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虽然六朝山水画论有重传神的说法,但是通过对六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研究,不难发现,从顾恺之开始,人物画论中"以形传神"的说法便已隐含着对写形的关注,绘画评论中对写形的论述也很多,山水诗文领域亦有"文贵形似"的形似论,这都说明六朝并未形成鲜明的形神对举、重神轻形的思维模式;形神关系尚处于争论探索阶段。该时期山水画论的写形指向确实存在,写形并非作为传神的工具,而具有与传神共存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神,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一个十分古老的理论体系,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庄子“形残神全”的思想,《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说,其“神”虽与后来文论的内涵不同,但所谓“神全”、“尽神”云云,毫无疑问启发了后来文艺理论的传神思想.汉代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明确地把神、形作为一组对应的概念,并且在神、形关系上明显地表现出以神为主的观点,实为传神论之先声.“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  相似文献   

3.
无论从武术实践还是从武术理论的角度看,“形神”在武术套路中所占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阐述了“以形写神”、“以形写形”、“写意传神”是武术套路“形神论”的三种美学特征和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纵向研究岭南盆景美学思想。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技术和多种文化思想影响 ,岭南盆景美学思想具有自己的特征。岭南盆景艺术是以形传神 ,以神达意。  相似文献   

5.
顾恺之是中国最早系统提出“传神论”的绘画美学理论家。“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创作方法。从“传神论”的哲学源头入手,讨论各家思想对其画论的影响,论述“传神写照”这一理论中“神”的内涵,重点从审美体验来论证“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概念,从而加深对顾恺之绘画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顾恺之对传神提出“以形写神”的具体方法,学术界对此已有很多论述,但关于他的“悟对通神”的美学意义则一直未受到重视。“悟对通神”就是在有背景的人物画中,通过人物与视觉对象的交感而畅通人物的神情,在人的形体之外又发现了人的观照对象的传神作用,并且认为人的观照对象有时比人自身的形体更能充分表达人的内在精神。因此,我们认为“以形写神”之“形”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含有人的观照对象(“对”)的“形”,“悟对通神”是“以形写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以形写神”论的补充与发展。以“悟对通神”为美学原则的有背景的人物画,对于从人物画到山水画、从“传神”到“畅神”的过  相似文献   

7.
象形字概括简约的结构特征与会意字联想对比的悟性思维模式对中国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哲学中象与意的关系由此形成,"以形释义"的文字学方法也与"以形象论道"的哲学方法论融为一体,书写方式则保留了一定的巫术内容,它们共同培育了重神轻形的艺术精神。写意文人画的文化前提正是汉字中象与意的逻辑关系、书写中的巫术精神以及以形释义的文字学传统,而其最高境界则是得意忘象与破形传神。  相似文献   

8.
王蕊 《南都学坛》2003,23(3):11-12
南阳汉画像砖石图案题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达着汉代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艺术家通过对传统图案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并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和形象 ,寄托和抒发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感。在艺术创作表现上 ,以“满”传神 ,以“动”传神 ,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以神写形 ,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0.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塑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汉语成语凝聚和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它是研究和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古代巴人具有刚勇尚武、忠义至上、勤劳智慧、开放包容的精神,对巴人后裔子孙影响甚为深远。巴中既是巴人精神衍生与传承之地,更是巴人精神与巴中红色精神的传承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巴中人民表现出了骁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宁死不屈的忠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创新精神、勤奋建设的自强精神、军民交融的包容精神等,它们与古代巴人精神具有一脉相通的历史渊源。推动巴人文化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进一步打造巴人精神与巴中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红+古”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同载体,其中有时代性的历史糟粕,更有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民族的复兴,是民族文化的转型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只能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能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奥林匹克与道——中西体育精神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方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中国传统体育精神的比较,明确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确立中国传统体育精神在世界体育文化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剧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唱、念、做、打和叙事为一体,又有群体表演和群体观赏的便利和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从而成为比诗词歌赋和小说更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戏剧舞台的表演,有“东方芭蕾”之称。它的形式化、程式化、虚拟性、象征性和表现性等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美学风格。也更吻合毛泽东艺术欣赏旨趣。毛泽东的戏剧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瑰宝,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戏剧立场上的人民性、戏剧风格上的多样性、戏剧内容上的创新性、戏剧形式上的民族性,是其戏剧思想的突出特点,为我国戏剧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它蕴涵于儒家、道家、释家等思想体系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世纪之交,继承和弘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对21世纪人的健康发展、人与环境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既可培养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又可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的历史环境、原因的基础上,归纳出它们的内涵、突出特征以及内在联系,并客观地评价了它们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为贵的理念成为国人普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即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崇尚和平的和平主义理念,是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