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老无所依》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创作的最深奥的当代故事之一。主人公莫斯由于对金钱的贪欲而惹祸上身,他的遭遇代表着人类的普遍欲望,以及因欲望而经历不断的痛苦和恐惧,人物的结局给人很多的启示。本文从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入手,深入探究莫斯悲剧的根源所在,旨在揭示人物悲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多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早期悲剧作品,反映了物质主义和清教主义异化下人物的悲剧命运。根据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冲突双方是两种对立的伦理力量,只有通过一方退让或双方同归于尽才能达成和解。基于黑格尔悲剧理论,通过分析剧本《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悲剧冲突,,探讨了人物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拉辛的悲剧是心理分析的典范之作,《费德尔》中的爱情就充分展示了一个被欲望折磨的女人爱恨交织、复杂微妙的心理脉络。从她的两次恋爱,我们可以看到费德尔的爱情皆由欲望受挫而起,也可以看到两种欲望——自我欲望和他者欲望的迥异之处。《费德尔》的人物纠缠在爱情和不满之中,是一出我们可以用心体会的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主要人物安娜的悲剧必然性形成中,作者隐晦的写作立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的永不满足的欲望所导致的情感游离和错位,则是悲剧的最终动因。  相似文献   

5.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都突出地展示了女性的欲望。在这两部戏剧作品中,作者均透过男性视角,通过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描写女性人物,揭示其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奥尼尔善于从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斗争探讨现代人在失去精神信仰后的惶惑不安以及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同时通过肯定人物在追求失败过程中表现出的尊严与力量,赋予这些失败的人物以悲剧美感.《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和《悲悼》是奥尼尔四部著名的心理悲剧,表现出奥尼尔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深邃透视和人物心理冲突产生的巨大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的《长恨歌》用冷峻的笔触,刻画了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各文化话语转型时期不同人物的欲望表达及欲望之死。从意识形态话语角度来看,这些人物的欲望表达都是以一定社会文化话语形式呈现出来的,并包含着一种冲突统治意识形态话语和日常意识形态话语的冲突。统治意识形态话语支配、控制着日常意识形态话语,从而使欲望表达产生扭曲悲哀的特征,欲望对象遥不可及,欲望之死呈现出带有恐惧感和震撼感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麦克白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悲剧的主人公.长期以来,女巫的预言和夫人挑唆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麦克白悲剧的根源,同时也激活和唤醒隐藏在麦克白心中被压抑的欲望.然而,没有超出个体欲望就不可能产生悲剧.只有当个体以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实现自身欲望时,欲望才会导致悲剧.因此,麦克白悲剧最根本的根源不在于膨胀的欲望,而在于欲望实现方式与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心理结构矛盾影响欲望实现方式与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之间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是一个由野心造就的悲剧人物,对权力的欲望驱使他由一个勇敢的士兵和国家英雄变成一个血腥的杀手,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我毁灭之结局。野心的驱使是麦克白悲剧结局的主要成因。对权力的过分追逐使麦克白迷失了本性,激发了麦克白的贪婪和欲望,虚荣和愚蠢,激发了麦克白的野心与嫉妒,充分发挥了他人...  相似文献   

10.
爱德华·邦德的剧本《李尔》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李尔王》。在《李尔》中,无论从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精神追求还是最终结局来看,邦德一改原著中李尔王这一高贵的、英雄式的悲剧主人公形象,塑造了丧失崇高性且受困于权力欲望的李尔。通过李尔王和李尔这两个悲剧主人公的比较可以发现,邦德的这种人物改写反映了西方战后思想语境影响下当代西方剧作家对悲剧人物和悲剧功能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1.
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刻画出一位不同于古典悲剧中的现代悲剧英雄。表面上 ,凯布特自私残忍 ,一生都在逼迫家人和自己一起在农庄上辛苦耕耘 ,但他内心深处是在反抗物质利益至上的清教思想 ,他鄙视那些丧失理想 ,一心只想获得财富的人。在与世俗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的斗争中 ,他注定以失败的命运而告终 ,但这恰好显现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2.
尤金·奥尼尔一生着力于现代心理悲剧的创作,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灵魂扭曲的可悲心态和美国现代社会的精神窘困的可忧状况,表达了对人生理想之梦的努力探索和幻灭.本文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从人物内心欲望困扰、社会批判意义及悲剧的终极价值三方面来探讨其显性的、隐性的及终极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3.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的<雷雨>这两部剧作的题材、风格等方面都很接近,显示了两位戏剧大师在艺术创作技巧上的相似精心塑造底层人物,打破传统悲剧观念;家庭悲剧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命运观念突现人物心理内涵;多种人物间不正常关系显现矛盾冲突;结尾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泥鳅》的发表与《美国悲剧》的刊行相差七十七年,然而时间相隔甚久、空间相距甚远的两位作家笔下的小说均展现了底层人物的悲剧命运。《泥鳅》和《美国悲剧》中的底层悲剧书写,相似之维在于均探讨了欲望和威权在悲剧中的作用,相异之处在于其悲剧意蕴分别重在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15.
普罗米修斯和索科洛夫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阶级和民族不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时代也相距甚远,但作为悲剧人物,他们都遭受了毁灭性的痛苦,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超常的抗争欲望和坚毅的斗争精神,即酒神精神。这一切使他们的悲剧性格显得格外迷人。本文就试图把普罗米修斯与索科洛夫这两个古代、现代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进行比较,以尝试探讨美学范畴的悲剧性和悲剧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悲剧具有与西方悲剧不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不但是历史正义的化身,而且在道德上是比较完美的。而悲剧冲突就不在悲剧人物身上展开,而在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之间展开。悲剧人物在对敌不懈斗争中达到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悲剧大师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他敏锐地发掘了现代人寻找自我和归属这一历史主题,而这一主题后来则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潮和“基本母题”。本文拟就《榆树下的欲望》一剧,通过对该剧中每一位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分析,着重探讨奥尼尔是如何揭示文化与个体冲突、物质占有欲与人性对立的这一悲剧主题;同时,谈一谈《榆》剧中一些创作手法的使用,其中包括分隔演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各自讲述了一个家庭悲剧。在两剧本中,恋母情结所涉及的主角人物———父、妻和子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因而从本我和自我的角度解读这些人物的心理行为。  相似文献   

19.
歌剧中的人物关系是一种性格关系,"是由于情感、性格、志趣、欲望、利益、地位等差异或对立而形成的戏剧冲突的有机组合.歌剧中人物关系的实质是戏剧冲突"在歌剧<浮士德>中,以玛格丽特的悲剧为核心,人物关系主要有三类,1、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关系,2、玛格丽特与浮士德的关系,3、玛格丽特与梅菲斯特及其他人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西悲剧在悲剧冲突选择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悲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选择悲剧人物和悲剧冲突的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的悲剧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中西悲剧的悲剧冲突的解决却是相当一致的。这就是它们都追求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的统一。因为中西悲剧的悲剧人物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完美的,所以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来完成这个统一的,而西方悲剧的悲剧人物是有缺陷的,所以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来完成这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