质量不高等问题。对此应建立并完善“U-G-K”的实习协同机制,加强对实习过程的有效指导与管理,明确实习生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通过多种途径以改善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适应。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教研是课程实施与改革的前提,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幼儿园教师对教研工作存在三个误区: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其根源在于幼儿园教师对于“教研”概念的误解,把“研究”二字披上了神秘化的外衣。我们应该及时“去魅”,理性地认识到“教研”与“科研”在研究起点、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同,使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幼儿园教师认识到幼儿园教研的“中层理论”属性,从而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前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我国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其中针对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针对以上要求提出了选拔机制:“双向适合”,培训机制:“三位一体”,考核机制:综合化,评价机制:多元化,管理机制:动态化等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幼儿成长有重要意义。围绕目的与内容观、教育形式观、评价观、教室环创观几方面内容,对142名幼儿园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观念“小学化”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学前”与“学校”的内容冲突是教育目的与内容观的动力表现,集体教学过多是“小学化”教育形式观的组织表现,结果重于过程是“小学化”教育评价观的导向表现,教室“幼趣”不足是“小学化”教育环创观的课程表现。幼儿园教师观念“小学化”倾向的形成与教师教育的观念保障、幼儿家庭的利益诉求和教育机构应试教育的低龄渗透紧密相关,其治理需走分层施策之路,家庭要改变应试取向的教育方法,积极回应幼儿园的“幼儿本位”工作;职能部门要系统改善“幼小衔接”工作,全面落实小学入学的准入监管;幼儿园要及时更新保教工作观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前教育觉悟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农村幼儿园教师质量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的关键。山西省芮城县作为一个普通的农业县,在推进“四位一体”的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改革中,通过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一体化培训机制以及城乡教师教研一体化,有效提高了全县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芮城县的经验表明,通过建立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幼儿园学习共同体以及培养农村本土幼儿园教师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质量。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目标中未明确教育实践能力达到的要求、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与整合性、“全程实践”缺少实质性、教学方式忽视实践性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培养目标明确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体现实践性和整合性;与地方幼儿园建立教育实践共同体,采用“合作教学”指导;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等。  相似文献   

12.
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是推进乡村学前教育现代化以及构建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访谈乡村幼儿园教师并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得出,乡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职业适合、职业提供、职业眷恋和职业倦怠。其中职业适合是产生吸引力的前因要素,职业提供是保障吸引力的必要条件,职业眷恋是提高吸引力的驱动要素,职业倦怠是削弱吸引力的制约因素。研究建议:缩短教师人岗“磨合期”,绘就教师职业“幸福卷”,画好教师队伍“同心圆”,以及构建教师心理“晴雨表”。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有必要深入探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效果的影响因素。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建构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胜任力指标体系;采用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MATEL)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能力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师德践行”“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反思能力”“观察反馈”“信息技术”“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怀”9项能力因素是原因因素,应予以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培养学校应加强学生身份成长中的认同感培养,构建教育实践中的学习共同体,重视实践操作中的个性化指导,完善教育实践中的表现性能力测度。  相似文献   

14.
组织公民行为对幼儿园内部组织效能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在编幼儿园教师是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探明影响编外幼儿园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十分重要。本研究以1442名非在编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的组织公平感对其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组织信任与工作满意度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师的组织公平感与其组织公民行为、组织信任以及工作满意度显著正相关;组织信任以及工作满意度能够显著预测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并在教师的组织公平感对其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增强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亟须保障教师组织公平感的获得,消解教师的身份区隔;同时,也应注重教师组织信任的建设,筑牢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的组织归属。  相似文献   

15.
“学前教育发展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生态学前教育观要求对幼儿教育中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者要协调一致,形成开放、动态、全面和谐的生态学前教育模式。本文围绕“三位一体”生态学前教育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其意义,提出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生态学前教育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河西走廊牧区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4自治县228名幼儿教师和8名政府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学前教育管理、经费投入、民族教育政策导向、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教育质量等方面调查此地域学前教育现代化现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缺乏专业性规划与引导,偏重于管控与制约;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经费不足;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明确的幼儿园民族教育现代化导向;幼儿园科层制管理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构建;教师教育目的观与教学行为非一致性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地域性中长期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确保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经费投入;挖掘幼儿园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内涵,明确发展目标与任务;吸收、开发与整合文化资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等。  相似文献   

17.
学前教育的“基础性价值”就在于为幼儿的身心健康、良好习惯、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与品行教育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奠基。基于当下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拔苗助长”、过于重视学习结果与显性价值,忽视心理健康、习惯养成、人格培养等价值取向的偏差,应构建一种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学前教育“基础性价值”取向:即,从显性价值到隐性价值,从重视当下到关注未来,从追逐工具价值到尊重幼儿成长需求,从经验积累到智慧启迪。但由于对学前教育本质问题的忽视,也造成学前教育“基础性价值”的迷失:幼儿心理健康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良好习惯难养成,混淆培养兴趣与“对兴趣培养”的差异,对幼儿品行教育的意识尚需提高等。构建学前教育的“基础性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无论是政府、幼儿园教师,还是家长都应担当起这份责任,形成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性价值”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为努力发展以质量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在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引领与指导下,未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发展应着力于关注保教过程,建立良好师幼关系。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15位幼儿教师的访谈,得出师幼关系在幼儿园环境因素(人际环境、物质环境、情感环境)、教师因素(行为态度、个人修养、专业能力)、幼儿因素(能力差异、气质类型)和家庭因素(家长态度、家长行为、家园合作)的作用下不断建立与发展,并构建了师幼关系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以下结论与启示:关注人际情感环境,提升幼儿园环境质量;重视教师修养与专业能力,提供针对性教师培训;加强家园沟通工作,促进多方理解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艺术类教师专业成长困境主要表现在:艺术类教学效果受限、职前和职后培训不够、科研能力成长缓慢、专业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压力大。通过参与幼儿园实践教学、凝练学前艺术教育能力、主动融入学前教育领域、加强学前理论学习、参与同伴反思、参加专业培训、建立“双导师制 ” 等方式强化学前教育专业情感,促进艺术类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思维,走出专业成长困境。  相似文献   

20.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为我国每年带来300~500万新增人口。截止到2021年,因“全面二孩”政策所产生的新增人口需增加幼儿园专任教师达49.59万名。因此,“二孩”的到来给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也对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学前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数量整体不足、师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为积极应对挑战,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供给要重视几点:合理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和拓宽用人渠道以迅速补充师资缺口;提升职前教育培养层次和加强职后培训以确保师资质量;增强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和提高待遇水平以稳定师资队伍;实行地区和城乡差异化供给机制以保证师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