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 2014—2020年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及其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增长,其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而受制于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其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地区高速发展、中部地区发展“塌陷”和西部地区快速追赶态势。(2)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区域间差异主要源于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异,区域内差异主要源于居高不下的东部地区内部差异。(3)核密度估计显示,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离散程度有所扩大,多极分化特征持续显现。  相似文献   

2.
科学准确地刻画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发展趋势和空间特征是科学制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的政策举措的重要前提。基于官方公布的城市层面地方政府债务与GDP数据,利用编制的2016—2020年355个城市地方政府负债率指标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解析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全国整体与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区域地方政府负债率总体均呈快速上升态势,各区域地方政府负债率及增速均表现为“东北>西部>东部>中部”的空间格局,且全国整体与各区域均呈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均存在多极分化现象。(2)样本期内,地方政府负债率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呈稳步下降态势,其中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是区域间差异,其次是超变密度,同样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是区域内差异,其影响度较小。(3)地方政府负债率的区位分布呈偏东北—偏西南的空间格局,分布重心处于河南与湖北两省交界地带。(4)地方政府负债率空间集聚模式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其中“高—高”型集聚的城市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东...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Moran’s I方法测度和考察了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1)2006-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后进省份增长势头较强,但各地区省份始终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中、西部地区内绝对差异总体上均有所减小,但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排头省份与落后省份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明显的分化发展趋势。(3)全国及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不均衡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中部最小;东-中部的区域间差异始终大于东-西部和中-西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且二者的贡献率占比存在波动增长态势。(4)各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呈“反N型”变化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低值聚集区省份多于高值聚集区,高值聚集区长期以东部省份为主,低值聚集区则以中部省份为主,西部和东部少数省份为辅;有6个省份发生跃迁。综上,应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基础性作用,坚持和深化全局性与协调性要求,调研掌握实际发展需求,推进省域联动和优势互补,重点扶持低水平聚集省份,动态调整和优化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采用熵权法定量测算2011—2017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西藏)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全国各区域各省份绿色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其发展仍然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呈现东部⁃西部⁃中部阶梯分布的特征;中国绿色经济总体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核密度估计曲线存在多峰现象,绿色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存在较为明显的多极化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9—2019年30省面板数据构建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核密度估计,系统探究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水平显著提升。从平均水平来看,东部最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从水平的增速来看,西部最大,中部居中,东部最小。总体差距、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其次是区域内差距,最后是超变密度。从三大区域内的差距来看,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最大,东部居中,中部最小。从其动态演进来看,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区域差距逐渐变小,西部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提升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缩小区域间差距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促进卫生事业均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测算我国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结果显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人均拥有量逐年增长,但仍存在地区分化现象;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性总体较好,区域内配置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床位数区域间差异较大且逐年扩大;卫生人力资源向发达地区聚拢。提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应将卫生资源总量与结构双管齐下,保证基层卫生事业长期稳定发展;区域内与区域间并重,引导卫生资源合理流动;优化床位数的分布结构;加强欠发达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发展特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公共服务均等化、高收入规范与调节、精神生活、农村农民六个维度构建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分年度变异系数法测度出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系统考察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11—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均值达到0.4652,并呈现出以2014年为底点的、不规则的“V”形波动;全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来源以区域间和超变密度为主,且超变密度的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全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出现两极分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与差异来源,对实现中国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整体与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Markov链和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应用Dagum基尼系数以及方差分解模型揭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来源与结构来源。研究表明,我国整体与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增长之势,但八大综合经济区呈现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黄河中游-东北-大西北”梯度递减的不均衡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显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空间效应与“集聚”效应,且存在一定概率的内部流动性;核密度曲线的演变趋势与极化特征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空间差异分解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为主要来源;结构差异分解显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差距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与打造区域数字经济产业新优势,为此建议政府着重打通区域壁垒,在推进数字产业深度融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的经济体量和化石能源消耗在全国占比双高,以其为研究对象,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利用山东省2006—2019年各市化石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揭示山东经济增长依赖化石能源消耗的事实,进一步测度山东各市经济增长和化石能源消耗的脱钩指数,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山东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指数的差异和来源,最后借助收敛模型分析脱钩指数的收敛性。研究发现:山东整体及区域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显著正相关,二者脱钩状态涵盖扩张连结、扩张负脱钩和弱脱钩,且在绝大多数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样本期内,脱钩指数区域间差异明显高于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是构成山东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指数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大小呈现出收敛趋势,区域重叠效应呈增加态势;山东省及胶东、鲁西、鲁中、鲁北四大地区脱钩指数不存在绝对σ收敛的态势,呈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苏省2000~2010年三大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锡尔系数值的分析,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两个层面探讨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研究结论表明江苏区域经济差异逐年扩大但速度逐步放缓,三大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对江苏经济差异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三大区域内经济差异的影响较弱但程度逐年增强,区域内部差异中苏南地区最显著且呈增强态势,苏中、苏北内部差异的影响程度较小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异质性明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探究雾霾污染的区域差异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Tapio模型,研究了中国2015—2020年雾霾浓度的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研究发现,各大经济区PM2.5浓度均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季节性变化呈现出“冬高夏低”的特点;PM2.5浓度总体区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扩大趋势明显,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缩小趋势明显,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间差距扩大趋势明显;大多数地区雾霾浓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都表现为强脱钩状态,但脱钩状态不具有持续性,脱钩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评价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对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框架,文章以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EBM模型测算其经济与生态效率,以Kernel密度估计等分析其时空格局,采用网络两阶段模型测算其资源与环境效率,以Dagum基尼系数进一步考察其区域差异及其来源,最后以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因素的驱动差异。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效率均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特征,且下游、中游、上游效率水平递减的分异特征显著,效率分布均存在“单峰”和“双峰”分布交替变化特征,环境压力对城市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不一;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率总体相近,环境效率呈“长期微弱下降—短期急剧上升”的变动态势,资源与环境效率主要区域差异来源均为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次之;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对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呈一定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则呈显著负效应,金融发展和财政支出对资源效率呈负效应,对环境效率则呈正向效应,各影响因子对上中下游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建立合作共识、推动绿色转型、实施创新发展、扩大绿色...  相似文献   

13.
提高粮食生产韧性对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水平测度,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时空动态演进并展开趋势预测。研究表明:第一,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总体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近些年增速有所放缓。第二,各省份粮食生产韧性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且总体差距在考察期内逐步扩大; 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2017年后区域间差异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逐步成为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分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严峻,区域内省际差异明显。第三,中国粮食生产韧性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即高水平省份多与一个或多个高水平省份相邻,而低水平省份邻域多为低水平省份。第四,各省份粮食生产韧性在短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粮食生产韧性的稳定状态有动摇趋势,易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发布的2011-2018年中国城市层面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及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与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分维度指数,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法分别考察了其分布动态与地区差异状况,之后利用构建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和MLE估计法实证考察了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成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总水平以及覆盖广度、使用深度的发展均主要呈现单极化现象,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则存在微弱多极分化现象,不同区域具有一定异质性。同时,数字普惠金融总水平以及各维度发展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呈下降态势,其中,造成其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都是区域间差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及各维度发展均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地区表现更显著。另外,财政分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迁、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开放、人口密度、传统金融规模、城镇化率、经济增长目标和创新水平等一系列考察因素对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及各维度发展的影响各有不同,同时因地区不同,其影响效应也具有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严防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态势加剧是切实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1990—2015年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总体呈现"双峰型"波动态势;西部地区ER指数始终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依据ER指数划分的各极化类型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在样本年内变动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呈"倒U型"关系.从全国整体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政府行为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收入两极分化;从分区域视角看,部分因素的影响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间有所不同.为改善城乡收入极化态势,须在把握总体演进阶段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构建四个维度共22个指标的多维城乡差距评价体系,测度2005—2020年城乡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城乡差距的时空差异及主要来源,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差距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特征,并识别影响因素作用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城乡相对差距逐年缩小,绝对差距持续扩大,农村综合发展水平落后于城镇15年;整体上看,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时空差异的主要来源分别为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分维度看,产业经济差距是城乡差距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首要来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分别为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区域间差异的首要来源;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和科技创新是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的主要共同影响因素;无论全国还是分地区看,各影响因素两两交互对城乡差距的作用均强于单因素;除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外,其余五个因素与相对差距呈负相关,各影响因素与绝对差距间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别以人均财政卫生支出和单位GDP卫生财政支出为衡量指标,对1997-2010年我国政府地方财政卫生支出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结构分解.研究结果发现,财政卫生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人均财政卫生支出的差异逐渐缩小,同时单位GDP财政卫生支出的区域差异波动上升.各区域泰尔指数的测算发现,不论是按照三区域还是八区域的划分标准,财政卫生支出的总体差异都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东部地区尤其是北部沿海地区是缩小财政卫生支出差异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2006-2020年30个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增长速度最快。(2)空间上正相关性显著,多数省份处于HH区和LL区且无跃迁现象,时间上核密度估计曲线逐渐右移,西部地区省际差异趋于收敛,其余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扩大。(3)基尼系数呈“U”型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为首要来源,分地区看,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最大,分维度看,创新及开放发展区域间差异最大。(4)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金融支农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南北两大区域的双重划分视角,在用熵值法测算全国总体及各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应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探讨区域的差异来源及分布动态,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区域数字经济的收敛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0年,全国总体及各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定增长势态,但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异常突出,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且各区域的核密度曲线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与极化特征。同时变异系数表明全国总体及南方和北方区域存在明显的σ收敛。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后,全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南方区域存在显著绝对β收敛;纳入区域因素后,各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均不同步。文章通过对我国数字经济的空间分异与收敛特征的概括性总结,为决策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数字普惠金融内涵、概念出发阐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逻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深入剖析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区域差异。根据非参数KDE、Moran’s I指数与空间Markov链估计的结果发现,2011-2020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整体上经历了由两极分化到整体收敛的演化过程,并存在全局空间下的集聚现象;基于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可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差异呈缩小态势,且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最后采用σ收敛、绝对和条件β收敛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正以更快的速度追赶水平较高的地区,随着时间推移区域差异将缩小。建议政府部门立足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劣势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