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的孔子和捷克的夸美纽斯对于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均有过精辟的见解,最早提出了正直持重的道德教育目标和践以养德的道德教育方法。作为当代道德教育思想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孔子、夸美纽斯有关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值得进一步思考与阐发。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实现,在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西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作为认识来源的基础上,既要进一步拓展道德教育的目标,也要不断开拓道德教育实践的途径;既要积极开展道德教育的考查评价,也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既要注重发挥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也要注重与个体性功能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2.
人的存在是以人为本体的道德教育问题研究应然的出发点。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市场性、社会性存在状态决定了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转型成为超越现代道德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存在论视角下,社会化的道德教育更加尊重人的基本需要,具备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人本论基础;重视隐性道德教育因素的德育作用,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道德教育的不足;不是泛生活化的道德教育论调,而是在认可传统道德教育形式德育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受教育者道德教育系统的社会性建构。  相似文献   

3.
行政道德教育关系到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的效率和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道德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明确行政道德教育的内容,推进行政道德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确立科学的行政道德教育考评、监督、环境机制,是建立和完善行政道德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池田大作是当今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道德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本文对池田大作的道德教育系统观作初步的探讨。池田大作的道德教育系统观的基本内涵是: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应有之义,技能教育与道德教育应同时推进;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主;道德学习应持续终生;全社会都应重视道德教育。借鉴池田大作的道德教育系统观并见之于实践,有利于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3年美国道德教育协会第29届年会117篇论文的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对当前国际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态势、内容及其借鉴作了论述.本文认为,当前国际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态势有三个层次:即道德教育主体层次,道德教育分支层次,道德教育与其它社会领域交叉层次.当前国际道德教育学界对这些层次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对我国明确发展道德教育学科宏观框架中的具体内容、丰富有中国特色道德教育的理论、弥补道德教育学科量化研究方法的不足等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 2 0 0 3年美国道德教育协会第 2 9届年会 117篇论文的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 ,对当前国际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态势、内容及其借鉴作了论述。本文认为 ,当前国际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态势有三个层次 :即道德教育主体层次 ,道德教育分支层次 ,道德教育与其它社会领域交叉层次。当前国际道德教育学界对这些层次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 ,对我国明确发展道德教育学科宏观框架中的具体内容、丰富有中国特色道德教育的理论、弥补道德教育学科量化研究方法的不足等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中,他将道德教育的归宿理解为关注并走进现实的道德生活,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同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他强调,道德教育应从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去开展、突破,并扎根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道德教育应当以解决现实道德生活中的矛盾,促进教育对象个体的发展为根本任务。道德教育要采取“三位一体”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要跟得上、做得到;道德教育要开辟体验式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道德教育的概念入手 ,揭示出道德教育研究中逻辑地存在着的道德、教育、道德与教育互合等3种取向。 3种取向的研究分别形成了道德教育理论的 3种形态 ,即道德教育之道德论、道德教育之教育论、道德教育之道德与教育互合论。这 3种形态的理论统称为道德教育“要素论” ,与此对应的是道德教育“因素论” ,“因素论”以“要素论”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逻辑取径之分及其理论形态之别 ,对认识、反思、拓展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理论是在自主建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有深度的本土道德教育理论。从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理论出发,研究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并且从道德教育的效益目标、效果尺度、效率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出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规范化”道德教育是以强调道德规范在道德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方式。它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但“规范化”道德教育并不能解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问题,惟有用德性伦理来改造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已成为广大学者热议的话题之一,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其中,德育心理契约的提出无疑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通过对德育心理契约的研究,发现它不但体现了德育的精神实质,使得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而且因其十分关注德育主体性的价值实现,从而能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此外,它还能利用良好的沟通促进德育双方的平等交流与相互信任,帮助实现德育效率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德育资源是指可以运用于德育过程、能够给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的因素。相对于德育条件,德育资源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力,更大的通用性、普适性,更鲜明的主体性、积极性。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持续开发是构成健康德育资源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德育地位、内容、实施途径,目的是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德育状况,认识西方发达国家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而更新我们的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改善德育实施途径,更好地做好我们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次研究基于对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实践困惑,探讨可供借鉴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颇具影响的威尔逊的理论.论文使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威尔逊注重道德思维和方法的道德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发现威尔逊主张把道德教育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强调它自身的逻辑和方法论,他的道德要素表是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成果,他提倡用直接教学法开展"道德思维"课的教学.这些独特的思想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研究也发现他对道德的定义是片面的,侧重于人格的培养,忽视社会规范的传递.在借鉴他的理论时,读者要注意中西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提出的在高校开设"道德思维"课程,是-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道德需要:传统教育转型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德育实现变革的主要突破口.把道德需要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推动力,扬弃了道德的外在性,使德育从外在规范灌输走向通过实践激发内在需要与追求,推动道德教育向现实世界回归.为方便叙述,拙文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日本道德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至少蕴含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从现代化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第二,它是从道德教育角度研究现代化;第三,它是对日本的一种个案考察。而研究日本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关系的意义或价值也就蕴含在这三个特点之中。首先,从现代化角度研究道德教育,有助于改变传统道德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存在的严重不足,有利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被更多地被引入道德教育研究领域,更主要的是可以给道德教育研究提供多学科整合的基础与焦点,使道德教育研究在新的融通与整合中产生质的飞跃。其次,从道德教育角度研究现代化,有助于获得对教育作用于现代化的方式及性质的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再次,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日本道德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考察,便于我们透过其特殊性获得某些关于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关系的普遍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网络德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到来,对人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心理健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校传统的德育模式面临着重大变革,网络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新课题。树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创新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三峡大学充分发掘实验室资源的德育价值,拓展德育途径,把实验室建设引进"两课"教学,发挥实验室的德育功能.实践表明,高校设置德育实验室,不仅有利于逐步完备学分制条件下配套性的德育管理制度,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为重要的是德育实验室打通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衔接的教学通道,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和人生发展倾向建造了一个跟踪关怀与观念指导的德育家园.  相似文献   

19.
从高等学校与社区的文化互动关系、城市社区蕴含的德育资源以及大学生品德发育的内在需要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德育工作视阈向所驻社区拓展的必要性。认为社区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德育提供了有利条件;社区的地域性优势为大学德育提供了适宜的活动空间;社区的人力资源是大学德育师资的必要补充,同时城市社区也是大学生品德发育所必需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的最直接、最便捷的场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德育的工作视阈向社区拓展过程中应遵循主动吸收、理性选择、科学调控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儒家关于民众道德教化方式的省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儒家关于民众道德教化的方式可以梳理为五种类型。这些道德教化方式表现出 ,“德治”是实现民众教化的基本方式 ,“孝悌”观应该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道德教育其实质是教育人如何去“爱”人和“敬”人 ,将家庭“孝悌”伦理视作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础 ,可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道德教育内容的统一和一元 ,但也造成了“孝悌”观念泛化的流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