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贝壳散落在金色的海岸,独具丰姿的悉尼歌剧院是澳洲悉尼的象征;气势恢宏,直插云宵的第一摩天大楼帝国大厦是纽约的“代言词”……钢筋、混凝土原本是无情的,可建筑设计大师们却以曼妙绮丽的构思,独树一帜的设计赋予它生命、灵魂,使它成为诠释城市内涵与风貌的旗帜。  相似文献   

2.
元代亦集乃路的渠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里,有关于元代亦集乃路渠社的记载,这是第一次以珍贵的文书资料记录了亦集乃路设立基层组织的情况,而且也是第一次揭示该路基层组织的特殊之处――不是以自然村落为单位,而是以渠道长短为单位建立的渠社制度。同时,关于渠社的记载也证实了甘肃行省确已建立村社制度。也可看出有元一代在农村设立村社的广泛性。本文通过文书材料,探讨亦集乃路渠社制度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3.
纪晓岚集序     
清乾嘉时期有一位居高位、享盛名、执学术牛耳,为士林宗仰的著名学者、文人——那就是纪昀.他虽以博闻强记著称;但更多的却是流传于人口的一些诙谐风趣的逸闻,有些甚至已近戏谑.这些逸闻的总主旨是刻画他的聪慧捷悟,是一种善意的喜爱,而并非恶意的嘲弄;甚或其中包含着鄙弃自视天亶聪明的乾隆帝的微言.这些逸闻加之于一位翎顶袍褂的封建显宦身上似乎有点扭曲形象,但却不是一般庸官俗吏所能企求得到的.五十年前,我第一次听到纪晓岚这一名字便是从先祖为我讲说纪晓岚与乾隆帝间一些应对谐趣而来.这些逸闻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尝试集》(以下简称《尝》)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几经删添,1922年10月刊行增订四版,后遂以此版面世。《草莽集》(以下简称《草》)是朱湘的代表诗集,1927年8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后未曾再版。胡适和朱湘同与安徽结缘,又是清华校友,先后留学美国,在第二次中西文化交融冲突的大潮中,他们相继在新诗舞台脱颖而出,各呈风采。《尝》、《草》的剖析和对比研究将  相似文献   

5.
对于胡适的《尝试集》,几十年来有过各种各样的评价,歧异甚大;而近几年来,论者更众,多为肯定,虽说法莫一,角度不同,但对它的“重要主题”和“基本内容”,大都从反对封建主义、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而前不久出版的《现代诗人及流派琐谈》(钱光培、向远)一书,竟明确指定;“我国第一部新诗集是一九二○年三月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第二部新诗集是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的郭沫若的《女神》”。历史事实真是这样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尝试集》不是新诗集,更不是第一部新诗集。  相似文献   

6.
这本集子是值得读的。不为别的,就因为作者是“山药蛋派”第二代作家中的一员健将,也是该派第一、二代作家中仍然坚持不懈写作的一位。从八十年代后期起,“山药蛋派”就不怎么受到重视,“山药蛋派”这个名称也几乎不再听说。“山药蛋派”行情看跌,乃是社会转型期必然会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同样必然会有的另外一种文学现象,是这个流派不会完全消失。它是  相似文献   

7.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民间对这个节日有着不同的称谓。 “端午”。端,当“初”字讲,也就是开始的意思。每月有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第一个“五”叫“初五”,所以  相似文献   

8.
一八五五年夏天,惠特曼自费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草叶集》(当时只有十四页十二首诗)。在诗集的封面上,有一张作者的像:诗人头戴宽边草帽,身穿敞口衬衫,满腮连毛胡子,一身健壮的肌肉,完全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打扮。对这样一个“下等人”的诗集,美国资产阶级文人是不屑一顾的,断言说,这样的人绝写不出好诗来。可是,当时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爱默生(1803——1882)却独具慧眼,给惠特曼写了一封长信,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惠特曼的诗歌中的自由、勇敢的思想,予言惠特曼“将来一定会有不可限量的前途”。  相似文献   

9.
《投笔集》是钱谦益晚年最后一个诗集,共得七言律诗一百零八首,其中一百零四首分为十三叠,每叠八首,均次杜甫《秋兴八首》之韵。除第一叠题名《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以外,均题名《后秋  相似文献   

10.
2005年4月,“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林庚诗文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林庚先生平生著作的第一次总结集。林庚,1910年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年后转入中文系。1933年毕业后,留校担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庚先生到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1947年回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林庚先生的新诗创作和关于新诗格律的理论探讨,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他在中国文学史、楚辞、唐诗及古典小说等领域的研究上,有深刻、系统…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小说集《月下小景》创作于1932年至1933年,集中九篇小说,除作序的第一篇外,其他均为《法苑珠林》中佛经故事的新编。这些新编故事和原佛经故事一样,都不是按照真实性原则描写现实人生的小说,而是寄寓哲理的寓言,不同的是原佛经故事所寄寓的是佛教哲学,而新编故事所寄寓的则是沈从文的生命哲学。沈从文的生命哲学是爱与美的哲学。它把人分为“生活”的人和“生命”的人两种。“生活”的人,不脱动物本性,所求为食与性的满足,虽有所爱,但这爱的基础不外是情欲,由于目标容易达到,所以常常陶醉于生活的完美和幸福中而成为惰性十足、无所追求、丧失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2.
扬州师院中文系词曲研究室主编的戏曲、曲艺史论丛《曲苑》第一集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刊为不定期刊,选收国内专家及本院教师撰写的有关研究论文和资料。第一集中入选的陈多的《祁彪佳戏曲论文的新发现》、黄竹三等人的《从北宋舞楼的出现看中国戏曲的发展》等论文,介绍了新发现的史料;关德栋、陈汝衡、章培恒、蒋星煜、陆萼庭、李春祥等人的论文,也就戏曲、曲艺史研究中的不同课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周妙中的《历代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尝试集》 ,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更是一部具有现代品格表征与内涵的诗歌样本 ,对我国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导航意义。本文从哲学观念的现代性、文体的现代性、诗歌理论的现代性三个方面 ,对它的现代品性进行了整体性把握  相似文献   

14.
《刘鹗集》是百年来第一次将刘鹗各类著作材料汇集在一起的一部专集,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刘鹗的著作集。本文对刘鹗的生平、业绩进行了扼要的述评,将其生平划分为六个时期,并对刘鹗的师承关系和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引入积分第一中值定理本质中间点的概念讨论中间点集的稳定性问题:证明了[a,b]上大多数连续函数(在Baire分类意义下)的中间值点集是稳定的;得到[a,b]上连续函数的中间点集是本质连通区的一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今年8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书展上,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意,获得各界好评。这套图书全书计划出版70卷,3000余万字,分为三辑。此次展出的是第一辑11卷与第二辑中的7卷,计700万字。它被认为是目前出版的近代文学方面的规模最大的丛书,集近代小说之大全,是出版史上一项宏伟工授。《大系》是由我校中文系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室和我校古籍整理研究所及其它有关专家、学者编辑、整理的。鲍正鸪任顾问,王继权、安平秋、周榕芳、贾植芳、桂晓风、章培恒、蒋孔阳、熊向东任编委。它是我校文科“七五”重点规划课题之一。该课题从85年起酝酿。第一辑于88年10月出齐后,举世瞩目,引起海内外读者纷纷赞誉。国内学者认为它搜集丰  相似文献   

17.
罗隐的诗歌一直以来备受后世文人学者重视,但对其应用文的研究却被忽略.罗隐的文集<湘南应用集>以应用文命名,第一次以应用文结集个人专著,这是我国应用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罗隐一生在求仕与为官过程中写作了大是应用文,为我们研究晚唐历史和古代应用文写作提供了大量资料.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我有幸读到王锺陵教授的两本文学创作集,即2005年出版的《台北的忧郁》和《太阳的葬礼》,眼界大开,深为佩服。《台北的忧郁》是大陆第一部写台湾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不仅如此,其调查报告式描绘原生态的富赡翔实,其山水风情散文式的诗情画意,在报告文学作品中,也都具有创新的意义。因为《文艺报》等报刊已经为此书刊出了评论,拙评对于此书就从略了,本文专谈诗文集《太阳的葬礼》。《太阳的葬礼》开卷也是一篇报告文学:《香港印象》,写得大气而优雅,作者对香港的观察十分仔细,分析也深刻,在结构安排上,又颇具匠心:全文三个主要部分之…  相似文献   

19.
元稹是以其理论和创作开一代新风的作家。元稹高度评价杜甫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关系的艺术实践 ,他是确立杜甫“集大成”历史地位的第一人。元稹关于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议论 ,切中时弊 ,他反对依傍古人的主张 ,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其新乐府诗是直接受其创新理论指导的产物。元稹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其悼亡诗情真意切 ,哀婉动人 ,大量的艳情诗抒写男女悲欢离合的真情实感 ,哀艳缠绵。历史地看 ,它们极大地开拓了爱情诗的题材领域和艺术天地 ,值得重视。《元稹集编年笺注》是元稹作品的第一个笺注本 ,在学术上亦达到较高水准 ,它的问世将推动元稹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0.
柳永《乐章集》用典说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轼为宋词用典的开创者说由来已久 ,实则乃误。《乐章集》中大量的例证表明 ,柳永才是宋词用典的第一人。柳词用典 ,以事典为主 ,语典次之。其中 ,事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 ,语典则以化用六朝与唐代诗人的诗句为主。一词数典 ,一典数用 ,形成柳词用典艺术的一道风景线。柳词的大量用典 ,是其由俗变雅的一个重要标志 ,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