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化意象的产生、传承、积淀与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历史、文化紧密相关。不少文化意象在本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中往往就会发生淡化、消隐、变形、扭曲、遗失等各种拓变。在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究竟怎样拓变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拓变值得思索、探究。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以几种常见的文化意象为例,分析了文化意象在文学翻译中发生各种拓变的情况,并归纳总结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唐人在岭南诗歌的生产过程中,岭南不仅仅是以地理的概念,而是以历史文化概念。更是以一种诗学意象进入诗歌生产活动。这种诗学意象主要以瘴疠和魑魅意象、客和囚意象、虞翻和尉佗意象三种意象形态呈现。这些岭南意象具有写实性特征,诗人以白描、对比、比兴等手法客观实录体验岭南生活的具体过程。上述岭南意象反复运用与中国农耕文化、地域文化、贬官文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商洛地处秦岭东段南麓,丹江上游,大部分属长江流域,商洛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商洛流行着一大批具有鲜明的大秦岭地域特色的童谣,为儿童文学研究原生态童谣提供了丰富的地域性资料。然而,在历史演变和传承的过程中商洛童谣却面临传承的困境。文章在收集作品的基础上,分析挖掘商洛童谣的原生态文化特质,分析在传承中陷入困境的原因,并以儿童文化的视角予以梳理思考,建议以当代儿歌创作推广为载体,通过商洛童谣对幼儿进行儿童艺术教育,使原生态童谣得以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4.
意象作为中国典籍作品中一项重要的文化元素,广泛存在于古诗词中,而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却给典籍翻译带来不少的障碍。在对《楚辞》中的41对方位文化意象进行考察时发现,译者在处理方位文化意象时,在灵活使用多种翻译策略的同时,更倾向于使用同化策略以避免文化意象的亏损和缺失。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方位文化意象的对比分析发现,汉语文化圈和英语文化圈对方位文化意象的共同理解,是使用同化策略并最大程度避免方位文化意象在译语中亏损和缺失现象的基础。笔者建议:不同文化圈对方位文化意象没有共同认知的情况下,译者使用"异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尽可能避免使用淡化策略以避免方位文化意象的空缺和迷失。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包含三个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以此为视角,探讨作为文化符号的意象翻译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在意象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体验,在译语中构建有利于读者理解的意象;还应重视原语意象信息的突出程度,在译语中做出相应的处理;也应该侧重意象的特质意义的表现,引导译语读者对特质信息的注意。文化意象翻译应该是动态的、合理的以及协调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具有丰富的寓意,是各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和结晶。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和传递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彰式。译者在文化意象的移植过程中,应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以异化策略为主,必要时适度变通,从而将汉文化意蕴深长的文化意象元素展现给译语的读者,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中国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以及养生和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文化译介与传播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有利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通过思考和探讨新时代太极拳译介与传播的意义等,提出其译介与传播的路径:多方参与译介与传播工作;全方位、多角度译介;太极拳术语翻译定名;多种翻译策略并举;多模态、多媒体译介传播;培养更多相关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语言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意象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习语中的文化意象凝聚了一个民族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加以保留、替换或舍弃。译者需要兼顾源语中的文化意蕴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依据语境需要灵活处理习语中的文化意象,尽可能传递源语中的语义信息。  相似文献   

9.
地方童谣是区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童谣接受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内化为接受者的乡土文化意识,这种童谣的文化联结就能体现在:第一,名物风土的习得性,使传唱者在文化的物质层面得以感知、熟悉风土人情并在心理上形成认同感;第二,礼俗社会的熏染性,使传唱者在文化的制度层面得以学习、掌握乡土氛围的行为规范与伦理秩序;第三,审美意蕴的酝酿性,使传唱者在文化的精神层面得以接触、形成并强化乡土文化中的审美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自我以及族属文化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差异必然导致中西方民族的文化语义不尽相同。翻译既是跨越语言、文字,更是跨越两种文化的信息交流。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相同的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所形成的主观意象是大不相同的。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可能弄清与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等相关的语言现象,审慎处理特定民族的文化意象,否则,极有可能导致文化语义的翻译失误。  相似文献   

11.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一种以意象为核心的文化语言理论。意象根植于文化,语言是意象的载体,因此,意象的解读与语言和文化有关。在意象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并尽可能地在译入语中寻找和原文对应或者相近的意象进行传达。文章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对《红高粱家族》意象英译进行分析,探讨意象缺失与误译的原因,试图为汉语文学意象英译提供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论汴京意象     
在宋人的词曲生产过程中 ,汴京不仅是以都城的形象进入生产活动 ,而且更是以一种别致的词学意象进入生产活动。这种词学意象包括京阙意象、长安古道意象、玉京仙子意象三种主要生存形态 ;其流变过程分为晏柳勃兴期、苏黄回潮期、清真鼎盛期、南渡持续期、南宋转型期五个阶段。汴京意象的兴盛与宋人的都城文化意识、地域文化意识、精神家园意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语料库检索方法,基于莫言作品《生死疲劳》及其葛译本自建双语平行语料库,检索语料库中生态、物质、社会生活、宗教和语言等5类文化负载词1 15项,分析葛浩文所采取的英译策略及对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较多地采取直译、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极大地保留了源语特征,促进了原文化的传播,但同时也造成部分词语文化意象的流失.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研究,可为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沟通,更是文化之间的交融。译者首先要从原语和原作者的角度深入了解原语信息中的文化意象的预设,然后从文化态势对比等跨文化的因素出发,对译入语和其读者的文化预设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考虑文化交际的最终效果,译者可以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适当的修润和创设,在译入语中对原语文化意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进行了研究,指出文化意象既有着高度的文学审美价值,又有丰富的内涵文化信息,在促进文学交流和文化传播方面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翻译文化意象的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研究视域下,法律译介尚存在概念界定不清、学科视角不明等问题。法律译介具有不同于法律翻译的、以文化外译为问题指向的研究特征。中国模式语境的初创为法律译介研究基于语言、文化和传播的跨学科视角解读提供了可能。法律译介当以"传承古今、融贯中西"为综观指导,以中国优秀法文化为核心译介内容,打造多元化译介主体、立体化译介渠道,实现可控化译介效果。同时,要在文化手段的干预下,建构起"知之、同之、适切、取效"的创新型译语体系,最终形成横向传播机制与纵向话语机制的合力,实现文化互通、成就国际交往。  相似文献   

17.
文化意象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代表各个民族文化的特殊符号。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同一喻体、不同喻义"和"同一喻义、不同喻体"以及"意象空缺"的差异,经常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误。通过文化意象的移植、套译、重塑、直译加补偿和意译等五种翻译策略,译者能够有效地传递文化意象所承载的语义内涵和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速,翻译的跨文化传播重要 性愈发突显。基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学经典5W传播模式,以 林语堂和Shirley M.Black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尝试在传播学视域下 构建以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的译介模 式,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更为有效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商标词的文化意象是商标词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和顺应目的语文化,以"目的论"为指导适当处理商标词的文化意象。文章结合翻译实践提出了文化意象的六种移植路径:归化、异化、复制、补偿、转换、替换。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理雅各对中国神秘文化的译介。为了襄助其传教事业,理雅各采取了归化的译法来翻译某些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体现出了他的宗教融合倾向,同时,当某些中国神秘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类似的文化意象时,他又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便划清中国宗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