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在宋代文学批评与理论视野中,首次得到大量运用与集中阐说,表现为在诗评中开始广泛出现;在诗论中得到阐说和提升;在词评中也得以引入.这标示出了"趣"作为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成型.  相似文献   

2.
向"致用"倾斜,是茅盾文论的基本特色,这一点在他未进入文学创作前的早期文论中表现更为明显.政治的热情影响了他对文学审美性的关注,也使其文论的学术价值不在文论本身而在文论之外.它启示我们思考茅盾文论的价值所在,也启示我们思考学术价值与人生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文论是一个作家的文论,因此,他的文学本质观、创作观、批评观及风格论都是紧扣创作实绩而论述的。汪曾祺文论具体、实在而又亲切,他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语言”乃是本质的东西,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写人物,文学创作的题材应是回忆中的醇酿。他提倡一种平淡的风格,主张以宽厚的长者胸怀进行文学批评。汪曾祺的文论本身也是文学创作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4.
经学与汉代文论的关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论话语构建的运思方式与表达方式,二是文学创作动机上的致用观念、文学创作模式上的模拟观念、文学诠释上的人格观念。其结果是虽然经学整合的力量更为强大,汉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立场是经学的而非文学的,但在此经学阐释框架里对文学特质的容纳却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朝鲜朝中期著名文人、学者许筠的文论思想深刻而独特,他反对“贵远贱近”、“贵古贱今”的文学评价标准,坚持“吟咏情性”的创作路向,倡导“文从字顺,开口见咽”的诗文风掺,提出“文章各有其味”的文学观点,在今天看来都是符合文学创作的审美规律的,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论研究也都还有重要参考价值。许筠是中华文化的崇拜者与践行者,总而言之,其文学见解大都渊源有自,是接受中国古代文论影响的产物。但中国古代文论繁复驳杂,瑕瑜互见,汗牛充栋,仅就许筠选择的眼光而言,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世纪转型期文学多元时代文学批评乏力的外因内因基础上,提出文学批评的应对之策在于坚守批评立场,以学理服人。文学批评活动是贬斥恶俗审美、弘扬优秀文学、追求真美的活动。这种活动同时在两个向度上展开:针对创造主体,它要把握其优劣,帮助作家创造更好的作品;针对欣赏主体,它要阐释其价值高低,提升读者的审美品味。不断地批评和反批评,才有更高的和谐和真正的发展。越有论争,越能多元,越能彰显文学的真正价值和批评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热”通过引进西方现代文论资源,实现了对政治意识形态“工具论”“反映论”的反拨与对抗,与此同构的是审美自律的进程和审美本体的建构.“审美自律论”和“方法多元论”成为“译介热”的两个主要支点,共同参与现代性人学启蒙,促使了现代派文学的文本发现与形式自律.“审美自律论”促使了审美活动从外部的“他律”转向了审美的“自律”,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等在译介热中引入中国,纷纷促使了美学和文学批评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内容转向形式、从思想内涵转向话语革命.同时也直接启发了中国现代派文学和先锋小说的创作,激活了新时期以来潜藏的“形式化”冲动,从而使得形式和语言实验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创作中焕发出愈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上,以曹丕、陆机等为代表的魏晋文论到以刘勰、钟嵘等为代表的南北朝文论之间,傅玄《傅子》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傅子》所体现出的典雅旨远、文质相副,尚德轻言、以言载德,探析文体、倡导辞丽,反对虚诞、提倡写实等文学思想,对西晋以后文学批评巨著的诞生和文学创作的实践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创作快乐论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层面,自东汉至清代,此论贯穿古代文论史、文学史近两千年。创作快乐之原因主要表现在审美感情的抒发、想像虚构的自由展开及作家艺术才能的发挥运用等方面。此论对于全面正确理解文学创作论、创作动力论及文学消费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不同于西方古代文论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主体活动。尽管两者都把文学创作看作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审美过程,但古代西方文论是以主体对客体的摹仿为基本点的。摹仿,是古希腊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斯多德就是在“摹仿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诗学体系。不管“摹仿说”包含了多少主体的创作意识,其视角始终是着眼于自然,着眼于创作客体的。中国古代文论则不同,它以创作者的主体活动为基点,从来不把文学看成是对客体的摹仿,客体只是主体活动中的一种载体和媒介,永远没有与创作主体有同等的品格。文学不是现实的“影子”,而是精神世界的披露。它所特有的一系列贯串性的核心概念,如“气”、“情”、“意”、“趣”、“才”、“性”、“神”、“韵”等无不与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这种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文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有关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著作,不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文写作都有独特的见解。刘勰主张,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都要以“精约”为特色。为此,刘勰从美学、语言学运用以及“情”与“辞”的关系等几方面对应用文的“精约”特色作了深入阐述。这些理论,可以引导我们深入认识应用写作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2.
从古代文论的“气感说”看文艺的生命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感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它从天人一体、互相感应的角度去看待文艺与宇宙的关系,主张在人与自然界的亲和与感应中去吸取文艺的生命精神。"气感说"是从中华古老的原始思维中生发出来的,具有很深的文化蕴涵,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精神与创作原则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今天也不乏其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兴观群怨”说与“卡塔西斯”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美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美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性诗学家族当中,唯美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处于对立的两极:唯美主义力倡文学艺术自律,强调文学艺术的批判性、革命性功能,高标文学艺术活动与科学认知行为的分野,反对文学艺术从属于社会实践。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从其主流来讲则立足于社会实践,将文学艺术活动纳入于整体性的社会规划,强调文学艺术的认知性与功利性。两相对比,前者属于典型的审美现代性诗学,而后者则基本可划归到社会现代性文化的领域。但是另一方面,两个诗学流派却又具有相同的逻辑起点以及相同的文化属性:这就是立足于现实、现世的一元意识以及鲜明的世俗化性质。而这也正是唯美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尽管两相抵触但又两相关联、共同归属于现代性诗学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美学的人文品格决定了"后美学"应对应"后现代主义美学",它倡导美学在后现代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与重建,以挽救美学学科的式微;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应该进行谨慎的反思,应该把这一美学现象纳入美学批评的框架中来观照.  相似文献   

16.
12年维吾尔文学理论批评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较全面地研究了有关诗歌美学方面的理论问题;重点分析和研究了有关文学创作及艺术欣赏心理学的一系列问题;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研究初步展开;提倡更新对"现实主义"、"现实"等概念的认识,对"审美价值"概念的含义进行了探索;进一步开展了文学批评实践与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复活》的文艺生态价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而生态批评以研究文学、文化与自然关系为课题,把生态与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鲜活泼的自然之风。《复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它们对人物思想、性格和行动等的影响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二元矛盾的搏斗图,体现了较高的文艺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然而,詹姆斯的现实有别于物质主义的现实,也超越了清教主义的道德意识。他反对小说对现实进行刻板的模仿,以及生硬的道德说教。他的"智慧的现实主义"主张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去反映深刻的人性。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论文《论小说的艺术》力主小说的创作和评论都应打破物质主义的现实和教条的约束,而去贴近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和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应向精英靠拢,还是坚持大众的立场,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与精英批评相比,网络批评因对标准学术语体的突破和与创作、鉴赏的密切互动而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大众"批评,它又因自发性而存在着局限。网络文学批评需要元批评研究,这种元批评研究需要避免陷入精英立场或大众立场的对立模式,从批评现象本身求解,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京派文学批评的重镇.1944年,他创作了长篇美学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在此文中,他批判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说,并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批评出发,将审美创造过程分为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入地揭示了审美期待的表现、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体验的回味及审美传达的整体过程,深化了中国现代美学在审美创造论方面的研究,其理论创新思维对当代美学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