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以来的清代散文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20世纪初到1949年的初创期;二、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冷落期;三、80年代以来的繁荣期。初创期的研究以激烈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为主要特征;冷落期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而且多政治批评色彩;繁荣期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信息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信息哲学研究三十多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探索与创立期,20世纪90年代的退潮和深化研究期;21世纪10年来的成熟发展和被再度关注期。中国信息哲学创立的标志是邬焜的一篇论文和一本专著:《哲学信息论要略》(《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哲学信息论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而邬焜创立的信息哲学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他独撰的一本长达70万字的著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相似文献   

3.
二战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积极介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其作用经历了四个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满足高等教育入学需求;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为重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为迎合中产阶级学生的入学需求;新世纪以来为关注入学的可负担性。美国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中的作用表现出受不同政府理论影响;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兼顾诱致性制度变迁;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各自发挥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它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播学首先产生在美国,在那里得到了迅速发展,然后传入到欧洲及其他各地。目前,传播学研究形成了两大学派: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学派。传播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到中国内地。中国内地传播学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引进阶段、受挫阶段、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为限,以目前能够收集到的的相关理论研究著作和同时期国内主要期刊作为参考,试图对7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西方现代和声理论中重要的十二音和声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并做出简单的述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是后现代主义的主潮期,也是后结构主义的主潮期.后结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一翼,对后现代主义思想和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影响;但后现代主义本身不是铁板一块,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只有区分两种不同的后现代主义,才能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品格,也才能真正认识到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所在,并最终走出后现代.  相似文献   

7.
从时期角度研究西方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现代性决定和影响了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结合西方现代性的起源、分期和发展历史,根据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的发展状况,可以把西方的审美现代性分为产生期(从15世纪到启蒙运动)、发展期(从启蒙运动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今),从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是西方审美现代性发展诸阶段的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是教育学类集刊的初创期;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是教育学类学术集刊的低迷期;三是21世纪以来,这是教育类学术集刊的复苏和发展期。今天,学术集刊在推动学术研究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时间尚短,教育类学术集刊在学术规范和影响力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应当从管理制度、专业化发展和评价制度入手,全面提升学术集刊的办刊水平。  相似文献   

9.
凯洛夫《教育学》传入始末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与凯洛夫《教育学》的导入和学习有着深刻的关联.凯洛夫《教育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对凯洛夫《教育学》与中国教育实际的适应性问题产生了质疑,对学习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展开了反思,同时努力探索着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文革期间,凯洛夫《教育学》被当作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教育学而大受批判,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偏离了正常运行的轨道.改革开放后,凯洛夫《教育学》重新获得公正评价.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世国家史研究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战后初期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中世国家史研究的主题是以幕府为中心考察日本封建国家的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权门体制论”的提出,长久以来盛行的公武对立史观得以克服,中世国家并非仅由武家政权构成的认识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此后在批判和继承“权门体制论”的过程中,“东国国家论”成为探究日本中世国家体制的另一重要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以幕府为中心的“封建国家论”,到20世纪60年代统一公武的“权门体制论”,再到20世纪70年代重提幕府独立性的“东国国家论”,战后日本的中世国家史研究呈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路径。永原庆二、黑田俊雄和佐藤进一这三位代表性学者,各自在不同时代先后引领了研究潮流,与日本左翼史学国家理论在战后三十年的阶段性发展轨迹相呼应。  相似文献   

11.
李泽厚美学是20世纪后期处于中国美学主流地位的“实践论美学”的杰出代表。考察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对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进程和构建21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纵观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细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在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李泽厚实践论美学初步创建;80年代,随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论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不断深化;90年代,在“后实践美学”的批判中,李泽厚实践论美学步入反思期。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学》杂志(1961年5月号)介绍说,勃兰克从1955年开始出版《美国文学书目》,他的目标是要编印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末为止的大约300位美国文学家所出版的书目。第一卷收集了41位作家的2,328种著作目录。第二卷和第三卷编录了89位作家的书目,从凯鲍(Cable)到哈  相似文献   

13.
欧美思想界形成的左翼“后学”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激进社会政治运动,70年代末退隐入学院象牙塔。历经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孵化蜕变,理论从英语人文学术界越界,走过了从学术话语去疆域化到深度卷入英美社会的意识形态两极化和部落化的理论旅行。后殖民主义理论麾下的种族和族裔研究、性别研究机构,通过大众媒体、互联网、中小学教材等渠道,使学术话语广泛、迅速地通俗化,与反种族主义、女权主义和LGBTQ群体的社会运动紧密结合。认同政治和政治正确的话语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相互推波助澜,形成了今天世界的混乱局面。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提供了有力的批判与反思的武器,来解析理论的旅行和英美社会的乱象。  相似文献   

14.
李贽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金圣叹则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集成者.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李贽小说理论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水浒>李贽评本的真伪问题;二是李贽的发愤著书说;三是李贽的小说本体观、功用观;四是李贽的小说创作观、批评观.纵观20世纪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初步成熟期(即世纪初到七十年代为前期)、辉煌成就期(即七十年代到世纪末为后期),并在20世纪初、中、末形成三次讨论高潮.描述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情况,会给今天的小说创作、小说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的研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20世纪不同批评立场之间的交锋。英美研究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开放性争鸣、30至50年代的新批评质疑、60和70年代的整体研究、80年代的回顾总结、9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读等阶段,整个研究历程体现了职业批评家对伍尔夫的艺术家批评从批判到逐步接纳的嬗变。中国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从社会、历史、创作、形式、批评、境界等多个层面观照并阐明伍尔夫小说理论的内涵、本质与价值,与英美批评形成了互补。  相似文献   

16.
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截然不同。20世纪30-5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主张“文化主义”的伯明翰学派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上,经历了从“批判”到“理解”的视角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后,美国倡导建立了多边自由贸易体系,这一体系以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为前提,以倡导自由贸易为主题;出于冷战需要,美国全面支持欧洲一体化,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系共存共赢.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一体化高筑贸易壁垒,对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形成挑战,肯尼迪政府倡导扩大贸易法下的多边谈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曲折发展.60...  相似文献   

18.
吕澂的《起信与楞伽》、《楞严百伪》、《大乘起信论考证》、《起信与禅》等论文大致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但其中一些却迟至20世纪60年代还继续发表。吕澂的批判性佛学渊源于欧阳竟无20世纪20年代的批判《大乘起信论》,而另辟蹊径,即考镜源流的谱系学批判,这一批判方式奠定了吕澂批判佛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是教育学类集刊的初创期;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是教育学类学术集刊的低迷期;三是21世纪以来,这是教育类学术集刊的复苏和发展期。今天,学术集刊在推动学术研究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时间尚短,教育类学术集刊在学术规范和影响力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应当从管理制度、专业化发展和评价制度入手,全面提升学术集刊的办刊水平。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是最早认识到非政府组织(NGOs)作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之一,它与非政府组织建立的咨商关系在先后通过的四个决议中不断有所变化,这种咨商关系受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冷战、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和90年代的环境危机的影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发展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