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质是:它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的基本事实,揭露了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论述了异化劳动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及其与劳动者自身的关系,看到了异化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关系,在异化理论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新阶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新阶段。但他当时还没有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深受异化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异化消费的概念。弗洛姆看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社会中,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反而更加扭曲。消费让人异化,成为消费的机器。他提出,人应该走向人道而健康的消费之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观以及卢卡奇的物化观的解读,论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同时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逻辑: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方法;二是批判资本主义。为后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从实践、从现实的生活条件进一步理解异化,发展了异化劳动的理论;《资本论》对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在生产、流通直到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异化逐一作了具体分析,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家庭和私人生活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别异化理论,性别异化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新阶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将异化拓展到家务劳动、两性关系、思想意识领域,并通过由异化所导致的妇女社会地位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要消除异化实现妇女解放的道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吸收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科学内涵,沿着以物化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和以资产阶级形而上学为对象的现代性批判两条路径,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种现代性批判路径既表明卢卡奇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原则高度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又可以看到卢卡奇深谙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崭新路径。然而,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又戴着“黑格尔眼镜”,使其从事的现代性批判无法摆脱形而上学的理论困境,依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原则性高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以马克思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阅读文本,对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中的商业文明思想进行评述。相比封建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业文明是认同的。但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商业文明最终却持批判态度,在《手稿》中处处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业文明批判的思想。资本主义商业文明造成人的异化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问题的角度。在对马克思关于异化的原因、异化的现实和异化的消除等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参考了前人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看法,结合社会现实,给出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无独有偶,半个多世纪之后,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也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异化(物化)。毋庸置疑,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为支点,这两种理论在本质上有着惊人的一致之处。然而,在理论的起源上,在理论的发展方向上,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当代意义等方面,这两种理论之间也有着微妙的离异。  相似文献   

8.
“物化”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同时,物化概念又是卢卡奇在对黑格尔、西美尔和韦伯物化-异化思想的吸收与批判的语境中形成的。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理论语境中,卢卡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理论。  相似文献   

9.
近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异化和异化劳动思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是想探索马克思怎样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详尽的论述,在以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站在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立场上,扬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结合辩证法的思想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共同主题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所呈现出的异质,即阐释劳动异化问题的观点。引入国民经济学中“私有财产”的概念以及阐述其与劳动异化的关系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说”、“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说”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互为因果说”的观点。通过对三个观点的辨析,来把握住马克思异化观点的实质,并为当下市场经济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1.
自从卢梭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在1844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而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 ,论述了物化概念及其伦理内涵 ,它主要表现为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呈现为一种物的属性 ,因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和可计算性 ,这就是所谓的物化现象。物化也指人在自己创造的商品面前顶礼膜拜 ,使自己受制于物 ,表现为商品拜物教。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论述以产品异化开端,因为产品异化是感性的经济学事实,而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学界一般认为,从产品异化到劳动异化是由果溯因,异化劳动其余各规定间的过渡是因果推论。根据马克思的辩证感性论,人的感性生命具有二重性,即把自身对象化并在对象中直观自身。马克思把这种特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认为人与自身的二重关系实现为、并且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前两种异化与类的异化并非因果关系,而是异化现象与其本质的关系,并且三者只有联系到人与人的异化才具有现实性。概言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论述以辩证感性论为立论根据,按照由异化现象到其本质、由理论思辨到社会现实的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提出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使劳动者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者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的“异化现象”在我国当前经济制度下也是存在的,耍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制度下出现的异化劳动现象,异化劳动出现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在消解异化的征途上,马克思遵循的是"生产的逻辑",诉诸的是生产劳动;而卢卡奇遵循的是"观念的逻辑",诉诸的是阶级意识,二者各有侧重点又各有其合理性.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仍然是我们打开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经济结构和人的存在状态之门的一把钥匙.要真正克服异化,走向人类解放,就必须把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思想整合起来,或许这就是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给我们的最好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异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理论范畴,自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后,异化理论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物化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弗洛姆则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结合,从文化工业影响的角度描述异化现象。马克思、卢卡奇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都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问题,但侧重点不同。通过对三位学者异化理论的梳理分析,能够对我国当前人的生存样态分析提供参考,并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阐述是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最完备的论述.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本文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其理论来源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当中,卢卡奇一直存在着恢复黑格尔主义传统的主张,并怀有强烈的黑格尔情结,卢卡奇一生的思想始终没有与黑格尔哲学彻底决裂,他从对辩证法的历史化角度,重新理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概括为“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虽然超越了黑格尔主义传统,但没有在根本上超出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对马克思哲学的最好的解释也仅仅是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无论如何也不能超出马克思而向前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初叶卢卡奇等人启用物化、异化概念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并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以来 ,异化问题早已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议题。至 80年代初 ,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 ,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 ,我国学界也兴起一股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 ,一时间各种观点交织并出 ,争论颇为激烈。在以后的近 2 0年中 ,争论虽渐趋平息 ,研究却并未间断 ,同时也更趋于系统化和学术化了。李庆钧博士新近推出的《“异化”范畴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这部专著 ,正是集上世纪初叶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之大要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逐一梳理 ,详…  相似文献   

2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面简称《手稿》)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占有关键地位,而其中对工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异化"的论述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思考。马克思从具体的、历史的现实实践实例中去阐释人的自我异化问题。他从现实的经济事例出发,引入异化劳动这一范畴,详细论述了人在异化劳动中之所以自我异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克服工人这种"自我异化"的可能和途径。对马克思人的"自我异化"的提出、内涵和扬弃的条件,目的和途径做一简单论述,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的自我异化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随着人们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化、具体化和精确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以《手稿》原文文本为基础,进行阅读和深入探讨,有助于更加确切的理解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