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认同有助于培养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认同体验是旅游体验的高级阶段。河西走廊地区在中华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多民族冲突与融合的"锋线"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体验的资源宝库,然而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河西走廊地区应以"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开展品牌营销模式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创新、旅游产品与游线组织创新等创新模式,推动区域整体开发。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迅速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民族文化符号的表象化及泛商业化,文化主体缺乏保护动力,“前、后台”文化断层等问题严重威胁着民族文化的传续。文章将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从“前台、后台”理论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以期为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祭火习俗是蒙古族流传了千余年的古老习俗,从原始的萨满教到红帽派喇嘛教,再到格鲁派喇嘛教的盛行,祭火习俗原封不动地流传到了今天,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功能,其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源流和内涵,以及在现代语境下它如何适应民众生活,调适自身.本文选取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市为调查点是因为赤峰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和阴山的中间地带,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的交界处.习俗上略受汉文化影响,也正经受着现代化的冲击.这也为祭火习俗的变迁提供了客观的研究环境.  相似文献   

4.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旅游是“看”的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不存在商业目标.旅游的产业化对非现代的文化方式提供了资金等保护,但又迫使一些传统文化方式因“被看”的改造而破坏了其核心文化价值.论题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梳理,并找出切实可行的双赢策略.  相似文献   

5.
旅游扶贫成为解决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脱贫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市补雨村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该村生态农业发展旅游有一定基础,但布依族村寨文化旅游开发缺失,存在资金缺乏、配套政策不完善、当地居民参与积极性低、开发层次不够深入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从系统规划、因地制宜、人才培养、旅游宣传、保护文化、加强监管、沟通平台几个方面,促进布依族村寨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6.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需要保护的项目太多,各级政府每年拿出的资金有限,致使不少项目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本文认为,可以把旅游开发与保护工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投资者,也有利于旅游的开发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重庆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宜宾具有独特的僰文化资源,然而僰文化的旅游开发却一直陷于困境。本文结合僰文化旅游开发的探讨,指出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存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片面理解、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失衡以及资源开发方法单一等误区,提出解决途径和对策。强调对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正确理解是文化旅游发展初期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策划旅游活动、进行景点设计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旅游规划应重视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符任 《源流》2012,(10):59-59
古村游"火"不起来,缘于古村旅游文化建设的挖掘乏力。如何使古村游"破茧成蝶"?笔者认为,应唱好"三部曲",做好保护、开发和宣传工作。古村落是历史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历史不应在文明中消失,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法律和体制保障,确保古村落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并加大古村落修缮资金保障力度,尽快建...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商品中"文化"的价值随之增长。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在于人们对"文化"价值诉求的增强。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为游客提供"文化产品",即"卖的是文化",因此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同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旅游目的地居民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保护传统文化。文化、旅游、经济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湖南的旅游资源以人文资源为主,突出表现为名山、名城、名人、名情的特点,开发潜力巨大.在发展湖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注意重点挖掘异质文化、突出文化主题、增强文化旅游的参与性、搞好文化旅游商品的行销,还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等.  相似文献   

11.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把炎帝说成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具体历史人物,炎帝文明代表了某一地区的文明都是不确切的。炎帝神农氏的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敢于开拓、重视创新、重农尊农的精神文化。弘扬作为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文化,有利于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炎黄传说的考古学证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 ,对古文献记载中的神农、炎帝、少昊、蚩尤、黄帝等传说分别进行对比考证 ,认为 :一、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及其地域 ;二、炎帝与神农系同一氏族 ,即炎帝出自神农氏 ;三、少昊是与炎帝神农氏族不同的另一氏族 ,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少昊氏时代及其地域 ;四、蚩尤是炎帝神农氏族的一个分支氏族 ,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 ,正是蚩尤的故地 ;五、考古发现的早期龙山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及其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13.
炎帝文化的再现,是通过建筑、文化艺术、社会活动等形式,不断整理和挖掘其内涵,融入时代精神,并使之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文化活动。经由健身设施、雕塑、文字图案、体育活动等体育元素再现炎帝文化,是文化与体育的完美融合,体现了历史性与现代性相结合、严肃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传承炎帝文化精神,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与旅游业、体育产业以及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是利用体育元素为炎帝文化品牌服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湖南是原始拜火教的发源地和稻作农业的诞生地,也是炎帝族中心聚落的所在地,湖南才是炎帝文化的母体。中华炎黄研究会认为山西高平是炎帝故里的说法缺乏关键证据支持,因而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大约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期。炎帝神农氏教民农耕,以解决时政,使生命得以延续;又品味百草,为民治病,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毅力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厚重。这种坚强的毅力和对生命的珍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 ,宗教节日和民间节日之间尽管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但萨满教祭典对民间庆典和节日活动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有些萨满祭典活动由于本身就带有为全民的平安、幸福而祈祷的特点 ,所以这种祭典很容易成为全民性的民俗节日  相似文献   

17.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部落在今宝鸡地区相聚且交错发展,成为泾水南、北的大部族.黄帝部族与炎帝神农氏第八代孙榆罔帝部族徙入中原地区后逐渐融合,构成了华夏族.他们在夏商周时又在宝鸡地区形成大国或小国,使炎黄文化故地大放三代文化异彩,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渊源和发展地之一,故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是渭水流域的宝鸡地区.  相似文献   

18.
秦陇地方的姜炎文化纪念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炎传说体现了人们对远古时代一个特殊时期文明进步的纪念。历代纪念姜炎文化的遗存,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湖南等地,而以陕西宝鸡地方为中心的秦陇文化圈最为集中。讨论姜炎文化纪念遗迹,忽略渭北“姜泉”、“姜水”、“姜氏城”等地名透露的信息,是不妥当的。然而,关注这些遗存与“相距并不太远”的宝鸡“姜城堡和清姜河”的关系,显然也是十分必要的。甘肃天水地方和陕西宝鸡地方的原始文化面貌有接近之处,当时应相互有所联系,甚至有共同的文化渊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论说姜氏源流者,大都关注天水作为这一氏族发展重心的人文地理意义。姜氏在天水集聚并发达的历史事实,确实值得古史研究者注意。位于天水的“火炎山”,亦不能排除其得名与“炎帝”崇拜有某种关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旅游意象是区域旅游发展为旅游者形成的综合心理感知,旅游意象的完善和突出对区域旅游发展有重要影响。宝鸡旅游意象主要包括悠久历史、名人文化、炎帝与周秦文化、青铜器之乡、青山绿水等内容,宝鸡旅游深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对以上旅游意象的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20.
从谁是中华故地上与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血缘和文化传承关系的最早居民、谁在中华远古史上最早拥有或传播了龙文化、创造了文字和历法等 ,论证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是黄帝和炎帝 ,而是伏羲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