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类自我意识是人类主体对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劳动是人类自我意识发生的基本动因。主体和客体在意识中的分化,个体自我意识与集体自我意识的分化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重要两步,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
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异同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主体意识已是哲学研究的热点。但是,不少论者都用自我意识的概念来界说主体意识,把主体意识简单等同于自我意识。我认为,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能直接划等号。认识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别和联系,这对于科学地界定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各自的含义以及将主体意识的研究引向深入都是很有意义的。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在产生的时间上有先后之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的反省意识,是人对自身的属性、个性、状态,活动以及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主体意识则是人自立为主体并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观念表现。从时间的序列看,自我意识先予主体意、识而产生,主体意识则是后起的,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简言之,主体意识并不是任何现实的人(包括那些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有的。个体意识和人类意识的发展史都充分佐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的自觉,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提升、自我践行和自我超越的过程和状态。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自觉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其实就是一种主体失觉。主体失觉会表现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进而导致实践中的盲目和实践结果的低效。监管主体的自觉,就是各监管主体在监管实践中实现由无所作为、散点作为、盲目作为到要自觉树立"生命线"意识、人本意识、和服务意识的过程和状态。施教主体的自觉,就是施教者在实践教学和教学实践中不断由教书到育人、由教书者到教育者的过程。受教主体的自觉,就是大学生不断由被动学习者到主动学习者的转化和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符号作为人们约定、制造的中介物使人的认识独立于物质实践,使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方法有了区别。其次,符号意义超越其物质形式,故有了信息概括能力、这些都为主客体分化刨造了条件。人类的劳动工具也必须符号化才能成为经常的社会现象。在语言符号基础上,人类认识发生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分化,但它们又以实践的主客体统一为归宿。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个时期,讲主体意识的人多起来了。作家讲“创作主体”,评论家“讲欣尝主体”……那么编辑也该讲“编辑主体”。本文借用这一提法,略陈陋见,就教于编辑同人。 哲学上所谓主体是指赋有意识和意志的人,能够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认识能力的人。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存在的最高级的形式。在心理学上一般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是人对现实的自觉的能动的反映。意识使人能从客观  相似文献   

6.
正义作为人类的价值观念,本身就是人类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意识,还是并且主要是人类对自身的意识。正义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而是人类在自我意识产生后的结果。人类意识的多样性决定了正义观的广泛性。人类的自我意识包括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人类集体的自我意识,正义是二者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对于正义的自我意识经由法律来外化,通过法律来维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形式之一,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在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体我和客体我作为矛盾的双方激烈地冲突着,两者通过反复的交互作用,最终在现实中达到统一。正常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根据大学生心理的特点,分析他们自我意识存在的失调问题,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寻找培养他们身心健康的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教学作为社会实践形式之一,既有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对这些特殊属性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认识教学活动的实践本质,把握其内在规律性的东西。本文拟从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客体、主体的认识、实践的目的性等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入手,对教学实践的若干重要方面做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9.
意识是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基础概念之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它一般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社会发展的人所固有的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意识的对象不仅是外部世界,而且也是主体(意识的载体)本身。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有着自我意识的实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才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才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野。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意识着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人的意识往往以自我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着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幼儿时期所遇到的那种“我”与“非我”的区别,就是在人的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实现的。纵览意识观的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是一门增进人类生命能力的学问,学习教育学须得讲究法门路径:在宗旨意识上树立以人为中心,通过文化积累、传承与创新来提升人性境界,在不断认识和彰显人类特性的过程中把握教育之本质;在知识基础上形成多元跨学科视界,促使社会成员以认识宇宙天地系统和融入社会生活为方式,体验、诠释和发挥教育之目的作用,凸显教育关涉自然宇宙、社会人生发展之理论与实践品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上注重交往自觉,追寻生命主体个性激活,引领教育共同体相互间的生命启蒙和智慧生长。  相似文献   

11.
意识特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存发展方式在本质是实践的。而人的实践功能是以人拥有意识属性为前提的。作为人类特有的自觉自主能动地反映客观对象和把握自我内部世界的高级精神形式 ,意识主要具有对象性、能动性、自觉自主性、符号性及通约性、规范性、自我确证性和社会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2.
交往作为社会性行为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交往不同于实践但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交往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本质的突出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交往史,交往活动推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领域中有关自信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该文尝试用系统分析的观点提出了自信概念 :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 ,是个体对自己的正面肯定和积极确认程度。自信是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及身心反应过程等若干中介过程的调节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自信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当前 ,自信研究在人才选拔与培养、健康人格塑造及具体教育实践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主要缺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仅仅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的能动性思想应理解为主体的能动性 ,实践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把物质实践理解为解释问题出发点的实践唯物主义 ,也就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冯契认为作为认识论范畴的意见是个别主体对问题所作出的未经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是非界限不明的主观性认识;意见争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意见争论的根源是个别主体都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意见的争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达到一致的认识,进而把握真理;群已之辩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事实和必经环节, 认识过程就是“己”之意见转化为“群”之共识、再经实践检验的过程;探讨意见范畴的意义在于防止经学独断论的重演。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动力学揭示了人类审美心理的动态构成。审美心理结构是在人类的遗传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对应于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人类的自我形成为创造性自我、经验性自我、本能性自我、创造性自我在本能性自我和经验性自我的基础上生成了审美的自我,从而在自由选择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了审美心理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中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杜维明非常强调知识分子的群体批判自我意识。在他看来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具有这一特性 ,只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知识分子救亡心切而抛弃了这一特性 ,现在应该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 ,重新培养知识分子的群体批判自我意识。杜维明的这一观点对于推动现代知识分子的自身建设很有意义 ,但他在论述其观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的自明性不是对象自身的自在显明,而是相对于一个主体的直接被给与。自明显现的直观对象不仅有纯粹的经验材料,还内在的包含了主体的先验认知形式,因而胡塞尔的自明性主要是逻辑的和谓述的自明性。作为知识的绝对起点和终极标准的自明性是一种先验的自明性,而一旦这种静态自明性被引入时间和辩证法,就会被转变为解释学的文化生成意义上的相对自明性,作为哲学起点和终点的绝对自明性也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奕訢自强思想的形成、内容及其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阐述,从而揭示出奕訢的自强思想经历了一个由练兵到制器、最后到人才培养的由浅入深的进化过程。自强运动之所以能开展,奕訢的谋略与倡导要算第一功;地方局厂之所以能创设.奕忻的支持与关心也要算第一功。  相似文献   

20.
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学生头脑,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动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思维品质基础;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施创新教学,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强化实践环节,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