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拉扎斯菲尔德是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传播学者 ,美国著名的学派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研究个人行为为研究重点和以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的传播学研究范式 ,开创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并促使传播理论具有了行政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思考传播学的危机、范式内容和学派,检讨北美主流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认真研究正在崛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本文论述媒介环境学问鼎传播学主流学派的势头,回顾国内学界对该学派的认识过程,主张深化对这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传播学的学派划分,受到较多认可的是三分法。但是传播学研究的范式却未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时至今日,客观经验主义范式依然是传播学研究的主流范式,其倡导的实证研究方法自然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方法。究其原因,离不开实证研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同时与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当今社会的现实原因也不容得忽视。  相似文献   

4.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既非生来就是传播研究的唯一对象,也不应当是传播研究最重要的研究范式。早在上个世纪之交,日常交流就已经是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下,大众传播研究范式最终成为了传播学科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在社交性媒体兴起的今天,由大众传播视角切入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层出不穷。传播学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范式革命,而在此之前,我们必须通过揭示大众传播的学科意识形态为这一研究领域祛魅。  相似文献   

5.
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芝加哥学派,是对美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学派,它的众多理论研究不仅在世界社会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对传播学也不无教益。这里从传播理论研究的角度,就该学派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其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析,肯定其价值同时对其实用主义的根植予以揭示。  相似文献   

6.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现代艺术学学科的重要建设时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以柏林学派、莱比锡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德语国家学术群体,以及一系列具有批评性、原创性与建构性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学学科,形成了以艺术科学理念为核心,以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为论域,以形式主义分析与图像学研究为基础方法论的新研究范式。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是西方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重要篇章,而且它所建构起的艺术学研究的现代学术体系及其学理依据与知识谱系也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源学派是和“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最具亲缘关系的一派。他们的企业传播理念是构成企业传播学、组织传播学的基石。从利克特的四系统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模式到大内的Z型组织理论里面,我们都可以找到作为其理论核心之一的传播要素,即企业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8.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传播学学科体系面临着碎片化、复杂化及难以解释巨量传播现象的危机。如何站在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点上对传播学进行统摄性的学科重构、构造适宜未来传播的研究范式,是当前传播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造以“传播—心智—行为”协同要素为关注对象的行为传播学范式,是破解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局的关键路径。在行为传播学范式的视野下,传播研究不可脱离行为,行为研究也不可脱离传播的中介,需要将行为作为分析人类及其实践环境的关键指标。具体而言,行为传播学范式以环境、人类、行为作为研究的三重基本维度,以创新概念视角、提升诠释视点、细化效果分层作为主要研究路径,旨在通过关注行为聚合当前的传播学主流研究范式,回答“传播如何构造社会”这一学科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翻译学学派的理论偏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现代翻译两大学流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各有其理论偏向:语言学翻译研究使翻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过强的功利性容易造成对翻译现象的误释和翻译理论学科的消解;而文化翻译研究由于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使得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科边界变得模糊,从而使其失去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比较大众传播学"的名称、学科意义、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我国"比较新闻学"的发展及"建立比较大众传播学中国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现代艺术学学科的重要建设时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以柏林学派、莱比锡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德语国家学术群体,以及一系列具有批评性、原创性与建构性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学学科,形成了以艺术科学理念为核心,以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为论域,以形式主义分析与图像学研究为基础方法论的新研究范式。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是西方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重要篇章,而且它所建构起的艺术学研究的现代学术体系及其学理依据与知识谱系也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2.
新儒学政治实践的失败使朱子理想化的世界模式趋于幻灭,随之而来的悲观的氛围在明清易代之际引发“由虚转实”的思想趋向———此即清学之缘起。与宋明儒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学的学者丧失了缔造一个天理流行的理想社会的信心和热情。传统的研究着眼于学术重心的移易以及问学方法的革新,由此忽略了儒道作为信念诚挚的政治运动的另一面相。  相似文献   

13.
《集美学校校歌》于1918年2月开始创作,同年3月发布,其后有过几次修改,今天演唱的《校歌》最早刊登在1933年出版的《福建私立集美学校廿周年纪念刊》上。《校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多声部合唱音乐,歌词属于原创作品,其结构与《黄河》的歌词结构基本相同;《校歌》的曲调是精选而来的,与张秀山1913年编配的《黄河》相似,可以溯源到1905年沈心工创作的《黄河》。《校歌》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也时刻激励着集美学子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程朱理学建构起以"理"为本体的道德形上学,使得原始儒学对实存道德描述的形态实现了形而上的跨越.但"理"本体只在道德的范阈内打转,对于道德之外的现实生活并不具备理论解释力.王阳明从儒学的道统意识出发,将儒学的形上本体从道德范阈内超拔出来,建构起以"心"为本体的形上学.王阳明的"心"本体具备"超道德性",既是"有",又是"无",是不同于"理"等表征关系概念的"实体"概念,故,"心"本体与"理"本体在先验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别.正因为如此,阳明心学的出现导扭转了儒学在三教竞争中的劣势.  相似文献   

15.
在法学研究的跨学科趋势下,需要提倡一种实践主义法学研究范式。迈向实践的法学研究范式需要从研究策略、分析方法及分析框架等层面予以整体性理解。问题出发型研究策略强调问题中心、关注中国问题、注重理论关怀。该范式主张将整合了法律人类学、法律社会学双重意涵的延伸个案方法作为分析法律实践的基本方法。“事件—关系—过程”“行动者—结构”“国家—法律实践—社会”等分析框架使微观与宏大分析视角能够同时在场。侧重质性研究的实践主义法学范式与量化法学品格突显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在方法主张及价值追求诸方面高度契合且互补,可以在中国法律实践研究中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6.
以实证研究方法为特色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正处于转型之中,实证研究方法将成为法学研究的常规范式。一些学者对法学实证研究的客观性提出质疑。求解实证研究的客观性难题可以从马克斯·韦伯那里得到启发。韦伯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研究具有代表性,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做到“价值无涉”。韦伯主张的客观性以价值关联为前提,以客观可能性为基础,以对理想类型的应用和超越为实现路径。在法学研究中,运用指向客观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必然性,这是由法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法学对法律的批判功能决定的。法学实证研究并不排斥主流的规范研究,两者应互相补充,这也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学实证研究要实现客观性,需要兼顾证实与证伪,注重文献的积累、理解的逻辑以及实践。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目标是要在韦伯方法论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语义元语言属于释义元语言。《最新俄语同义词解释词典》是莫斯科语义学派应用语义元语言工具进行释义的主要词典成果,该词典运用元语言词语,按照句法规则组成句子,通过描述特定情景,揭示同义词组的共同意义。语义元语言描述模式规范,信息含量充足,意义指向明确,为区别义辨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作为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法国学派的贡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它为规范学科所创立的一整套严密的研究体系迄今仍在学术界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 ,围绕这一学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其中最为突出的误区集中表现在实证主义方法的两个层面上 ,这是我们今天对法国学派进行再认识时需要认真清理的重要问题。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完整地认识法国学派 ,并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起到有益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时间最长的文学流派,近代桐城派是它的终端,在对前期桐城派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桐城派在近代以来备受争议,对它作片面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都是不应该的.文章从近代桐城派作家、近代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关系、近代桐城古文理论与地位等方面对1990年以来学界对近代桐城派的研究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