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宪法概念是指运用于宪法陈述之中并具有特定意义的术语,是在宪法文本中使用,对各种宪法现象的共同特征加以概括、抽象后所形成的权威性法律范畴。宪法概念的"显功能"主要体现为准确表达宪法的要求,减少宪法表述的模糊性和歧义性,从而促进宪法调整各项目标的实现。根据宪法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可把宪法概念划分为事实概念、规范概念、价值概念等类型。根据宪法关系的构成要素,宪法概念分为主体概念、内容概念、客体概念和关系概念等。宪法概念的规范性是宪法保持稳定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美国宪法中规范性语词"Shall"的立法表达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美国宪法文本中的规范性语词"shall"的词义演化和立法表达的梳理和实证分析,研究英文规范性语词"shall"的立法表达的规律及其法律功能,认为英文规范性语词"shall"在立法表达中具有多重含义,而正是"shall"的立法适用,有效创设了美国授权性宪法规范和禁止性宪法规范,进而建构了美国宪法结构中的权威统治和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的八二宪法有着长篇幅的序言,这给以司法适用为导向的狭义宪法解释学带来了理论困难,也给以人权规范为核心的规范宪法学带来了体系整合与价值协调的难题。如何认知和处理宪法序言的效力及其与宪法正文的关系,成为一个严格的中国宪法科学问题。在社会主义宪法传统与中国宪法语境下,宪法序言的主要功能是对体制的合法性论证,既包含历史合法性维度,也包含政治原则的规范维度,包含了规定并塑造中国宪法权力结构与权利体系的"根本法"规范,充当了中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宪法序言对社会主义特定的政治安排予以吸纳,在体系上要比经典的近代宪法更加繁杂,其规范形态还有待进一步演化,但其规范性不容忽视。宪法序言构成了理解中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对宪法序言之历史叙事模式与原则论证理路的精准与合目的之解释,有利于真正建立中国的宪法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宪法诉讼是我国宪法监督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宪法要想真正得以实施 ,起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 ,那么就必须要让宪法进入诉讼 ,而宪法进入诉讼必然包括两个问题 ,一是宪法规范的直接法律效力 ,即宪法能成为人民法院裁决案件的直接依据 ,二是司法机关应当有权对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合宪性审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宪法学界围绕中国宪法的本体之政治性、规范性抑或解释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在某些领域还展开了一些争论,尤其是以高全喜、陈端洪和翟小波为代表的政治宪法派与以林来梵为代表的规范宪法派进行了诸多很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既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利,也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既包含公法规范,也包含私法规范。宪法是公法与私法的辩证否定物,具有公私法双重属性。确认宪法的双重属性,对宪法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宪法变迁是为了弥补社会实际与宪法规范之间的缝隙而产生的,它不同于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和违宪,宪法变迁属于一种具有法效力的客观事实,由此,宪法变迁必须接受法内在价值的评价。这也产生了宪法变迁的界限。宪法变迁不能违反宪法价值而导致违宪的结果,同时,宪法变迁在宪法文本的解释空间内进行,反之,应通过修宪来解决社会实际与宪法规范之间的落差。  相似文献   

8.
规范主义在宪法学研究中的运用对于弘扬宪法组织善好社会的功能,促进宪法秩序成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在法解释学的运用中缺乏对规范所产生的社会土壤进行体察,以致误读规范主义的核心进路,是以规范社会的核心价值往往停留在不证自明的阶段.缺乏说服力尚且不论,型构社会则水土不服,再加诸“送法下乡”式的运动式普法,反而加剧了转型中国道德选择困境,解构了宪法作为组织社会善好生活的元规范功能.惟有体察转型中国复杂的社会实情,方能实现宪法精神的伦理维度与现实维度的耦合,真正发挥规范主义在宪法学研究中的功能,促进转型中国宪法秩序的成型.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宪法 8次修改的现状 ,分析了我国宪法频繁修改的原因。从加强宪法的技术性和规范性、全面启动宪法解释方面探讨了保持宪法稳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宪法的司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司法化是指宪法规范由法院适用的过程,它是宪法法律性、宪法至上及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的根本要求,对宪政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宪法司法化的总体思路应当是:赋予法院宪法解释权,建立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法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论宪法文化     
宪法是文化的结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宪法文化的概念涵盖了上述两层含义,是对孕育宪法原则、宪法规范和宪政制度并促使其发育、成长和发展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治制度及政治行为的总称.就其性质而言,宪法文化是一种集束性文化,它囊括观念、制度与行为等要素;内含价值性、实践性与规范性等特性;具有涵化、濡化与匡约等功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特征体现在普适性、程序严格、不得相抵触三个方面,据此可引出三个问题,即宪法为何应被遵守?为什么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法律抵触宪法无效?凭借独创的“纯粹法理论”在宪法学领域作出不可湮磨贡献的凯尔森,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宪法应当被遵守是因为其效力来源于“基础规范”;程序更严格是对“实质宪法”的形式化的要求;“法律抵触宪法无效”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陈述。以上解答便代表了凯尔森对宪法效力问题的核心观点,即其纯粹法理论下的宪法效力观,希望籍此能将纯粹法理论的合理内核融入当今宪法学理论研究之中,使“规范性”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执政党文件是宣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载体,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为执政党文件的宪法属性奠定了法哲学基础,宪法序言效力说赋予执政党文件宪法价值以学说依据,宪法增修条文规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为其宪法属性提供规范保障,故而执政党文件属于宪法渊源,成为查明宪法意图的重要参照、帮助界定宪法条款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4.
立以足于以人为本的法学新理念,创建以人为本的宪法文化对于宪法的真正实施和宪政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是法的本元价值、宪法规范的核心体现、宪法生命的根本需要、现代法治的根本保障,因而是宪法文化的价值核心与精神内涵。宣传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加强宪法本身的发展是建构宪法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的入宪将政治文明提升到法律的层面,使期待有了法律的意义具有了规范的性质。首先表现为要求政治规范化,这种要求不仅仅来自于政治文明自身的特征也来自于宪法的规范性。它必将在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意识三个方面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依宪法治国乃依法治国之精义。这是因为:"依法治国"中的"法"以宪法为龙头和核心,依法治国中的"国"立基于以宪法为前提与依据的宪政制度,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据宪法规范国家权力,宪法深深嵌入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宪法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最高法律整合.正义作为最重要的法哲学价值必然介入到此种整合中.正义介入之方式,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被介入的宪法之法哲学价值和正义自身价值实现的大小.中国1975年宪法以其特殊的正义介入方式,使该部宪法进入了罗文斯坦所称之规范性宪法行列.同时,以实驭虚的正义观与正义实践,亦使正义得到了效果颇佳的特殊实践阐释.  相似文献   

18.
科技共识与宪法共识是政治共同体两种基本的共识形态,科技共识属于认知性共识,宪法共识属于规范性共识。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对于维系共同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共识与宪法共识在价值上具有一致性。从历史的角度看,科技共识已经融入了宪法共识,两者互相影响,同步发展。在实践中,既需要利用科技共识促进宪法共识的形成,推动宪法实施,也应当将科技共识纳入宪法共识,在宪法共识下有效地发挥科技共识的功能。我们需要运用科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但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应更加重视宪法共识的整合功能,在依宪治国的理念下合理规范并有效发挥科技共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宪法隐私权的保障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人格尊严,另一方面亦通过建构个人自治的隐私区域,规范和约束公权力.尽管各国宪法保障隐私权的法理基础可能不同,但大都借助于制定法和宪法解释加以澄清和扩展.我国宪法应当秉承大陆法系宪法的文化传统,以人格尊严为理论基础构建宪法隐私权的保障机制,并将人格尊严作为宪法隐私权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本权利的宪法保留规范是通过限制立法权来保障人权的立宪技术,它不同于宪法对基本权利的概括限制规范、基本权利限制的宪法界限规范和基本权利的修宪限制规范。各国宪法设置宪法保留较多的是生命权、拒绝人体试验的权利、新闻出版自由、财产权、刑事被告人权利等。其价值诉求在于权利神圣、权利先在、宪政民主以及宪法是法。宪法保留作为一种事前保障,比单纯法律保留和加重法律保留更有利于人权保障,但它只是基本权利保障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