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团体箱庭疗法是由团体成员共同制作箱庭作品,促进自我整合及心理成长的一种心理疗法。团体箱庭疗法显著提高低自我和谐个体的自我和谐水平。个体在团体箱庭制作过程中利用团体关系提供的自我成长动力,将习得的新适应方式应用于现实环境,以获得自我发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改革与探索中,针对特定心理问题的个体可考虑团体箱庭疗法与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形式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改善。  相似文献   

2.
学术和政治力量构建的外在话语体系是对志愿者行为的事后解释,不是动力机制志愿者行为内在话语体系自我论证的过程本身,是志愿者行为的动力机制.志愿者行为内在话语体系是由个体通过权宜性努力建构的,是依托于情境的个别化行为.志愿者行为内在话语体系的自我论证经历了生成与强化的双重过程,这同时也是内在话语体系获致合法性的过程.生成,指内在话语体系如何在个体内部从无到有;强化,指其如何在个体间扩展.其中,前者包括互动生成、局部性自我论证、全局性自我论证以及行动准则的生产与执行等四个步骤;后者由志愿者行为内在话语体系认同个体数量的增加、内在话语体系构成部分的扩展以及大众媒体与内在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来加以显现.  相似文献   

3.
论美国自白诗中的自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白派诗人在诗中的行为是一种心理行为或精神行为,他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及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在自我与外在事物之间的相互交流。他们继续了浪漫主义的主观升级,建立了对自我主义和内省的真正崇拜。  相似文献   

4.
叙事人格理论认为人生故事具有建构自我与人格的作用.通过三个研究测察个体回忆自传体事件时采用的叙事视角(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及其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干预研究分别以个人书写表达和团体讨论方式,运用标准化半结构访谈方案考察不同人称叙事对于自我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书写表达比团体讨论产生变化的因子更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被试比第一人称叙事的被试在更多人格因子上变化,两组中H、Q1都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自我效能影响身心健康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自我效能在健康领域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我效能不仅可以通过生理过程影响健康状况,还能够影响情绪障碍以及健康促进行为.探讨自我效能影响健康的机制和模型,同时介绍了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作为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今后可以从心理健康、PTSD的心理干预以及痛觉研究等方面来拓展自我效能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德育实践过程的本质是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与教育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现阶段,从自我建构行为激发、价值判断引导、自我建构提升等三方面考察德育实践养成的机制得出:教育主体通过介体传递、场域张力来激发德性主体的德性自我建构行为;通过价值判断力培养、交往对话建构、核心价值观感召力建设来引导德性主体的价值判断;通过价值激励反馈、环体支撑机制来促进德性主体自我建构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有关自我觉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觉知与自我标准差异、对归因的影响、与情绪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自我觉知作为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或有所意识的主观状态,可以使个体意识到自身与标准之间的差异,并进而对个体情绪产生影响.适度的自我觉知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但过度的自我觉知却是诸多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此外,将来用脑科学的方法对自我觉知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理性选择理论试图将经济学范式引入社会理论建构,在借鉴经济学对于个体行动的基本假设基础上,集中讨论微观层面的个体行动如何过渡到宏观层面的系统行为。针对基于经济学假设的理性行动模型的缺陷,科尔曼提出自我理论,通过讨论个体的社会行动决策过程,为解决社会学理论中经典的结构与能动关系,即微观/宏观问题中的宏观到微观过渡问题奠定了基础。科尔曼的自我理论是对社会研究的本体———个体进行理论建构的尝试,这正是当前社会学理论的全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从心理资本的概念和几个维度入手,分析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的相关性;论述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建构状况如何有效地预测其心理资本,可以看出,帮助员工建构自我同一性为途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将是提高工作绩效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0.
自我欺骗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我欺骗现象与经典信念逻辑之间的偏差导致自我欺骗悖论,因此,建立合理的自我欺骗理论的必要条件是提出自我欺骗的认知机制的逻辑结构.该文试图采用逻辑分析和心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自我欺骗悖论,即在逻辑学层面说明矛盾信念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在心理学层面说明自我欺骗发生的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用逻辑学的术语严格表述自我欺骗悖论;然后,在文献的基础上给出自我欺骗的逻辑结构;最后,根据上述逻辑结构设计并实施两可图认知实验,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满足上述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1.
社会技能是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这一概念可以从"同伴接纳定义"、"行为定义"和"社会效度定义"三种方式加以界定.关于儿童社会技能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四种理论观点或模型,即行为结构的观点、人际问题解决的观点、社会技能的加工阶段模型以及社会技能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社会技能和社会能力两个概念有着重要的差别.在干预和训练中要考虑个体特点、交往过程和行为背景等多个层面,以形成和提高社会能力为训练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业困扰、人际关系困扰、恋爱困扰、情绪困扰呈上升趋势,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文章试从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社会根源、家庭教育方式、大学生自身发展等原因入手,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实效性、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环境认同和角色适应障碍、人际交往困难、学习择业困惑、生活情感挫折等心理问题,高校可通过建立特殊群体心理档案、实施家校联系制度、注重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对策,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个体过度自信一度被认为有利于创新活动,但团队成员过度自信与提升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却不能简单移植。从认知社会网络的视角,借助情景实验,对过度自信、个体的社会网络中心性认知及其与个体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过度自信作为个体认知偏差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团队创新活动中有可能成为制约个体创新绩效提升的瓶颈;过度自信导致个体高估其社会网络的结构嵌入特征,在降低认知社会网络准确度的同时,也使得高水平的个体创新绩效难以实现;社会网络中心性的自我认知在个体过度自信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个体过度自信与创新绩效之间深层互动规律的揭示,为管理者有效开展网络认知监控进而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公平与公平感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的社会活动中, 寻求分配或交换的公平与公正、保持心理上的公平感, 是人们行为的一个社会准则, 也是人们判断行为是非的一个伦理标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 公平感的产生, 既是人际之间社会比较的结果, 也是社会规范、社会准则在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当人感受到不公平时, 会采取种种心理上或行为上的手段, 力图消除不公平, 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个体心理边界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个体心理边界是企业心理边界研究的一个基本命题.在组织中,影响个体心理边界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自我概念、认知方式、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满意感.本文探讨了目前学术界对个体心理边界研究应加强的领域,如个体的人格特质、情绪情感、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对个体心理边界的形成与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面对改变了的环境,在重新适应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心理需求。高校在开展新生入校教育时应合理运用需要层次理论,针对学生的需要来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入学教育工作,从生活上、安全上、社交上、尊重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上给大学新生全面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明确自身的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度过适应期。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团结心理”的构建是多元文化和谐的心理基础。民族团结认知、民族团结态度与民族团结的行为倾向与交往策略是民族团结心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民族团结心理构建过程中,我们应关注民族意识、民族认知结构差异、宗教心理等民族心理因素。深化民族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完善国民民族教育体系,顺应民族发展意识与发展需要,是民族团结心理构建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丧礼仪式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而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维护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丧礼仪式承载着古代社会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官方以儒家正统思想整合家庭、家族和乡村社会的要求,在实践的层面也扩展了"礼"的内涵和实用性。全方位的互动模式、文化心理和行为惯习,是丧礼仪式独具特色的德育环境。传统丧礼仪式对个体意志结构和行动结构影响深远,对个体品德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