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它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2.
“兴寄”“兴象”范畴在初盛唐革新齐梁诗风的诗史背景下产生、发展,体现出盛唐诗人对诗歌体制的实践以及对诗歌功能的具体认识。从体制上看,“兴寄”说呼应的是发扬汉魏比兴艺术的唐人古体创作。“兴象”之确立则受到近体诗演进过程的实际推助,与盛唐律诗创作存在紧密联系。从时人对诗歌功能的认识来看,“兴寄”说强调诗歌抒情言志,针对的是南朝后期诗歌逐渐演变为娱乐性的工具的弊端;“兴象”突出的是诗歌审美功能,盛唐人延续了南朝诗歌重视艺术美的传统,并结合晋宋以来的山水审美意识加以改造,以当时士人清新壮大的审美理想革清了六朝余弊中的低级趣味。盛唐“兴寄”“兴象”范畴相互补充,体现出初盛唐以来诗歌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唐诗史上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边塞诗的渊流一直在发展着,其中盛唐边塞诗特别引人注目,究其原因是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盛唐强大的国力、巩固的边防与时代的种种条件;其次是在这种国力下,诗人们本身形成的与时代相一致的胸襟与气度,及至反映在其诗歌中的风貌;最后就是盛唐边塞诗本身的发展,继承了建安风骨,实践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并且盛唐诗歌在内容与题材上都有突破。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实质体现了一点:盛唐边塞诗的时代性格-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4.
盛世唐朝是一个气度恢弘的隆盛朝代,盛唐诗歌是中国文化无可企及的高峰。盛唐诗人以包容并蓄的文化涵养,壮志酬国的用世热诚,普济苍生的人道情怀,不拘一格的个性风采挥奏出盛唐诗歌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恢弘豪迈的文化气度,虽已遥远而不绝如缕。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拾文化自信,复兴文化强国的重要借鉴和精神血脉。  相似文献   

5.
"盛唐气象"与盛唐诗坛的两大诗派和两大诗人密切相关,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盛唐气象"在李白的诗歌中,是以名士气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杜甫的诗歌中,则是以儒生气象的形式表现的。同时,"盛唐气象"还表现为山水田园诗中的隐士气象和边塞诗中的英雄气象。  相似文献   

6.
在盛唐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量文人渴望到边塞建功立业,他们直接成为了边塞诗的新的创作主体,写下了许多关于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创造了一个个新的审美对象,由此促成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7.
王维创作了一系列终南山诗歌,其中不少篇章体现了王维乃至盛唐山水诗的最高成就。全面考察《诗经》、汉赋、六朝诗歌中歌咏终南山的篇章,以此为基础,对王维的终南山诗从意象、意境及创作思维诸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和解析,可以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山水诗产生、发展及嬗变的轨迹,由此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其典范意义。盛唐诗人将不涉理路、排除知性干扰的纯自然山水诗创作发挥到了极致,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极具艺术精神的思维方式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盛唐诗坛虽然流派众多,然撇开各类题材诗歌的创作成就孰高孰低不论,仅就诗作对时代的反映面而言,冠者则非送别诗莫属,它折射时代人文风尚;唐人受魏晋名士的影响而把酒的地位捧得更高,诗酒之缘成为一种普遍的人文风尚,以酒饯别,借酒浇愁并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在盛唐文人中蔚然成风,它揭示时代社会现实;不少盛唐送别诗从某一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军事状况、科举文化制度和睦邻友好关系,它体现时代文化思潮.盛唐社会文化形态开放活跃,儒道佛思想并存且相互渗透,绝大部分诗人的思想均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倾向,这一特点也体现在盛唐送别诗的思想内涵中.  相似文献   

9.
如果远望真的可以当归的话,那么这世界上就少了那无数的征夫思妇,当然也就不会有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盛唐的边塞诗其实是一些白面书生的想象或者游历的产物,那个时候是个什么气象?边关万里,明月如照,国内是一派强盛和繁荣的景象呀,连手无缚鸡之力的李白、杜甫们都意气风发地佩上一柄宝剑。  相似文献   

10.
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学积极进取精神的承担者,它的繁荣在于边塞诗人的入边、游边和使边,其外敛的意识是儒家“兼济天下”胸怀的完美演绎。文章分析了盛唐边塞诗歌的特征:功名理想和爱国情怀;侠义精神与英雄情结;边塞风物与乐观情绪。  相似文献   

11.
唐代边塞诗的阳刚之美使唐代诗歌光彩夺目,这种美学形态的存在固然与唐代独特的政治环境和精神风貌密不可分,但它的形成对前代也有个传承过程。由先秦至隋代,我国的边塞诗经历了由萌芽到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反映爱国主义精神、体现英雄风貌,还是渲染战斗声势、展示大漠风光,都洋溢着阳刚之美,为唐代边塞诗的美学形态——阳刚之美的形成创造了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艳体乐府诗是指内容香软、风格艳丽的乐府诗。它的首次兴盛是在梁、陈至初唐时期。到了中晚唐,李贺、张祜、温庭筠、李商隐等人又大力写作艳体乐府诗,使艳体乐府诗复兴。其复兴的原因:一是补写六朝宫廷乐歌,一是模仿六朝乐府诗。中晚唐的艳体乐府诗基本上已不入乐,多是借南朝兴衰之史针贬现实。尽管他们四人都写艳体乐府诗,但在新旧题的运用和表现风格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宋诗别裁集》批评主张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名选.该书在编选时崇尚理学,多选理学家之诗;在宗唐前提下,有唐宋兼采倾向.本文在细心钩沉几位编者的史传材料、认真研读其诗文集的基础上,指出姚培谦、王永祺的诗学思想及创作实践与该书的选本理念有着种种契合.  相似文献   

14.
咏侠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流品。它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唐代诗人用慷慨之笔来抒写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将豪迈不羁的精神追求和壮志难酬的不遇悲慨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侠客身上。因此,与魏晋六朝时期相比,这些游侠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更为鲜明生动,主要包括:古代游侠、唐代游侠、另类游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有关“唐诗之路”的研究成果和对唐朝天台山诗人作的统计分析,足以形成“浙东诗”的概念:它以崇尚自然和具浓厚宗教情趣为其特征,并与边塞诗等共同缔造了唐诗的繁荣气象。它的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浙东特殊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它是开放的文化氛围的产物,尤其是谢灵运山水许的逻辑延伸,并指出唐代浙东诗紧承谢氏的创作给中国山水许烙上显著的浙东特色。唐代浙东诗也给后世宗教文化、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浙东文化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宋诗》误收唐诗情况较为严重,近年胡可先先生撰文对各位学者的考辨成果进行一次大总结,在胡文基础上我们又发现《全宋诗》还误收了不少唐诗经典名篇,至今尚未见有人指出。  相似文献   

17.
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9,29(6):59-65
北宋诗歌艺术精神与审美特质的形成与确立,虽然原因种种,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是最本质者,则是因北宋诗人的"宗唐而变唐"所致。所谓"宗唐",就是以唐诗为典范向其学习,而"变唐",则是指借鉴唐诗的创作经验以创作出与其不同的美学风范之诗歌来。北宋诗人的变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为:初期,于模仿中初显精神;中期,执著而热烈的变唐;晚期,宗唐而变唐的高峰。这三个时期的变唐,既成就各具,而又特点各异,在北宋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对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中369首诗歌的韵脚、韵式进行统计、分析、归类,并对其在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等三类不同主题诗中的分布情况加以研究,从语用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作为语音手段之一的--韵,在形成唐代边塞诗语言风格中所起的作用,即韵脚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和韵式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以简约为主、繁丰为辅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9.
唐诗之所以繁荣,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峰,是诗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汉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趋势。如何读诗,如何理解诗,是探讨唐诗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诗并不神秘,要更好地理解唐诗,必须从文化传统和汉语言特点这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