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身体”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识字的用途》中的重要隐喻。理查德·霍加特通过这一隐喻描述了二战后英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大众文化对工人阶级传统文化的腐蚀以及通过奖学金男孩“有感觉的男性身体”所实现的文化反抗。“有感觉的男性身体”,复合了更为古老的“身体”:它扬弃了利维斯文学批评中的“感觉”话语,整合了奥威尔登左派批评传统对“身体”的再现。作为三种身体形态之一,“有感觉的男性身体”囊括并超越了大众文化被性化、支离破碎的女性身体和永恒的母性身体,体现了变化—拒绝变化的二律背反;它既是社会瘀伤的症候,又通过特有的感觉能力为治愈社会提供了药方。  相似文献   

2.
西方大众文化辩护理论是大众文化批评史上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它执持民粹主义的价值立场,对确立大众文化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地位功不可没。中国大众文化批评文本大多刻写着擦抹不去的西方文化理论的痕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以及本雅明、费斯克等在大众文化的辩护上不谋而合。大众文化辩护理论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在关于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上避免了或肯定或否定的单极化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韩国女性生活状态透视韩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韩国的历史上 ,受传统农业生产条件和儒家礼教影响 ,长期以来通过家长制表现出男性至上的传统 ,男尊女卑 ,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 60年代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大众文化的崛起 ,韩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文通过考察现代韩国女性在出生、教育、就业、结婚、生育、老年的生涯周期中的生活状态 ,探讨韩国大众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大众文化对女性生活方式、心理品格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以及 2 1世纪韩国文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五、大众文化的提升(一 )提升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 ,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渗透在社会日常生活中 ,并成为芸芸大众不可缺少的生活需求 ,然而 ,正象黑格尔指出的那样 ,“现存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大众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繁荣文化市场 ,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但其负面效应如同其积极作用一样 ,深深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困扰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们。特别是它对高雅文化及人们道德价值观的消解 ,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作为工业社会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已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从什么是大众入手,分析了大众文化的内涵,进而从是什么决定着大众文化;如何看待商业化和产业化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对大众文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的文化批评中,不少人轻视或指斥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变迁、对大众文化整合高雅艺术、对大众文化占据了原有的经典艺术的中心感到不理解。这是批评者不理解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品格所致。因此,要繁荣文化,不在于要排斥大众文化,而是要建立高雅文化、经典艺术与大众文化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一、大众文化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也有过所谓"文化热"之类的现象,但这并不能称之为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申明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社会迅速勃兴,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最为清晰的"变更线".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正与这一大众文化的兴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大众文化消费的形成和特点 在探寻大众文化消费形成源头之前,首先必须要找到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的主干因素,现代大众文化消费由于受到这些主干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而构成一定的文化消费指向。 第一,历史传统。历史传统必然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一种心理凝聚作用。尽管消费者心里有不同层次的分化,但都立足于这一具有继承性文化基础之上,特别是,一定民族具有特定的文化土壤与悠久传统习俗,在持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将逐渐凝聚为既具稳定性与延续性,又不断发展变化的、统一的大众文化消费心理与消费结构。 第二,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开放或封闭、时代背景的稳定或动荡,都将对大众文化消费活动产生不可低估的直接影响。正是这“总的气候”决定了大众文化消费的纵横发展。在一个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消费必然局限于稳固、陈旧的消费模式与形态,而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则推动大众文化消费的发展与革新,形成多元化空间、开放性思维、网络化结构三者融合的新型文化消费特征。新的消费需求不断代替旧的消费传统,高层次的消费内容及内在精神动力又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活动产生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主要体现为“五四”以来文艺大众化的理论探讨和文化实践。启蒙救亡思潮和文化接受的大众化导向深刻影响了它的产生、发展。“大众化”成为现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主要理论走向。文化世俗化及商业化等方面的积极因素渗入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对此探讨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具体表现都与西方现代工业化、都市化和商业化基础上产生的大众文化现象有所不同。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峙传统,也没有西方那样充分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社会条件,没有西方那样完备的市场机制,更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文化消费关系。我们需要针对中国大众文化自身的一些特征,找到较好的理论方法和理论立场来解答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而不是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将大众文化和性别研究两种方法相结合,追寻民初女子新剧的来龙去脉。并结合历史背景,藉女子新剧来考察当时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及其女性文化兴起的状况。与宏大历史叙事相比,关注于日常生活感受的女性文化创造出了另类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哭嫁歌是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化,其创作、演唱及传承,极好地折射出女性的角色心理及生命历程。哭嫁歌中有许多反映女性生命史的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生命史。哭嫁歌产生、兴盛、消亡的过程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必然,也彰显出女性文化、角色心理、女性生命史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经典美学的危机与大众美学的崛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笼罩下,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并被神圣化,而昔日的现代性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像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理应做出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14.
该文是阿多尔诺于1963年撰写的再论文化工业的重要文章。他指出,为了避免"大众文化"的通常诠释,必须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概念。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并不是从大众自身中自发成长起来的、服务于大众的通俗文化,也不是大众艺术的当代形态;而是为大众消费量身定制的、并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消费本身的文化工业产品,是技术化、标准化、商品化的娱乐工业体系,具有重复性、齐一性、欺骗性、辩护性、强制性等特征。尽管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填充人们的生活,但本质上是为了经济利益(即利润)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因此,它试图通过人为刺激的虚假消费满足给人们带来虚假幸福,但最终成为一种消除了人的反叛意识、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意识形态,从而阻碍了个性的形成发展和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旅游商品化与长阳土家族廪君神话的复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民族旅游语境中,商品化经常带有贬义色彩。本文通过一个土家族神话廪君神话在旅游发展中重新复活的个案研究,表明商品化对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的影响非常复杂。如果旅游商品化的过程是在当地人的掌控之中,民族旅游可以通向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播方式对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汉代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为汉代女子提供了较之汉以前更为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汉代女子教育的发展;而汉代文化传播方式的局限,又使得女子教育受到家庭经济奈件与文化传统的严重限制。  相似文献   

17.
民族旅游是动态保护民族文化的最为引人关注且争议性最大的开发方式,因为它一方面实现了其经济价值和抬升了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却可能会引起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商品化而破坏其真实性。文章通过反思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同化和商品化的现象,阐述了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民间规则的记录性、可操作性和其文化属性以应对民族文化同化的现象,再通过介绍民间规则特殊的内心确信以表明前后台理论的成立。并可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民族文化,但前提条件是各类参与开发中的主体能够尊重并善于运用民间规则,赋予当地族群依照其民间规则决定可以搬上旅游舞台的民间文化元素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旅游开发中对民族文化的恶意破坏。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商品化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用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征来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认为这是艺术的异化。其实艺术始终具有商品性的特征,因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需要通过流通和交换实现其价值。从历史与现实上看,艺术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实现,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正常现象,它给艺术带来了自由,使大众成为艺术享受的主体,是艺术进步和繁荣的表现,所以,市场经济就是大众文化繁荣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流行歌曲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化的流行歌曲与非主流的流行歌曲,而后者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上的先锋派则具有某种相同的意味。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通俗音乐的大众化、世俗化成为中国文化整体走向中的一种趋势,它以其敏感的神经最先表达着文化的俗化之势。新世纪流行歌曲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网络传播,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歌曲的认可,但也同时显现着中国流行音乐深度模式的衰微。消费时代使得音乐这样的文化艺术也成为以卖点为中心的代名词,中国当代流行歌曲完成了从先锋艺术到媚俗艺术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和张爱玲作为中国台湾和大陆两位不同时代的通俗小说家,其作品在很多方面共同体现了女性的生命意识与生存体验。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着女性的悲剧命运,游弋于尘世的浮萍人生,悬浮于乱世的月光爱情,迷失于莫测的命运罗盘。他们在各自的文学领域中书写着他们感悟到的女性命运,在平凡的故事中展示了女性的永恒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