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文学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进行了研究,指出文化意象既有着高度的文学审美价值,又有丰富的内涵文化信息,在促进文学交流和文化传播方面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翻译文化意象的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然而我们在翻译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怎样进行文化意象的处理。为了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应正确理解和鉴赏外国文学作品,本文将从文化意象的众多表现形式及独特的意蕴方面着手,论述保留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必要性,提出保留文化意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门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论和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结合能够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发展。意象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情感、美学信息的跨文化传播。唐诗意象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能够充分解释唐诗文化意象翻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诗词翻译难,古诗词尤甚,古诗词翻译中涉及文化意象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文化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本文指出,由于文化意象中文化内涵的难以传达和中外读者思维审美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一系列文化意象的"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模因论视角下研究《道德经》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分析翻译活动实质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利用模因论合理地处理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并实现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首先揭示模因与文化意象、模因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模因在翻译过程中的传播过程,分析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内在关联,探讨在模因论下文化意象传递的原则,最后研究《道德经》文化意象传递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谢天振教授虽然在1999年提出"文化意象"这一术语,并强调了其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但却并未将它和传统的意象进行对比,指出其差别,导致文化意象与传统意象的混淆,未能将"文化意象"更好的理论化。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是文艺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诗人经常会使用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由于其自身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一方面帮助读者加深了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又增加了诗歌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翻译的困难。纵观许多翻译家对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我们发现,根据文化意象的文化色彩是否浓厚,其文化内涵对意象解读的影响等因素,对文化意象的处理方式大致有三种:直译加注、替换意象和略去不译。  相似文献   

8.
正确解读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对于文学翻译至关重要,这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准确翻译与有效传播。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深奥的宗教思想,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解读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格萨尔》的英文翻译长期以来难有大的发展。在《格萨尔》史诗的英译实践中,要准确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而正确解读史诗中的宗教文化意象是《格萨尔》史诗英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座璀璨的艺术宝库。不少唐诗已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然而人们对于唐诗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却仍有争议。意象是唐诗的精华 ,唐诗的翻译必须表达出唐诗特有的意象。意象的翻译应在综合理解全篇的基础上 ,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恰如其分地将它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0.
意象作为诗歌中的重要元素,其翻译历来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隐喻论提供了研究诗歌意象翻译的新视角。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意象是一种从始发域“象”映射到目标域“意”的概念隐喻,因此两种文化中是否存在对应的映射关系决定了如何来翻译诗歌意象。花是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中花意象的翻译,归纳了五种诗歌意象翻译方法,分别为直译、直译加解释、变象达意、舍象取意和音译加解释,旨在为诗歌意象翻译提供借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必须传递其负载的深厚文化内容与审美情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目的以及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综合进行。通过对水文化意象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技巧层面深入探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能够推动中国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意象的归化英译看翻译与权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汉语文化意象在归化英译中的丢失与歪曲着手,结合翻译与文化交流的关系以及韦努蒂(Venuti)、阿萨德(Asad)等人关于翻译与权力的关系的论述,分析指出相对于英语文化的归化是对强势文化的妥协;汉英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翻译的本质是服务于权力。并倡导异化翻译,尽可能保留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4.
商标词的文化意象是商标词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和顺应目的语文化,以"目的论"为指导适当处理商标词的文化意象。文章结合翻译实践提出了文化意象的六种移植路径:归化、异化、复制、补偿、转换、替换。  相似文献   

15.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扭曲:诗歌翻译之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意象涉及到某种文化的深层意蕴,这个意象就成为文化意象.在诗歌翻译中,对原作的文化意象进行任意取舍或扭曲都是不当的.对原作物象的尊重才是诗歌文化意象翻译的正途.  相似文献   

16.
意象作为中国典籍作品中一项重要的文化元素,广泛存在于古诗词中,而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却给典籍翻译带来不少的障碍。在对《楚辞》中的41对方位文化意象进行考察时发现,译者在处理方位文化意象时,在灵活使用多种翻译策略的同时,更倾向于使用同化策略以避免文化意象的亏损和缺失。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方位文化意象的对比分析发现,汉语文化圈和英语文化圈对方位文化意象的共同理解,是使用同化策略并最大程度避免方位文化意象在译语中亏损和缺失现象的基础。笔者建议:不同文化圈对方位文化意象没有共同认知的情况下,译者使用"异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尽可能避免使用淡化策略以避免方位文化意象的空缺和迷失。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图腾到国家形象,中国“龙”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也在世界格局和文化体系的扭转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对龙的解读纯属一个历史的误解,也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的结果。无论当时是否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互动,今天的中国龙在经历天朝帝国、殖民主义、民族独立和民族觉醒的阶段后,开始由西方的文化解读转变到让西方按照中国的文化语境去认知,这不仅是龙的文化蕴涵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改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加凸现。重庆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如何发掘、保护、开发、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 ,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使之在提高重庆综合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问题 ,似应引起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重视。为此 ,从问题的提出、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思考与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文化意象的产生、传承、积淀与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历史、文化紧密相关。不少文化意象在本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中往往就会发生淡化、消隐、变形、扭曲、遗失等各种拓变。在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究竟怎样拓变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拓变值得思索、探究。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以几种常见的文化意象为例,分析了文化意象在文学翻译中发生各种拓变的情况,并归纳总结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