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教学本质的认识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发展.本文梳理了我国二十余年来对教学本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本质观,尝试着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以比较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学习外语的终级目标是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对综合英语课的课堂教学本质的探讨,实际上是揭示语言的创造性本色,外语教学的过程应该以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中心;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怎样形成自身的教学观和教学理论以及怎样理解其过程,是保证过程为目标服务,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性.  相似文献   

3.
高师教育学教学的困境与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教育学的教学长期处于困境之中,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为设置的多重教学目标。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教育学的教学目标。教育学的教学应培养学生合理的“教育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合理的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主体观和教育实践观。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启示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前建构主义理论虽然流派众多 ,但均认为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 ,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学习观和教学观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更加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 ,尊重个人意见 ;同时教师的作用转变为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 ,鼓励学生反省与思考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而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从根本上纠正教师和学生对知识本质及知识获得的认识 ,这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揭示民俗体育的哲学本质,探讨体育教学目标改革的方向。结果认为,民俗体育以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依据,向着由自己构筑出来的某种信仰文化,不断地超越并建构着个人以及人群的身体存在和生命价值。其哲学本质就是建构身体的和谐。当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应当是让学生学会体验生命的和谐之美,并掌握建构身体的方法。评判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标准应当是运动参与程度。实现该目标的途径应当是建立以兴趣为中心、以生理条件为基础、以技能构成为逻辑的目标实现体系。  相似文献   

6.
"存在论差异"和"本质与实存之区分"是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两种区分思想,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主线作用,它们之间的区分和联系因而值得一问。"存在论差异"与"本质与实存之区分"问题都"牵系于"对"存在自身"问题的探问,但此二者的"牵系"方式是有差异的。"本质与实存之区分"只是思考了作为"在场状态"(ousia)的"存在者之存在"的自身分裂,还不是从"存在之为存在"而来的自身分裂。在这种意义上,"本质与实存之区分"问题根本地归属于"存在论差异",后者以自身的"被遗忘状态"决定了前者在形而上学中的历史性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的本质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现代国外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主要观点:教学过程是使学生形成习惯的过程,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完成多方面功能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集体认识的过程,形成完好“人际关系”的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已被应用到许多领域中。对于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学界存在两种主要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微不足道。本文认为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确能起到一定作用,它能加深人们对语言本质的理解,提高人们对语言教授与学习本质的认识,并能帮助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适当的判断与决定。然而,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目的不同,不能期待它解决一切教学问题。因此,学习一定的语言学理论并在实践中恰当运用,对教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为特征的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主体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  相似文献   

10.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到自我超越.不仅如此,马克思研究问题时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乃至建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属种关系的角度看 ,本质存在于属的内容之中 ,是属的根本性的内容 ,它构成了属存在的基础和根据。依据事物属种关系的一定层次可以将本质划分为两个基本层次 :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由这两个基本层次构成的统一体 ,把握这一点对于认识和改造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质是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质又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 ,人类对质范畴的认识经历了多层次的推进 ,既有对历史含义的继承 ,又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 ,这使质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正是对质的概念不断认识深化的情况下 ,人类对自然物、生命、人类、人类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或者说人类在这两者认识深化的发展上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对现代哲学中质的概念进行总结 ,质可分为要素质和系统质 ,而系统质又可分为自然系统质、人工系统质、社会系统质。这种划分只是一种概念的划分 ,而在人类的实践中 ,要素质和系统质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人的本质的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客观地存在的且能为我们所认识、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 :“自然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类的存在物”。“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探究人的本质的“阿基米德之点”。社会性、实践性、理性等是人的次生形态的本质。自由是人之为人的原由 ,是人与动物一切区别的区别。只有自由才是人的原生形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实存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实存先于本质”,这一命题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形而上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通过演绎和归纳,对“本质”进行了看似不同的思考;但是对他们来说,“本质”都必须依附于最高存在者,因此理性形而上学实际是一种神学式的信仰。通过把名词性的“本质”还原到动词性的“本质的本质性”,海德格尔提醒被形而上学以名词性存在者遮蔽的动词性存在,提醒人们关注“存在论差异”,因而把形而上学带到边缘。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概括。通过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哲学内涵的阐释,指出其理论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本质与价值本质两个彻底的唯物观辨证地统一了起来,深刘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由过程到必然的辨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教学本质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交往活动的综合体。它是一个动力结构 ,具有完整性、动态性、历史具体性。这一本质观至少具有以下理论与实践价值 :它寻找到一个探索教学本质的思维路径 ;它有利于揭示教学过程的具体运行机制 ;它有利于克服教学实践的偏颇。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关于“法律本质是什么”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虽然近20年来,有一、两种本质理论一直占据着法学界的“统治”地位,但这主要是由于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原因所造成的,而并非有学理上的充足依据。本论文对几种重要的法律本质现进行了介绍、梳理和评论,作者并站在一个与先前考察这一问题的人们不同的立场上,追溯了西方哲学上人们对“本质”的探究历史,阐明了法律本质应有的内涵。作者又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历史作了反向的考察,进而站在“法律本质”外部的立场上,得出结论;法律的本质由于人们认识的时代性和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因而是不能穷尽的。作者最后阐明,法律本质之有无以及若有则应是什么的问题不在“纯粹理性”的界限以内,而应归入于信仰的场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人的本质不再从单纯的理性思辩去思考。文章通过对人的本质、技术的本质的剖析,阐述了二者的密切联系: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技术的发展于人的本质的发展无异于一把双刃剑。惟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趋利避害,人的本质的发展方能被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关于法律本质的认识论探讨(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久以来 ,关于“法律本质是什么”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虽然近 2 0年来 ,有一、两种本质理论一直占据着法学界的“统治”地位 ,但这主要是由于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原因所造成的 ,而并非有学理上的充足依据。本论文对几种重要的法律本质观进行了介绍、梳理和评论 ,作者并站在一个与先前考察这一问题的人们不同的立场上 ,追溯了西方哲学上人们对“本质”的探究历史 ,阐明了法律本质应有的内涵。作者又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历史作了反向的考察 ,进而站在“法律本质”外部的立场上 ,得出结论 ;法律的本质由于人们认识的时代性和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因而是不能穷尽的。作者最后阐明 ,法律本质之有无以及若有则应是什么的问题不在“纯粹理性”的界限以内 ,而应归入于信仰的场域。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既有既定性本质,又有应然性本质。教师教育的改革应是以其应然性本质引领既定性本质的建构,促使教师教育活动更具有合理性的过程。当代教师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流程、指导、洗脑和专业建构活动,更应是一种学习、过程、服务、嫁接和文化创生活动。这一新本质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改革者应以教师培训变革为其生长点,积极奉行"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师教育改革战略,力促建成新的教师学习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