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往对儿童行为问题的矫治方法大体有四类:行为矫正方法,心理动力学法,心理教育法和社会生态学方法。随着对儿童情绪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情绪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也被认可,研究者开始认识到情绪对问题行为儿童矫治的重要作用。影响行为问题儿童情绪的因素有气质、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主要的情绪疗法有:情绪宣泄,积极联想,自我暗示、角色扮演和投射绘画等。情绪疗法把握住了行为的情绪动因,对问题行为儿童的行为影响更为直接和有效。  相似文献   

2.
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不良心理行为的易感期,因而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更应受到关注。亲子分离造成的亲情缺失、监管缺失和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前留守儿童比较敏感、内向、悲观、焦虑等不良心理特质。亲子分离和教育意识与方式是造成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核心因素。学前留守儿童心理重建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解决亲子分离、完善监护制度,促进亲情回归;国家、政府、社区推出一系列扶持措施,防止亲情流失;父母之间建立合作互助组,形成亲情共享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享受亲情呵护、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提高父母及代理监护人的教养意识,优化教养方;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意识、方法来提升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质量,促进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重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提供参考,笔者采用整群随机抽样 法,对徐州市354名学前儿童家庭一般情况、行为问题、亲子互动失调进行调查,主要结果为:行为问题检出率7.06%;每天没 有看书,没有户外活动,亲子互动严重失调是学前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 问题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主要发现: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应加强亲子互动的训练,提升亲子互动 水平,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担心因素的相互影响, 作者于1998 年4 月在太原市对412 名学前儿童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结果为父母担心程度较高的前五位问题为偷外面的东西、经常不听话、对父母过分依恋、不讲个人卫生、丢失或被人拐卖。担心问题因素分析得出四个因素, 即品行与安全、社会交往、管教、媒体影响。这些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各因素, 除躯体症状因素外, 均为负相关。由此可见, 父母对子女行为问题的重视程度与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着明显的相互影响。因此提示, 结合父母的养育需求, 实施干预措施,有利于预防和纠正儿童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5.
摘 要:应用儿童长处与困难(SDQ)问卷(父母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惠州市1528名3-6岁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惠州市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情况比较严峻,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不同地域、年龄学前儿童存在不同的情绪与行为问题,需要分类干预。其中农村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情况尤为严重,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6.
儿童多动症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脑损伤等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等症状,对其治疗要采用服药与矫正行为等多种方法同时进行。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研究探索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三者的关系.采用幼儿依恋量表、失望礼物范式、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4—16岁)测量285名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M=4.78,SD=0.73)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采用SPSS22.0和Amo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与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与情绪调节呈显著负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与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2)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在祖孙依恋和内化问题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在祖孙依恋对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边缘儿童往往表现为心理焦虑,行为偏差、交往不畅、游离群体等心理症状或行为问题。他们是有特殊需要的一类儿童,但其在正常教育机构中的特殊需要并未得到满足,生存现状不容乐观,这需要教师和家长针对边缘儿童问题给予及时关注和心理干预。本文通过个案观察法和访谈法分析边缘儿童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心智化教育减缓边缘儿童边缘化倾向;通过沙盘游戏减轻边缘儿童焦虑情绪和交往不畅;通过涂鸦游戏减少边缘儿童行为问题,以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9.
&#  &#  &#  &#  &#  &#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2):91-95
本研究选取了14名存在情绪困扰的自闭症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选取7名家长作为实验组进行团体咨询,另外7名家长则组成对照组不进行团体咨询。干预前后使用情绪弹性问卷、焦虑量表、抑郁量表和简单应对方式问卷对全体实验对象进行测量,以探讨团体咨询对自闭症儿童家长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1)实验组在干预后积极情绪能力、情绪恢复能力、情绪弹性、焦虑、抑郁和积极应对得分较前测存在显著差异;(2)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在积极情绪能力、情绪恢复能力、情绪弹性、焦虑、抑郁、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团体咨询是提高自闭症儿童家长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儿童社会退缩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社会退缩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的探讨是其预防和干预的基础。文章从生理基础、亲子关系、家长观念、家长行为、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角度,梳理了近年来社会退缩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和儿童社会退缩发展路径的研究,提出了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职业压力引发家长育儿时的消极情绪,成为影响孩子良好成长的主要因素,结果导致员工的工作生活失衡。本文探讨了家长的情绪对儿童情绪培养的影响机制,并研究了职业压力与育儿情绪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105名高新技术产业的员工,运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职业压力与父母的消极育儿情绪正相关;关系压力是职业压力中导致家长育儿消极情绪的主要维度;父亲和母亲在受到工作压力下表现的消极育儿情绪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提出了缓解职业压力和对育儿情绪进行管理的有效方法,从而帮助家长提高育儿质量,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养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养育现状有助于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家长教育观念、家长素养、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四方面通过对陕西农村地区1161名0-6岁儿童家长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家庭养育,存在重智倾向,家庭养育受家长生活环境和家长实践智慧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难以满足家长不断增长的养育需求等。据此,通过依托社区建构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掘社区本土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策略,建构适宜于农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3.
金钱观教育在当今中国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学龄前时期的金钱观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学实践证明学龄前儿童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金钱观.金钱观可划分为"金钱价值观"、"金钱获取观"和"金钱使用观"三部份.学龄前儿童的金钱观教育应把重点放在"金钱获取观"和"金钱使用观"上,形式上注重以对具体行为、具体思想的对错评价为主并取得家长的配合.  相似文献   

14.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省儿童心理发育状况,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形成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程度,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四川省部分城市4-7岁儿童1978名,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1]进行测量,问卷回收率94%;对280名儿童所在班级的幼儿教师采用sc l-90量表测查其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8.83%,其中男童检出率(23.31%)高于女童(13.86%),男女之间差异显著(X=10.23,P<0.01),6~7岁组检出率(19.30%)与4-5岁组检出率(18.73%)无年龄差异(X=0.179,P>0.05);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症状得分与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儿童行为问题的各因子分与幼儿教师的躯体化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且年龄越小的儿童行为问题与教师躯体化因子得分的负相关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是判断幼儿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师幼互动中,由于教师缺乏一定的观察、沟通、解析行为等专业能力,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教育也陷入了一些误区:重外在影响因素,轻教师自我反思;重外化问题表现,轻背后行为动机;重统一标准评价,轻幼儿个体差异。要走出误区,教师坚守正确的儿童立场是关键,学会细致观察是基础,与家长有效沟通是现实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与支持是核心。  相似文献   

16.
儿童“反差行为”是在其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现象。依据现象解释学逻辑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儿童的“反差行为”是由双立场多层次因素相互交错,致使其在环境冲突背景下产生的,其本质是儿童维护自我统一性的被迫选择。由于儿童的“反差行为”具有典型的被动适应性特征,其只能是儿童维护自我统一性的权益之计。自我统一性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者需在理解儿童“反差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内在意义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教育引导策略,以促进儿童自我统一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的调查发现:农村学龄前典型留守儿童的语音能力最弱,非典型留守儿童次之,非留守儿童最强。儿童语音能力的发展会受儿童生理、心理、认知能力和家庭语言环境的综合影响。提高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语音能力需要家长、幼儿园教师、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共同重视,合力创建普通话语境。  相似文献   

18.
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健康主要受家庭和学校环境影响 ,他们的心理问题最突出地反映在学习困难和性格问题两方面 ,而这些问题又是家长、老师和长辈不良教育方式的结果。教育者应给予儿童积极、鼓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发现儿童”之后如何“理解儿童”是广大教育研究者们一直思考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则聚焦儿童的某些“特殊行为”,从儿童丰富的情绪体验出发尝试理解他们的行为意图。研究发现:“特殊行为”是教师作为他人的立场判定的,儿童“特殊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其原有的自我同一性失衡断裂的危机,儿童采取这些“特殊行为”是为重建自我同一性进行的尝试。这启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与保护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注意引导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眼中的“我”。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儿童的“特殊行为”从儿童情绪体验意义出发,站在儿童立场上进行理解,切忌妄加指责,贴上道德标签。  相似文献   

20.
通过社交关系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等发现,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在融合教育中多数未获得同侪的接纳,被拒绝的情况严重,颇显孤独;上课时间内情障儿童在普通班与同侪互动的次数比在资源班多,而下课时间内大部分情障儿童主动参与同侪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比单独游戏或观看同侪游戏的时间长,次数也较多;情障儿童在同侪行为的示范与同侪压力下可训练出良好的行为模式;而普通班儿童能培养出对问题行为的包容、协助和乐于与情障儿童互动的态度。普通班儿童受情障儿童问题行为的干扰易形成集体排斥后者的现象,后者则因受到排斥而产生孤独、焦虑、自暴自弃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