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悲剧价值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悲剧价值在于由恐惧与怜悯而引起的净化心灵的崇高审美,中国的悲剧价值则在于由于合乎情理、伦理而得到的道德感化——一种高台教化的“善”的审美。两者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渊源、艺术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王玲 《天府新论》2017,(2):32-38
儒家的治世之道是综合了礼、乐、刑、政的全方位“教化”观念。本文通过爬梳典籍,首先阐明“教化”之原本意义,以及它不同于“奴化”和“说教”的旨趣所在;其次分析“教化”之两端——“政”与“教”之间的关系,以具体理解儒家教化的施行方式;最后援引“公共管理”这一主张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充分合作的治理方案来彰明教化之思路,并借助“文化政策”的视角来理解教化对礼乐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家训是中国人的修德“教科书”,核心内容始终是立身之道、齐家之道、处世之道的教化。在传统家训长期的教育和规诫实践中,形成了日常训诲、庭院濡染、家风熏陶、祠堂训谕、以身立教、谱牒传承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化路径。传统家训修德教化对当前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吸纳作为修德“教科书”的传统家训修德教化理念和内容,滋养今天的家庭美德教育;借鉴传统家训修德教化注重日常训诲,从日常生活养成的做法,持之以恒地加强蒙以养正的教育;扬弃传统家训修德教化通过庭院文化濡染、祠堂和谱牒文化熏陶的途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品行;借鉴以身立教和营造优良家风的教化经验,在耳濡目染中传承美德、陶冶青少年性情和品格。  相似文献   

4.
“教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论析詹世友一、“教化”释义“教化”在中国古代通常是指一种政治─—伦理措施,比如“明人伦,兴教化”之类。许慎《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即是说,统治者施行政教伦理措施,百姓则仿效之,以建立一种清明稳定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5.
汉代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失为今人所借鉴之处在于:把兴办教育事业放到与发展生产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强调教育对绝大多数人的决定性作用,兴办教育,实施教化;“教”与“法”相结合,先德后刑。汉人重教的共识,推动了汉代教育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化,是儒家政治设计中将其政治理念推行于社会,应用于社会治理,感应于民众人心的根本途径,也是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双层结构模式的必然选择。教化的途径有:修己以安人,即感化之道;富之,教之,即利导之道;以刑辅教,即强制之道;神道设教,即麻醉之道;使之,由之,即愚民之道。教化的目的在于使民"易使",使其不犯上作乱。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不唯指一个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的地理中国,而且指一个重诗书礼乐、重人文教化的文化中国。以上两方面内涵的结合,构成了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观念。赖有这种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既能吐纳诗文英华又足以护持大一统中国之运命的士人群体。对比中国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文化素质上存在着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对中国的文化传统缺乏一种敬重与认同。因此,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够只是为学生增加一些校园文化生活而已,必须以着重培养中华民族气骨与中国文化情怀为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先秦两汉形成的诗教观,以诗乐关系、"风化"说、"讽谏"说为基本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文之外,中国古代戏曲因有音乐曲调这一要素,受诗教影响尤深。一方面,元明清的戏曲评论往往依托诗教观,以儒家诗教中"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的思想评判戏曲,以示褒贬。另一方面,诗教观深刻地影响了元明清文人的戏曲观念,这具体体现在戏曲"讽谏""风化""风化艺术统一"说三个方面。戏曲在诗教观的影响下,逐步沦为教化的工具。戏曲所具有的反映社会风俗以及政治教化的功能日益显著,并成为明显倾向。  相似文献   

9.
“教化”与“美育”,是两个意蕴不同的审美范畴。它们凝聚着不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教育思想的精华,在中国美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教育思想,在世界美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它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化解为人们内心情感的自觉要求,变“绝对命令”的他律为“习成而性与成”的自律,让人们象“好色”那样去“好德”。而要作到这一点,就要提倡“教化”。通过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作用,去“道(导)乐”,去“制欲”。毋庸置疑,过去人们往往过多地指责“教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归纳,认为诗大序是以对《关雎》的解说为例,阐明其美刺教化的核心思想。而其教化思想又贯穿于小序中,并得到进一步深化。小序以风雅“正变”体现美刺,注重德行、伦理、礼仪教化,具体阐释了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双向互动的诗教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与孟子以人性善立论的教化理路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道德教化不能求助人的内在心性,而是一个向外求索的过程。"化性起伪"是"成人"的必由之路,以心治性"内化"、以礼约行"迁化"、以乐养情"感化","自然人"便可完成向"道德人"的擢升转化。荀子以"才性知能"为立论基础,以"师法之化"为方法机制,以"涂之人可以为禹"为人格目标所向,开创了儒家新的教化理路。虽然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化性起伪"理论难免存在不合理之处,但秉持创新发展的文化传承理念进行合理借鉴,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变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独特的乐教传统和系统的乐教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丰厚资源。“乐”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借助音乐等艺术手段进行道德教化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育人育德智慧。古人认为“乐”具有化育人心的独特作用,其独特作用在于其所蕴含的真诚的情感,与作为外在的“礼”相互配合,具有重要的培养人格和道德教育的作用。育德育人古今相通,传统乐教追求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化育人心的智慧,能够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将“人”确立为道德世界的中心,“明明德”的工夫打开了朱子《大学》诠释中的道德世界。在共时性层面上,道德世界具有天人合一的内在结构,这一内在结构最终在“尽天理之极”的“止于至善”中实现为道德世界的全息图模式。在历时性层面上,从“明明德”到“新民”内含着一个范导现实工夫践行从主体走向主体间的时间结构,其中,“新德及民”的内涵架构起了教化客体向教化主体转变的运作机制,并使道德世界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创生世界。朱子道德世界的结构与现代社会的官僚制支配结构存在着断裂,这一断裂揭示出儒学传统在当代复兴所要面对的真正问题。如果朱子的道德世界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可以对未来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那么官僚制之外的社会教化活动将是一个真正可能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14.
儒有其“道” ,此“道”在于涵贯“中庸”祈向的“率性” ,或其真蕴毕竟归落于“率性”的“中庸” ;它呈现于每个人“率性”而致“中”的切己的生命趋赴中 ,却又不尽于任何经验个人的孜孜不懈的践履。儒有其“教” ,此“教”可谓一种启迪人的心灵境界或生命自觉的教化 ;儒也可以以“学”相称 ,但儒学之“学”重在于“觉”。学以致“道”、修于儒“教”而使自己心灵境界成其一格的人可称之为儒者 ,真正的儒者从来就不把自己囿于反躬自省以诚意、正心的一度 ,他也对人在对象世界可能实现的价值有着相应深切的关怀。  相似文献   

15.
文化观念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象愚 《学术界》2006,1(3):7-24
中西“文化”观念有各自的演化路径。在“辞源学”意义上,中国的“文化”一开始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西方的“cultura”一开始指向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文化“指文治教化,其内涵主要在精神方面;西方的“文化”从物质世界扩展到精神世界;就现当代而言,中国通过日本的中介引入了西方的“文化”观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政治文化与个体文化的交融教化是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规范作用这个关系和过程的一个原始又准确的概念。自从《易·观卦》拈出教化词意如“圣人以神道设教”、“先王观民设教”,尔后便愈用愈繁。教化毫无疑问属于“方式文化”的范畴,在中国,“政教合一”是其根本性的、贯穿传统文化全程的特征。从宗族奴隶制开始运用“礼”这种仪式祭祀祖先神时就开始了自觉的教化活动,  相似文献   

17.
整篇《大学》其实都在讲一件事,就是“修身”,其宗旨又是强调通过自我教化来达到修身。教化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去除内在障碍,不断培养人的理性与德性。“三纲领”就是自我教化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而“八条目”的践行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化的过程。《大学》中这些自我教化的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泳 《理论界》2005,(8):128-129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但是,与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却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学生管理同样是重要的育人手段,其管理制度改革也应与教学改革保持同步。一、素质教育要求深化改革学生管理制度未来的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其根本任务“在于通过传授,使它所培养的人,能够把已有的一切文化知识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去改造和发展现存的世界,现存的社会(其中包括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现存的自我”。这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9.
明代教育监察制度述略高春平明初,朱元璋确立了“重教兴学”方针,一再申明:“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①并告诫子孙牢记致治在于得人,人才源于学校的道理。为此,他实施一系列监督措施,以便整饬士风吏治,维护明王朝的专制统治。尽管这一愿望和后来的实际...  相似文献   

20.
一、民法是文化的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和方式,是“人”化、“文”化、“伦理”化、“本质”化的人类历史运动,是以人的生存价值体系为核心,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方式、知识、艺术、制度、习俗等要素构成的文明建树,是“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或意义之网。”(吉尔兹语)因此,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要以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化本质,同时把人在交往关系中的普遍心理态势与行为模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人及其世界的优化,作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