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研究以68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运用《游戏检核表》对其社会戏剧游戏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4-6岁幼儿角色扮演、口语交流、互动和同伴支持水平高,游戏时间充分;但物品假装、如何进入游戏小组、问题解决和轮流技能较低。教师应通过明确自身角色、丰富幼儿游戏材料和经验、提升幼儿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幼儿社会戏剧游戏发展。  相似文献   

2.
摘 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来自福建省泉州、福州、厦门三地城市的250名幼儿问卷信息。结果表明:城市留守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低于城市非留守幼儿,父母照养情况与幼儿总体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照养情况下幼儿亲社会行为在年龄上具有显著差异性,3-4岁与4-5岁及4-5岁与5-6岁的幼儿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照养情况下幼儿亲社会行为在各具体亲社会行为上差异极为显著,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和眼动技术的结合,探讨4-5岁幼儿对他人反事实情绪的理解情况。给幼儿讲述一个情绪故事,并在电脑屏幕上依次呈现与故事情景一致的图片,然后提问并让幼儿口头回答,同时记录其眼动特点。结果发现:1)4-5岁幼儿在他人反事实情绪理解中的发展水平是一致的;2)5岁幼儿对庆幸情绪的理解好于对后悔情绪的理解;3)不同的故事情境不会影响幼儿对故事角色面部表情的注视情况,高理解水平与低理解水平的人在不同的反事实情绪理解故事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在眼动注视特点上他们情况的一致性。研究结论:4-5岁幼儿开始能够理解他人反事实情绪,眼动特点可以在理解水平上做出一定解释。  相似文献   

4.
幼儿学习习惯是学习品质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以A省C市公办G幼儿园为例,选取164名5-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基于父母视角对5-6岁儿童学习习惯进行评定,考察5-6岁儿童学习习惯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父母视角下5-6岁儿童学习习惯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幼儿学习习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对5-6岁儿童学习习惯影响不显著;家庭子女数量影响5-6岁儿童整体学习习惯及常规行为表现;家庭经济收入影响幼儿学习习惯中的策略使用情况。主要建议:父母要重视5-6岁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升自己关于幼儿学习习惯的认知;了解5-6岁儿童学习习惯的影响因素,找准改善幼儿学习习惯的突破口;掌握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提升幼儿学习习惯培育成效。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幼儿劝说策略的发展现状及社会观点采择、移情对幼儿劝说策略的影响机制,采用情境实验法对辽宁省某市 150 名4-7 岁幼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面对不同劝说对象以及不同劝说任务的幼儿在劝说策略得分上存在显 著差异;幼儿社会观点采择、移情、劝说策略两两显著正向相关,且幼儿社会观点采择与移情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劝说 策略;移情在幼儿社会观点采择与劝说策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为提升幼儿劝说策略的发展水平,应为幼儿创设良好 的社会交往环境,增强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提升幼儿移情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幼儿亲社会延迟选择的发展机制,随机选取135名3~5岁幼儿参加操控了年龄、动机、诱惑物表征、同伴关系变量的亲社会延迟选择实验任务。结果发现:(1)幼儿3岁时已能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发展的过渡期是4岁,高峰期是5岁。(2)为自己而分享是3~5岁幼儿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的主要动机。(3)面对诱惑物的实物表征,4岁和5岁幼儿比3岁幼儿易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面对诱惑物的抽象表征,在为自己而分享的动机驱使下,幼儿易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4)在为自己而分享的动机驱使下,3岁幼儿倾向为喜欢的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而5岁幼儿倾向为不喜欢的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在完全利他动机驱使下,3岁幼儿倾向为不喜欢的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不论在哪种动机驱使下,只有5岁幼儿倾向为陌生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  相似文献   

7.
良心作为道德发展的心理现象,一直被看作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其与幼儿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心理理论关系密切。本研究选取56名幼儿作为被试,采用情景实验法和问卷法分别测量幼儿良心下道德推断(道德认知)、体验内疚(道德情感)及道德自我(道德行为)三个同维度的核心能力及其心理理论,探究3-5岁幼儿心理理论与其良心三维度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心理理论与良心三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年龄差异,4-5岁幼儿的心理理论、道德推断与道德自我能力显著高于3-4岁幼儿,女生除以上能力外,其体验内疚能力也显著高于男生;幼儿心理理论与良心三维度发展呈显著正相关。较高心理理论的幼儿对无意违规者的意图和行为推断更加宽容,对有意违规者行为推断更加消极。另外,幼儿心理理论还显著正向预测了体验内疚能力与道德自我。建议教育者加强对幼儿违规敏感性的培养,采用说理方式引导幼儿内化规则,形成正确的道德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8.
以《情绪理解测验(TEC)》和《5-6岁儿童语言发展水平测试问卷》为主要研究工具,对62名大班幼儿进行了情绪理解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的调查,以了解5-6岁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情绪理解能力的总体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5-6岁幼儿在故事的理解、自我认知、听-视转化方面发展的较好,而对于词汇的掌握、运用和准确的发音方面发展水平较低。语言发展水平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2)5-6岁幼儿对于外部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水平已较高,心理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水平一般,反省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仍在起步阶段。情绪理解能力在性别方面也无显著差异。3)5-6岁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与情绪理解能力在总分上无显著相关,词汇水平对情绪理解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语言发展水平对混合情绪理解能力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61名4-6岁儿童的父亲在十个月中进行前后两次问卷调查,同时由教师完成相对应儿童社会技能的问卷调查,探究父亲元情绪理念与4-6岁儿童社会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4-6岁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别的主效应显著;2)女孩与男孩的父亲在情绪教导型T1,T2和摒除型T1,T2差异显著;3)父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各项社会技能之间部分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对其毕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考察不同策略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延迟满足水平有何影响,本文通过实验的方式设置一定的游戏情境,对三个年龄阶段(3岁、4岁和5岁)的幼儿实施6种不同的延迟满足策略。结果显示:延迟策略的使用显著提升了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无论使用哪种延迟策略,幼儿年龄越大,延迟满足时间越长;6种延迟策略的使用对幼儿延迟满足时间的影响有显著差异,3-5岁幼儿的使用延迟策略中,注意转移策略最好,榜样强化策略次之,语言策略最差。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运用调查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表达需要策略进行个案研究,并对长期跟踪调查所获语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表达需要策略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两岁前后是儿童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说汉语儿童运用表达需要策略的数量依次为:直接表达、表达疑问、重复、提议、解释、委婉语、加强肯定、吓唬、条件交换.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社会退缩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探讨幼儿园一名社会退缩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主要有缺乏社会交往经验、人际交往质量低、缺乏交往的自我效能感。基于此,研究者通过建立良好师幼关系与同伴关系,提升幼儿社交技能与交往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教育干预,较好地改善了幼儿的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13.
研究对沈阳市五所普通幼儿园344名小班幼儿问题行为与其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究。采用张元修订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研究结果表明:(1)小班幼儿问题行为中多动因子和多动指数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都是男孩得分高于女孩;独生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幼儿问题行为无显著差异;(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孩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差异不显著;(3)幼儿问题行为中的四个因子均与其同伴交往能力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碍及总分呈显著性负相关,其中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幼儿主体性是幼儿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特性,其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象征性游戏是2—6岁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其对幼儿主体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内容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方面的发展,幼儿参与象征性游戏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发展,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并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幼教工作者应当提升象征性游戏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价值认识,重视并鼓励幼儿的象征性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广州市一至三年级小学生(6~10岁)家庭的调查发现,低龄儿童大多数由家人接送,托管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并未普及,双薪核心家庭父母照顾子女的负担较重,既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也缺乏一定的育儿知识和技巧。家长最为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其希望政府在育儿的经济补助、育儿假期、儿童心理健康以及育儿技巧指导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16.
儿童发展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关乎社会公平公正。聚焦西南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发展现状,对白、傣、羌、壮4个民族9个村落幼儿园3~6岁儿童的体质健康、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从儿童发展各维度来看,西南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身体协调性及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发展较好,体格发育、灵敏素质、爆发力和上肢及腰腹肌肉力量较差,营养问题较为凸显;数量认知和空间认知发展较好,时间认知和类比推理发展较差;语言(汉语)理解能力较好,语言(汉语)表达和阅读能力较差;生活技能发展较好,交往品质和行为控制发展欠佳。从不同年龄、性别和民族的儿童发展来看,各维度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白族儿童整体发展较好,傣族儿童身体素质发育较好,羌族和壮族儿童整体发展水平欠佳。因此建议:加强民族地区村落学前儿童的医疗和膳食营养服务,研发适合民族地区村落的学前教育本土课程和教材,多途径促进民族地区村落幼儿园教师的增量提质,实施对民族地区村落儿童家庭的专业干预与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17.
儿童社会技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社会技能问题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起西方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课题。西方关于儿童社会技能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儿童社会技能研究的早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六七十年代儿童社会技能研究的停滞阶段和20世纪70年代后儿童社会技能研究的迅猛崛起与发展阶段。但我国关于儿童社会技能的研究起步较晚,亟待拓展和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