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追尊皇后的祔庙问题,欧阳修、马端临、王鸣盛等人的看法差异较大,有必祔太庙、皆立别庙和两者均可三种观点。宋代神主祔太庙的追尊皇后有四种:追尊皇帝的皇后、后嗣做了皇帝、神宗整顿太庙礼制时被升祔、因先帝太庙室中虚位而按照太庙礼制自然升祔;其他,则别立庙。透过宋代追尊皇后祔庙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出,现实皇权、士大夫态度在追尊皇后祔庙的实际运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神歌是满族萨满文化研究的对象。新发现的吉林乌拉满洲舒舒瓜尔佳哈拉满文神歌《倭车库特勒京》将成为满族萨满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解读其名称和抄写形成时间,分析其内容和资料价值,与现有神歌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促进萨满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满族语言、历史、民俗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墨尔多是嘉绒地区的一位名山神,墨尔多神山是嘉绒地区的第一大神山.坐落在丹巴墨尔多神山下的墨尔多庙是一个供奉神祗十分复杂的寺庙,所供神祗有佛教,有苯教,也有道教,呈三教合流状态.墨尔多庙供奉神祗的多样性,是丹巴地区文化多元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一信仰在民间流传甚广。通过考察魏晋南北朝郊庙歌辞,发现太一分别在宋、梁、陈国家祀典中占据重要位置。晋时,太一为六十二神之一,不复汉时尊崇。刘宋统治者宣扬其刘汉后裔的正统身份,追溯西汉以太一为至上神的神权体系而加以改造,通过以“太一”名“天”、尊“太一”为至上神,证明其政权的合理性。萧梁时期,将“太一”作为北极星名写入郊祀歌,并以之为至高神居所,是梁武帝出于弥合三教差异、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信仰体系的目的,结合社会各阶层太一信仰情况做出的调和之举。南陈承继梁代对太一的神位设定。太一的衰败、复起与其时政权的频繁更迭、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的尊神 ,笔者从大量有关资料中梳理了它流变的巫、仙、神三个阶段。指出西王母流变的过程实质是有关内涵不断衍生膨胀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西王母形象从不食人间烟火的狞厉逐渐亲近世俗人间 ,经历了具备德性力量的人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内涵沉积在传统民间文化中形成庞大的”文化群落” ,影响到后来的民俗、节日、地名、水名等  相似文献   

6.
1912—1926年,尽管国家层面尊孔祀孔暨保护孔庙庙产的文化政策一以贯之,但从孔子博物馆珍藏的相关史料来看,在"庙产兴学"思潮的冲击下,各地征用甚或毁损孔庙庙产的案件仍不断发生。在此过程中,与孔庙命运息息相关的地方"尊孔派"和衍圣公府依情势以具文申诉的方式起而抵制。而各级政府官员的回应尽管有所差异,但总体看,并不积极,最终,这些案件大都"难得其正谳",这样的一种结果,势所必然地助长了此类案件加速发展的态势。孔庙庙产纠纷中国家、地方与社会的博弈互动,不仅凸显了民国前期国家尊孔祀孔的政策表达与地方实践相悖离的社会面相,同时亦具象地揭示了彼时孔庙庙产多舛命运背后传统儒学"收拾不住"及其"由圣转俗"的深层困境。  相似文献   

7.
对《穆天子传》所反映的西周玉文化的发展,既要考虑到历史发展的逻辑,同时也要考虑到昭王南征而不返等历史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穆王去昆仑观黄帝之宫,可以说是对早期巫玉文化的一种回归.从以神为本的尊神文化到以人为本的尊礼文化,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昭穆时期,是周代具有人文精神的礼乐文化的确立时期,也是新旧文化的交替期.在这种新旧并存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周前期文化的发展和处于转型期的阶段特征.而这其中“礼玉文化”的最终确立是以对前期“巫玉文化”的全面总结为条件的.穆王的西行寻玉、寻求巫权的支持,乃是为了完成王权神圣化的目的而采取的变通之法.  相似文献   

8.
礼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早期人类尊神祈福的宗教典礼,自西周以后逐渐成为国家统治的辅助工具,具有约束人们行为与思想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礼"的思想精华,尽管时代不同,内涵存在差异,但是传统文化之"礼"的精神,却是可以服务于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的.  相似文献   

9.
印度诗学阐释方法和印度诗学一样充满异质性,很具研究价值."神谕天启"和"析例相随"是其两大基本形式.二者互相作用,形成了印度诗学阐释方法的"尊神重析"的风格特征.印度诗学阐释方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生成和发展的,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向人们昭示其生成和发展充满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齐文化与楚文化作为我国先秦至秦汉时期的一北一南两大地域文化,二者间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点。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崇巫尊鬼神,齐国尚贤重人事。楚人尊鬼神、齐人重人事的不同观念,导致了楚人和齐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并带来不同的后果。若从文化类型看,可以认为:齐文化属社稷守型文化,楚文化属神守型文化。  相似文献   

11.
台湾寺庙在其适应台湾现代社会旅游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方面,作了某些探索,也产生了某些负面 影响。作者三次赴台考察、讲学,就所见所闻,对台湾庙会与旅游观光,用典型事例作了多层面的论 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湖北来凤仙佛寺摩崖造像始于何时,一曰东晋,一曰五代,均以残碑“文字”为证而得出结论。笔者经过实地考察,主要从造像的题材、样式与中原、四川等地区佛教造像流布情况的分析比较中,得出与前两说不相同的结论,并就此阐明了仙佛寺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世界文化大都市,已经成为近年来西安文化建设中引人关注的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西安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直是中国佛教研习和弘传的中心;西安市区佛教寺院众多,不仅是都市佛教文化建设的重镇,而且在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建设中产生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如何发挥这些寺院在都市文化建设的作用,形成佛教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互动关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有一定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张掖大佛寺西游记故事壁画与《西游记》小说逐图解读比照,于中揭示壁画的价值,欲告读者:文画各有所长所短,变文为图,文之不足,以画补之。取其长补其短,关键必要依意为图,其价值即显其间。创始年代之确定虽弥足珍贵,然若价值即真且贵,始成时年孰前孰后之疑虑,又何以掩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五仙观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其具有的竞争优势和不利条件,进而探讨了五仙观旅游发展要坚持的原则及发展的具体做法,包括准确定位、针对具体的细分市场进行旅游吸引物的设计、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搞好旅游促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清代河南著名戏曲家吕履恒传奇《洛神庙》,演绎洛水河畔的人情世态,离合情缘。抒发个人对现实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感悟。《洛神庙》秉承传奇"演奇事,畅奇情"的传统,将故事放在洛河水畔的洛神庙去演绎,并用"人间异宝"还魂香坠绾合情节关目。《洛神庙》也反映了清代传奇创作文体规范以及重构的这一趋势,《洛神庙》传奇不仅仅在"演奇事,畅奇情"这一题材内容上是对传奇本体性特征的回归,而且在情节构成以及舞台效应上,都遵循了戏曲文体的要求,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先生在《武则天的感业寺出家问题与德业寺》一文中认为,唐太宗驾崩后,作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并未出家感业寺,而是栖身于长安城休祥坊母亲家中,"感业寺是在强烈意识着德业寺的心理状况下虚构的寺名"。揆诸史实,武则天出家为尼于感业寺,确凿无疑。感业寺不是"一个架空的影子寺院",并非人为虚构,它位于唐长安禁苑内,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事处感业寺小学内。感业寺与德业寺没有必然联系,都是唐长安禁苑内的宫人尼寺而已。  相似文献   

18.
《全唐诗》收录张祜诗两卷,其中有一首题赠寺庙诗《禅智寺》,《张祜诗集校注》题作《上方寺》,且注释与《增订注释全唐诗》完全有别,经过考辨,其题应为《慧聚寺》。  相似文献   

19.
常法亮先生坚持的王维所过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说,并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撑,一是对诗歌的解读以刻舟求剑的方式来割裂,二是利用晚出的地方志,轻视二重证据法。三是为强就己说,对王维行踪的臆测成分较大,另外,常先生对长安香积寺一些问题缺乏深入了解,总之,常先生的汝州风穴寺说缺乏科学性,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唐代佛寺所在考异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民先生《唐五代佛寺辑考》附录"所在待考佛寺"中列有皎然诗中的"报德寺"和《唐鍪藏寺碑》中的"鍪藏寺"。其实皎然诗题中"报德寺"所在有两处:其一为唐淮安郡枣阳县,今属湖北省襄樊市枣阳县境;其二为唐润州上元县,今属南京市白下区内。而"鍪藏寺"即为古新罗国鍪藏寺,所在即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暗谷洞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