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洪堡特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去探讨语言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的语言学说。他认为,语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体现普遍的人类精神,又能揭示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因而,人类精神与民族精神构成了洪堡特语言学说的核心。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反映了其对语言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其对人、语言、客观世界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
从维柯到康德:前马克思时期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力之 《社会科学》2007,1(11):122-134
文化哲学发轫于18世纪,首推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质疑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时,维柯在《新科学》用"人类的形而上学"或者"人类心智上的形而上学"概念,以对抗科学理性的形而上学,创立了事实上的文化哲学。此后的康德认为,理性胜利的思想要远远高于只关心人的自然生存的本能。自然本身不包含人类事业的理性构造,达不到真正的"人"的目的。使人从自然物过渡为一个理性物的中介就是文化。康德关于文化的思考是从自然与社会之关系着眼的。康德的文化哲学理念是以人的社会性(类特性)为中心的。18世纪是"文化史观"的世纪,马克思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新世界观的基础上批判地接受文化过程对人的形成意义,以及如何使之更科学化。  相似文献   

3.
世界观教育在人类教育中的根本地位,是由世界观的实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世界观与教育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作为教育中的根本性教育,世界观教育在本质上不是认知性的,而是将认知性包含在自身之内的实践性教育。世界观教育的终极归宿乃是人的生活实践以及人的生活世界的进展与变革。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应该是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努力朝向人类之理想境界,极力达成人与世界建设性互动的实践性教育。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舍勒在现象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价值理论,通过前提性的批判来扩展先天概念,揭示价值本体之中的质料先天内涵,由此证明一种与康德的理性建构主义相对立的情感先天论。舍勒的无法定义的"价值"具有客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性质,在人的接受性的情感活动中被给予,且置于固有的爱与恨的价值秩序中。这种价值认定导出了"价值即存在"的本体论命题,研究这一命题内涵着独特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丽杰 《理论界》2010,(10):19-21
马克思"新世界观"是人借助于自身的眼光,从人的自身生存活动中去寻求人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的根据的理论尝试。"新世界观"为人科学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范式;为人科学地认识与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新世界观"从人生境界的层面,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新世界观"颠覆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划清了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怎样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克服各种“异化”, 成为社会和人类自己的主人。然而人们却常常离开了人这个主体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表现出一种 “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共产党人应当坚持共产主义理想, 要坚持那些并未过时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 并为共产主义价值观的逐步体现和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的世界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子把"天" (自然、万物)与我们(人类)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认为天地人具有并生与一体关系,从而突出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他主张人们应跳出自我阈限,坚持"以鸟养养鸟"或"以天合天"而不是"以己养养鸟"或"以人灭天"的处事方法和原则,继而才有可能最终完成"藏天下于天下"世界观的转变.这种世界观对于当代处于人际冲突与生态困境乃至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人类发掘、重构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2012,(8):246
俞吾金撰文《康德"三种知识"理论探析》指出,从表面上看,康德主张"三种知识"(经验知识、先验知识和超验知识)理论,实际上他主张的是"三种知识要素"理论。在他那里,先天综合判断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存在方式,以至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经常把先天综合判断直接称作"先天综合知识"。毋庸置疑,康德在知识论上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相似文献   

9.
康德主张采用先验方法来确立道德原则.他认为,道德原则就是使意志成为善良所必须具备的最终条件--意志由道德规律所决定,善良意志就表现为自觉地选择和主动地服从道德规律的行为即"出于责任"的行为.如果道德规律是先天的,道德原则就必须先天地确立.康德通过道德规律的普遍性阐明道德规律概念及其表现--责任概念具有先天性,以此说明在理性中寻找道德规律的必要性;康德又通过自由概念证明了理性中存在道德规律、通过把伦理学划分为经验部分和先天部分来说明能够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寻找道德规律,以此说明先天地确立道德原则的可能性.康德以先验的方法确立道德原则虽然有局限性,但这种方法使道德可能成为艰难曲折中的人类实现人是目的本身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阐述,论证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1.
世界观的内容是多层次的,进化论思想推动国人世界观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推动国人对进步观念的普遍认同以及对"人"的全新认识等方面,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不过,国人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和容纳毕竟是在维护民族生存、求富求强的总体目标下进行的,这就使得中国化了的进化论思想事实上已与达尔文原滋原味的生物进化论有了相当大的距离,由此而带来的缺失也是我们必须看到的.  相似文献   

12.
建筑术的原意是用“原则”统摄“杂多”的系统化方法。在康德看来.人类理性按其本性是建筑术式的,纯粹理性从先天原则出发,依照内在目的拟定出一个“完备计划”,并在其展开中统摄各种“构件”形成体系。理性建筑术作为先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是康德解决“知识”、“科学”与“自由”等问题的方法论基础,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但问题是人何以能拥有这样的世界.卡西尔从语言符号功能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一、语言乃是人类建构世界活动的历史经验织成的符号之网,人就生活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二、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为事物命名和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方式实现的.三、人凭借语言的这两种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更能建构起内在的心理世界,"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四、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对世界的建构模塑了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内在根源.认真梳理卡西尔的语言观,对我们深刻认识语言的本质、语言在建构人类世界过程中的根本作用、语言对民族文化心理及民族文化创造活动的内在制约等,都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实践理性,也就是人通过法则先天规定意志、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在根本上,人首先应当做的是出于对已有的绝对价值--它体现在每个人的人性--的尊重而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有待实现的价值而行动,而后者要以前者为限制性条件.把人格中的人性看作目的是指以这种人性为一切经验目的设立的最高依据;康德不否定人应该出于某种目的而行动,也不否定行为应具有某种经验性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有关康德“先天综合判断”问题的争论,着力厘清康德哲学的基本思路与基本问题,这即是:纯粹追问一切经验与知识可能的先天条件,以及先天条件如何建构起我们的经验与知识。康德本人将其概括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正是由于康德这个不甚妥当的提法导致了他思想学理上的一些混乱,并致使他不再可能把他的先验思路贯彻到底。而现代逻辑实证论者也正是由此下手否定和取消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否定和取消形上学。针对他们的立场,本文提出人类学问的概要系统,以首先澄清康德哲学的混乱,修正他的提法;并最终初步在学问的系统中为各门学科,尤其是为作为严格的学问的哲学确立毋庸置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是一种心智活动和表现;语言机制是心智的组成部分,进而是大脑的组成部分;对人类语言的研究就是对人类心智,最终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研究的意义在于:将语言研究转到人脑研究,这是语言学的一大进步,有助于认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环境如何进入伦理"之追问,是环境伦理的基本问题,它敞开了异常显明的哲学改变.在自我意识维度,它激起了作为意识现象的道德世界观之转变,将我们遭遇到的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生态问题看作人类之命运、文化之命运和道德之命运,并拓展出将自然与道德联结在一起的环境伦理之论域.在承认方式上,它激起了作为伦理普遍性的伦理世界观之转变,代表了人之类型的转变、文明的演进和伦理发展的基本方向.该问题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  相似文献   

18.
靳松 《兰州学刊》2006,(1):18-20
批判哲学由先天综合判断开始,康德进而走向自己的目的王国。这也就是对认识论的考察,但是意在理性之人,即道德理性之人。可见,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体现了康德的哲学进路以及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9.
理论和现实中的困惑需要我们彻底讲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域中,“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价值观的命题,它同时并首先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命题。因为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看,它本质上是一种从人来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看,它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以人为本”实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命题,它对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可欲之谓善"是孟子性命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流行旧注未规定这"可欲"的思想内涵;今人则往往把"可欲"理解为人的各种情欲和功利性的"欲求",与孟子意旨不相切合.宋儒张羉以"四端"及"仁义礼智"四德规定"可欲之谓善"的内容是正确的.孔子从人的道德抉择的角度发现,行仁义是人心唯一可以不凭外力而"可欲"、"可求"者,是人之最本己的可能性.孟子循此思理,以"求在我"和"求在外"为据区分性、命,将这"可欲之谓善"建立为人性的内容;并进而揭示了人性之善所具有的先天内容及其实在性的意义."可欲之谓善"这一命题揭示出,人的意志自由是一个存在性的事实,而非像康德那样的一种理论悬设.这为孔子所开辟的思想和文化方向确立了内在的价值本原和形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