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引领台湾后现代文学思潮的林耀德高举“都市散文”的创作旗帜,其创作的都市散文形成了独特的后现代散文空间美学,具体特征为:一、以巷弄、废墟和地下都市为典型的“差异空间”,与现代都市文明空间多重并置,营构出文明和荒原并置的差异美学;二、多重的都市空间与都市心灵空间互相形构,形成既压迫、封闭、稳固,又开放、多元、流动的多元空间格局,而隐藏其后的是意识形态的建构与解构;三、由于精神原乡的缺失,都市散文家无法破解流动不居的都市迷宫,因此每一次的空间想象都试图在抵抗和拆解现实与历史的迷宫情境。林耀德开拓的后现代散文空间美学是1980年代台湾后现代散文美学的重要组成,其典范性和历史意义仍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它不仅是一种崭新的时间经验,也是一种鲜明的空间体验。20世纪80年代散文以空间叙事的形式表现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空间体验,这种空间叙事蕴含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内涵,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成就,尤其是以战场与牛棚、广场与工地、乡土与山野等为代表的空间叙事表征了社会主义现代性。从形式方面来说,20世纪80年代散文的空间叙事运用了历史化、政治化和美学化等方法,使20世纪80年代散文的历史精神、政治意识和美学精神,始终洋溢着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想象与追求。总之,社会主义现代性是20世纪80年代散文空间叙事的总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新感觉派作家通过感觉化叙事将现代化大都市“上海”作为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和生命存在的象征来书写,而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是其感觉化叙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人物不再持守乡土中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性或历时性的生存方式,而是困守在狭窄的都市化空间形式,作家们以此描写现代都市的瞬息万变、紊乱不堪的生活秩序,捕捉人物刹那的生存感受去发掘生命的存在性.这种创作取向与存在主义的“此时此地此我”的生存观相通,存在主义所关注的正是存在焦虑和生存的荒谬——现代人普遍的生命感受,在这样的共时态的生命感受中时间意识被虚化和消解.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体现出人感觉世界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标示出艺术存在与生命存在的同形同构,更传达出生命存在无所依持的不安定思绪.作家们所做的就是用“感觉”来把握那种不能为理性(现实主义反映论)所认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继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艺术样式,其形式趋向于通俗化、商业化、多元化及个性 化的共融。在建筑及空间形态上,反映出诸多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是西方当代建筑及室内外空间设 计的主流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中郭沫若的惊叹、茅盾的批判、“新感觉派”的焦虑、张爱玲的热爱、沈从文的厌恶,几乎奠定了中国文学中的都市情感指向。但台湾著名新生代作家林耀德在其散文书写中,提供了对普遍性“都市”介于“亲”与“不亲”之间的情感态度。借用已有都市书写中的“废墟”意象,将都市处理为“迷宫”意象系统,是林耀德都市散文的又一历史贡献。大量书写、思考都市这一“钢铁蝴蝶”的生命性、有机人格力量,令林耀德成为当代华文都市散文真正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文学流派,它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以特有的形式进行现代主义艺术的实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学.在20世纪中国小说流派的发展中占有一个不可予夺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新感觉派是中国 2 0世纪 3 0年代出现的文学流派 ,它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以特有的形式进行现代主义艺术的实验 ,创作出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学。在 2 0世纪中国小说流派的发展中占有一个不可予夺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8.
孤岛时期师陀对乡村与都市持双重疏离的态度,游荡于乡村与都市之外。乡土、上海和北平,在师陀的散文中是互为参照的文化空间,"走"的主题是贯穿师陀散文的一根主线。师陀的乡土书写采取"怀念———走近———离开"的叙事模式,混合着眷恋与拒绝的双重情感态度;他的都市书写则维持在"走"与"留"的张力中,流露出孤岛生存的焦虑与惶惑。拒绝都市、缅怀乡土与乡土迷梦的破碎,使得师陀眷恋"半农村性质"的北平。由北平怀旧所产生的"老家"认同带有虚拟和替代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台湾散文是我国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乡愁、故园情”的散文里,能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国怀旧,实是现代都市精神寂寥者的一种寄托和追求。故人依恋,实乃不同生存形态中的同一文化意旨。怀人思归,还委婉倾吐了寂寞高手们的心音:渴望“小家”与“大家”合二为一。在“自然景、山水魂”的散文中,表现了懵懂时代先觉者的锐敏。这既是自然山水的人化,又是人向自然山水探究的延伸。流淌于字里行间的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深沉的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物我为一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0.
伴随现代都市的兴起,城市化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都市空间重组、都市生活方式以及都市生活体验的变化促使文学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都市空间经验的感觉新奇性和感官刺激性,生成了现代都市文学"感觉化"的表达方式。作为都市空间经验的表达,新感觉派小说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都市文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
江苏散文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江苏散文千姿百态的言说与书写尝试,为当代散文的发展蓦然打开了新的广阔空间。范小青和叶兆言都是当代著名作家,在创作上都先以小说著名,继写散文。就散文创作来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惊人的巨大成就,而绝不只是参与似的客串。他们的散文不论记人写事还是状物摹景,从不用气势去咋呼,全用坦诚深情、平和素朴的文字精准表达自已的情绪感悟,慧达而细腻,亲切而凝重,平易而精辟,形象而省人,达到了含关怀于幽默、寄智慧于从容、拥凡俗于雅洁的上乘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散文纪实倾向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纪实性散文切近时代,切近生活,曾拥有众多读者。但在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今天,这一倾向已阻碍了散文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当代散文有必要冲破纪实倾向的束缚,让散文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3.
从自由言说到自觉言说的整合--"延安时期"散文现象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时期”的散文经过由自由言说到自觉言说的整合的过程。自由言说时期 ,散文形式多样 ,充分表现了对个性主义的追求 ;到了自觉言说时期 ,散文形式单一 ,成为当代“抒情散文”的自觉滥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析孙犁前后期创作的主要特点入手,提出孙犁后期创作以散文、尤其是回忆性散文为主,回忆母题是其后期散文的主要特征。其后期散文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为“真”与“古”。“真”,即真实经历、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古”,即古文师承、古朴简约、古香古色;并对这些艺术特色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5.
散文作为一种主情的文学形式,写作主体自身的情感因素体现得很强烈。本文拟就情感之于散文创作的重要性以及散文创作中的情感积聚与外化的具体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现当代母语文学创作继承并发扬了蒙古族悠久的文学传统,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很多文坛"大家"。这一时期,蒙古族母语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不断拓展,主题思想、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日臻丰富,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日趋多样,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更加浓郁,成为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散文的重要特征,但又不能拘泥于现实世界表现的真实,它表达的是真人、真事、真感情。散文的真实在作品中表现为三个层次:题材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和生命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意境范畴中的“境界”概念源自佛家,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主体所处的外在时空;二是主体意识状态。作为时空之境,它不等于“景”而包含“景”。明清人以“景”充“境”并以情景关系论意境,犯了不相称的逻辑错误,无法对意境作出正确界定。文章认为意境是未经充分言说的特定时空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在古建筑修缮中依据国际公认的真实性原则,确保古木建筑文物维修用材做到与建造时使用的木材具备"相同树种、相同品质、相同工艺"的做法,愈来愈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一个理想目标. 在论述了世界文化遗产古木建筑维修用材特殊性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森林的功能进行了发掘,提出了通过调查古木建筑物,获取古木建筑物所使用的材种规格要求,再通过调整完善城市绿地规划,赋予城市森林一种培育特殊古木建筑维修用材的新功能,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可望实现我国重要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存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