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诗学"这一抽象观念是译本比较的一个重要角度。而Lefevere翻译改写理论中的翻译诗学角度能够分析不同译本产生原因及其译者的翻译风格异同。分析并比较《大卫.科波菲尔》两个中文译本有助于阐明社会主流诗学对译本的影响和译者个人诗学操纵下产生的译本之间文本的差异。从描述性的分析结果来看,在不同主流诗学影响下,不同译者采取各自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译文使译文语言风格,注释表达,情节与人物刻画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而使更加理解在不同时代存在不同译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凡尔纳的《海底旅行》是依据日译本最早译为中文的小说。晚清时期,这部经由法文、英文、日文转译而成的科学小说,在译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国读者阅读习惯和时代需求的影响。以中日译本比较为研究基点,从跨语言文化角度考察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在明治和晚清如何被移植,以及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顺天时报》是20世纪初日本人在中国发行了30年的中文日报,也是于北京创刊最早的近代报刊。作为日本政府的机关报,《顺天时报》在宣传日本的对华政策、控制中国的舆论界等方面影响很大。“五·四运动”后,该报受到中国各界有识之士的批判和抵制。本文通过介绍《顺天时报》的创刊、发行以及中日冲突下两国知识分子围绕《顺天时报》展开的笔战,考察和分析20世纪上半叶两国知识分子对中日关系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4.
翻译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审美过程,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原作即审美客体的理解以及对译文读者审美心理的判识,共同奠定了译文的审美价值。以《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文译本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比较两个译本翻译风格与文本形式的差异,揭示文学翻译中比较美学与翻译实践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李菁同志的《关于鲁迅对日译本〈阿Q正传〉的校释》(刊1975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一文,为我们介绍了他最近从《阿Q正传》的日文译者山上正义的儿子山上晃一那里看到的鲁迅用日文亲笔写给译者的信札,和为译本作的校释的原件.他把鲁迅这一封信件全文翻译出来,从而提供了鲁迅的一封集外致日本友人的书简;述说了校释的部分内容,记叙了日译者的简单经历,和手稿的发现经过.这是极其有益的;然而,尚嫌不足的,是对日文译本《阿Q正传》这本书和他的编译者,却绍介不多,言犹未详,似应补充;说编者尾崎秀  相似文献   

6.
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直译”翻译策略的原因。文章尝试从文化身份建构视角探讨离散经历对黄继忠《论语》英译本形成的影响:基于海外华人译者共有的离散经历,黄继忠译本呈现出华人译者译本的共性因子;其次,从黄继忠个人文化身份诉求出发,探讨“直译”翻译策略所带来的个性译文。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现在流传着不少译本。文章以理雅格和辜鸿铭的两个《论语》译本为依据,选取译本中"仁"和"礼"两个核心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旨在揭示翻译目的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翻译目的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译文,翻译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译文语言表达的选择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翻译中 ,不同的译者会产生不同的译本 ,对于不同译本的翻译质量 ,评估角度也不尽相同。这里从主位结构模式和译本所反映的原作信息两个方面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宋代词人李清照《如梦令》的两个英文译本进行了分析比较 ,认为为了尽可能减少翻译过程中原作信息的丢失 ,译文应尽量与原作的主位结构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9.
《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不同时代的多名译者曾以不同的语体风格将其呈现给中文读者。本文选取梁实秋、朱生豪和彭镜禧三位译者的译本,以基于语料库的量化方法为主进行比较研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考察其中的欧化现象,旨在探寻更加适合当代中文读者的《李尔王》译本,进而促进莎剧这一经典作品在当代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去年11月19日至24日在上海龙柏饭店举行。在提交给会议的43篇专题论文和大小讨论会上的热烈发言中,两国学者高度评价《文心雕龙》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学者指出,《文心雕龙》是六世纪初古代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代表,在整个世纪中也是无与伦比的、可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煌煌巨著。日本学者指出,《文心雕龙》可以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黯然失色。两国学者都有专题论文论述《文心雕龙》对中日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据日本学者考证,《文心雕龙》可能在公元七世纪就传到了日本。他们还指出,目前日本已出版了三种《文心雕龙》全译本,美国已出版英文全译本,法文选译本也即将出版。《文心雕龙》研究事实上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翻译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讨论有关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提供了便利。本文运用主位推进理论,对英文小说——《理智与情感》中选段的两种不同中文译本进行比较,探讨主位推进的安排和调整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白衣女人》两个中译本中的辞格翻译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两种译文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比对,讨论了文学作品中辞格翻译的难点,评价了两种译本的得失,并对可行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蒹葭》拥有多个英文译本。本文选取其中四个英译文,以认知翻译观为理论指导,从译文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及译文体现的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认知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六一年鲁迅先生夫人许广平同志访问日本时,日本朋友曾送了鲁迅去仙台医专时的《入学志愿书》和《学业履历书》手迹照片,两件手迹上的日期,比最近发表的鲁迅给蒋抑卮的信要早二个多月.原件是日文,最近由上海外国语学院翻译成中文.我认为这两件鲁迅手迹,对研究鲁迅先生早期活动和著作,是有重要意义的.为了供同志们参考、研究,兹将上海外语学院的译文,抄录如下:入学志愿书本人志愿入贵校医科一年级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的重要原则就是要把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因此译文的词语及句式的选择必须贴切,原作的语言特色应尽量保留。本文从用词的准确性,译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三个方面评析了鹿金先生的《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中文译本。通过原文与译本的对比分析对译作中的某些表达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6.
从17世纪初开始经由长崎而传至日本的小说《三国志演义》,由于在1692年出版了京都湖南文山的翻译本(日译本)《通俗三国志》而非常迅速地广为传播,成为日本人所爱读之书。到江户时代后期,《三国志演义》也为日本的传统艺能提供了题材,"带图本"之外又成为"净瑠璃"、"洒落本"等等各种艺能的节目之一,一般庶民对之深感亲切。在这过程中,《三国志演义》中上场的人物为合于日本人的爱好口味而被改变,逐渐失掉了原来的形态。从各种艺能里对《三国志演义》所采用的种种变化的过程里,可以明白江户时代的日本庶民所要求的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17.
1912年,一些同盟会员在广州创办的《民生日报》以《绅士与平民阶级之争斗》为题连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的译文,此事在辛亥革命史以及社会主义学说在华传播史上都值得一提。该译文是陈振飞从日译本转译的,他是第一位真名实姓可考的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的中国人。这一译文把“资产阶级”翻译成“绅士”,既是沿用了日译本的译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适应中国的现实。中国当时并未形成一个产业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认定绅士阶层是共和国的敌人、社会改造的障碍,希望把新的思想武器用于同绅士的斗争。陈振飞的译文进一步证实广东是社会主义学说在华早期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日本教育研究的系统工程──读《当代日本教育丛书》刘立平1993年初,由中日两国学者联袂撰写,朱永新、王智新主编的“当代日本教育丛书”出版了第一辑三种(当代日本教育概览》、《当代日本高等教育》、《当代日本教育改革》),即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反响,对于编...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重炮军舰先后打开了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人开始从夜郎自大的迷梦中惊醒,日本也在侵略者的威逼下垂丧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日美亲善条约》。但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在同样历史条件下,中日两国却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日本被打开大门后经过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被西方史学家喻为亚洲的“凤凰”、东方的“慧星”;中国却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如何看待中日两国近代发展的不同道路,史学界已进行了大量地研究,拙文力图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对封建制度末期日中封建制结构、统治基础、思想文化作一比较,说明日中近代发展道路不同的根源,倘有不当之处,敬请史学界前辈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小说《嘉莉妹妹》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意译、联系纯语言知识和上下文语境等方法来避免片面形式对等,力求把原文的信息准确、流利地传递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拥有与原文一样的表达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