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儒学,源远流长,早在秦末汉初就传入朝鲜(韩国),随后又在日本等东亚国家广泛传播,形成了其各具民族特色的儒学,先后演变成为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占据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成为东亚的主流思想之一.人们习惯上把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称之为"儒教文化圈".随着亚洲国家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儒学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考察和探讨儒学在东亚的传播及影响,深入了解东亚国家儒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对于科学认知和评价儒学在东亚历史上、特别是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21世纪儒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复旦大学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月6日至10日举行。周谷城教授主持会议进程。与会代表包括中国文化、比较文化、世界文化、哲学史、美学史、经学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科学史、中外关系史、宗教学,考古学、文物学、古文献学等16个学科或跨学科的专家,中年学者占大多数。美国、日本、苏联、联邦德国、加拿大等国学者十人专程来上海出席讨论会。会议共收到论文45篇,多数讨论中国文化传统的再估计,部分讨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其中既有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总体估计,也有儒学传统和近代传统的具体估计,还有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希腊语"philosophia"等西方语言的汉译单词,其译者是日本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西周。西周本来可以用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概念"理学"来翻译,却自创新词"哲学"来替代"理学"。虽然最初中日学界的许多学者都认为译成"理学"更为合适,但在近代东亚却是"哲学"译语被接受而得以广泛传播,并一直沿用至今。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只是西学东渐过程中学术概念翻译上的用语选择问题,实际上其中潜藏着近代日本人寻求改写东亚学术版图的宏大追求,那就是利用西学东渐的历史契机,通过一系列学术概念的创造性翻译,改变上千年"华夷秩序"中日本文化的弱势地位,从而达到主导东亚学界学术话语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东亚诸国的现代化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即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与现代化是势不两立,还是可以融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撰文探讨这一“世纪之谜”,作为“中华社科基金”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王家骅教授所著的《儒家思想与日本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从历史的深处和理论的高度,对此谜给予了系统的解答,使人耳目一新,启迪良多。其主要之点是: 第一,选题重要、意义深远。日本是实现现代化最早的东方国家。早在一千多年前,儒家思想便传入日本,经过历代学者的吸收、消化,它已深深积淀在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东域学研究逐渐为一批中青年学者所重视。东域学主要研究通过海路和陆路,使汉字典籍文化、儒学、佛学在东亚土地上流通、吸收和另创。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为中心,考察东域学范围的诸国/地区自1894年以降在各个时段的文化、经济、政治上的往来,汉字和汉文化的思想、宗教、文学对东亚的影响及形成的所谓汉字文化圈所经历的近百年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6.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沿存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自近代,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及社会政治的变迁而退居边缘.但改革开放以后,儒学又重新复苏,不仅回到学术界、理论界,而且吸引着众多国家的学者和社会人士的目光.由此,儒学在当代中国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问题也愈加显得重要起来,诚然,这个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实践层面的问题.但作为学者,从理性的角度回顾近代以来儒学在中国地位的变迁,参照东亚模式各国社会转型与儒学转型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增强自觉的文化意识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论儒学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和东亚的现代史上,儒学与西方文化一直进行着交流、互补和融合创新.利玛窦和其他一些传教士曾认为,儒学与耶稣教的教义相通.儒学传到欧洲后,对一些杰出思想家如启蒙学者伏尔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儒家格言,就被写进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当今的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也有儒学的影响.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儒学更加受重视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本届大会由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与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由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郭齐勇教授及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儒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锡源教授共同主持。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的日本阳明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治时期到二战结束,这一阶段学者或将日本阳明学视作“明治维新的精神动力”,或将其作为“东洋文化”的一部分加以否定;第二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学者从近代化角度为阳明学赋予积极意义,代表人物是岛田虔次;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沟口雄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日本根本就不存在阳明学。近代日本阳明学解读的变化与日本在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密切相关,既受到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又反映了日本在西方与中华两种强势文明之间难以自处的复杂心态。当代学人应辩证地看待近代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在东亚思想史的内在脉络中考察东亚阳明学乃至东亚儒学的特点,从而为客观认识东亚传统文化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由延边大学东北亚政治所和朝鲜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东北亚朝鲜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自1993年4月15日至17日在延边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各地、朝鲜、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学者、教授共62名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代表们发表了38篇论文.  相似文献   

11.
2005年5月9日至13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ECAI(ElectronicCulturalAtlasInitiative)联合举办的“文化地图:数字中国,数字东亚(CulturalAtlas:DigitalChina,DigitalEastAsia)”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共有来自中、美、日、澳、德、法、韩、墨等15个国家的98位学者与会,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日本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安藤昌益逝世23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亚太所、山东大学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单位发起的中日安藤昌益学术讨论会,于9月22日至24日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日本的25名专家、学者和中国的36名同行,就安藤昌益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以儒学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探讨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东亚文化在21 世纪的发展趋向作出了种种预测  相似文献   

14.
东亚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由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办的“东亚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11月7日至11日举行。来自海内外七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余位学者就东亚区域向现代世界转变的总体进程、结构变革及其历史经验等问题向大会提...  相似文献   

15.
所谓“儒教文化区”,是指东亚那些文化传统、价值取向、道德心态、生活习俗等方面直接受儒学教育和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二次大战后的几十年里,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获得了非同寻常的发展,被人称为“东亚经济奇迹”。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这些国家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西方工业国家内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弊病。不少海内外学者把这些国家地区获得辉煌成就的深层原因归结为儒家文化或儒家伦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发挥的作用。还有人把这些国家和  相似文献   

16.
儒学产生于中国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传入日本大约在距今1500年前。儒学传入日本之后,与日本传统文化如神道、佛教以及武士道等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学。江户时代是日本儒学发展的高峰期。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之后,幕府大力提倡儒学,从而形成了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古义学派等各种不同的派别。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对日本的政治、思想、教育、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7.
由武汉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联合举办的“徐复观思想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武大举行。徐复观先生是湖北省浠水县人,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先后在浠水、武昌、日本求学,30、40年代曾投身军旅,任职政界,后在熊十力先生的教诲和启发下,转向学术研究,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举办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武汉大学和东海大学,虽然分别位于海峡两岸,但有一个共同点:这两所大学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山大学六十周年而举办的人类学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这实际上是我国第一次国际性的人类学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和我国各地及香港的人类学专家、学者、教授共八十多人。提交这次学术讨论会的论文有七十多篇,包含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体质人类学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杨成志、吴汝康、岑麒祥、梁钊韬、秒浦、高华年、严学宭、石兴邦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人类学家郑德坤教授,日本人类学家竹村卓二教授、王崧兴教授,美国人类学家颇特教授、顾尤勤、顾定国副教授及加拿大伯兰特教授等在大会及分组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或发言。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相互切磋,广泛地交流了人类学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着重对我国南方文化的特点及研究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东京外大“蒙古史料诸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1993年11月26日至27日,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简称东京外大AA研)在该所主持召开了“蒙古史料诸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日本、中国(大陆)、蒙古三国学者,以及日本和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20.
徐复观思想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纪要韦维由武汉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联合举办的“徐复观思想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武大举行。徐复观先生是湖北省浠水县人,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先后在稀水、武昌、日本求学,30、4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