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现如今,人们的观念变化真大.拿吃饭来说,不再只是为了吃得饱,更讲究一个艺术享受:要"吃"出个美食文化来.其实,这种观念的变化,久已有之.看那著名作家陆文夫,不早就给我们介绍了姑苏一带的美食家了吗!在56个民族汇聚的首都北京,回族等少数民族清真风味饮食,可谓最具特色的民族风味饮食之一.目前,清真饮食业,作为北京市饮食业的一部分,数量已占到总数的1/3.在这"三分天下有其一"当中,由清真老字号为龙头,已带起200多家大、中、小型清真饮食网点.芳香炽热"东来顺"位于城东的清真老号"东来顺",素以传统的火锅  相似文献   

2.
房静静  袁同凯 《民族学刊》2018,9(2):80-86, 126-128
起初,饮食人类学分为两大理论流派,即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唯心派和以哈里斯为代表的唯物派;之后,受象征人类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兴起了以西敏司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而饮食也从最初维持人的身体、生命之延续功能发展到市场上的供应、交换和消费;从单纯感性的食物品位演变成政治事务的一环。以饮食为载体的人类学理论呈现出一种社会变迁的意味。由此,笔者试图从空间关系来分析饮食行为,探讨饮食意义的转变与饮食记忆之回荡,并总结与反思饮食由“空间的饮食”向“饮食的空间”之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杨福泉 《民族学刊》2017,8(2):25-33,100-102
本文从东巴古籍记载的饮食习俗和当代的延续、饮食禁忌与民间信仰的关系、食品祭祀和相关的水土观念、纳西族饮食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及饮食烹饪习俗中的社会性别和长幼观念五个方面探讨了纳西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纳西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纳西族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较大的变迁.其从古相沿的饮食文化,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精华,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邹礼跃 《西藏研究》2023,(4):135-142+160
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旧西藏屠宰户的饮食地位不高,在饮食方面遭受一定的区隔。西藏民主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深刻改变了屠宰户的社会地位,也间接提升了屠宰户的饮食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屠宰户的社会流动也越来越频繁,这进一步加强了屠宰户和一般藏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两类人之间的饮食融合。新时代背景下,藏族群众观念文化不断变迁,对屠宰户的传统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种人之间的饮食区隔越来越淡化,这表明屠宰户的饮食地位已经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5.
拉面是回族的特色饮食,它除了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外,作为一种饮食象征符号,还具有体现回族认同和满足回族群众心理需求的作用。这种特定文化环境中的饮食,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用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这一饮食符号的文化含义,从而增强人们对回族饮食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饮食习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饮食习俗是各民族在自己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饮食方面的喜好、风尚、习惯、禁忌等,是各民族社会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观念、心理、文化的特点。回族的饮食习俗同样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点。 回族信奉的伊斯兰教注重和提倡卫生、洁净。回族的饮食选择,就是依据伊斯兰教规定的卫生原则来确定的。伊斯兰教在《古兰经》中规定:“准许人们吃一切佳美的食物,禁止吃污秽的东西。”教法学家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它本身纯洁,本质良好,且有益于人的身心,都是佳美的,从理论上讲是可饮可食的;反之,则均不可食用。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敦煌的"饮食胡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敦煌文献和敦煌壁画的资料,从食物原料、饮食品种、饮食器具、饮食礼仪、“胡姬酒肆”、饮食结构等方面检讨了唐五代敦煌地区饮食中的“胡风”现象,进而讨论了敦煌地区“饮食胡风”浓重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其在中西饮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根据调研报告总结了新疆维吾尔族青年饮食习俗在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变化情况,饮食类型更加多样化,饮食方式和礼仪更加简单化,饮食禁忌减少,更加自由化,饮食观念更加科学化,民族食品走向市场化;从中分析饮食习俗对民族文化融合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饮食习俗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整合,而且可以加强社会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大,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然而人体的许多疾病与饮食直接相关,高血压病更是与人们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对于健康人群而言,重视合理饮食、养成科学生活习惯和保持良好心智,是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饮食作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文化人类学的关注。人类学对饮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志表述,包括人种、生态、族群、区域、政治、伦理、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关系和差异,藉以对文明形态和文化形貌进行分析。本文在梳理西方饮食人类学的历史脉络、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近年来的饮食人类学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促进人类学这一重要分支在国内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毓华  田廷广 《民族学刊》2013,4(4):54-61,117-119
"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改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2.
丹曲 《西藏研究》2007,1(1):58-67
藏族史诗《格萨尔》宏大磅礴,从中既能领略到雪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又可感受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生存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史诗不仅再现了古代藏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认知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纯朴观念,这些观念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对指导高原社会人们的社会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简要概述了《格萨尔》中的生态内容,并阐述了其生态意识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连续三年对箐口村哈尼族的"苦扎扎"(六月节)仪式的观察基础上,描述了该项仪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变迁,认为"苦扎扎"仪式在表达祈福消灾意愿时,特别强调社区中个人的生活目的及生存意义必须与有意义的神圣秩序系统相联系.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妇女在现实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已在改变着仪式的某些内容和意义.文章认为,神圣与世俗及社会性别等方面的界限确定及变化都是制度文化建构的结果.制度文化在规约社会行为的同时也为人们在其间能动地进行创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丁俊 《回族研究》2007,(4):47-52
回回民族是诞生于中华大地且文化起点较高的一个年轻民族。回族文化吸纳和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精粹,底蕴深厚,义理深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回族文化不仅塑造了回回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全面研究回族文化,进而深入探究回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有利于回族人民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有助于建设中华各民族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和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树皮布历史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皮布是人类最早能称之为布的服饰,是服饰从无纺布到有纺布发展过程的有力证据。在海南岛,树皮布是黎族传统服饰的鼻祖,在黎族纺织发展史上居于重要位置。透过蕴藏在树皮布中的文化内涵,还可窥视到黎族来源的一些信息。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海南岛树皮布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索,以便加深对黎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黎族族源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桂东南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不仅给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对民间信仰风俗产生深刻影响。民众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破坏感到困惑或无能为力,又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能寄托于神灵以应对,祈求消灾赐福。因此,民间的岁时节令习俗无不渗透着广大民众对自然灾害的禳除和对人寿年丰的祈求。  相似文献   

17.
袁娥  丁爱华 《民族学刊》2011,2(5):18-23,92
综观当下学界有关族群的国家认同研究,大多从族群与国家关系的互动视角来探讨,而鲜有通过全面探析族群音乐文化事项来诠释国家认同问题。本文基于对世居云南最西北、怒江的上游腹地——云南省贡山县阿怒人的实证调察,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事项,分析根植于阿怒人族性中的国家认同意识,以期在学术上增添一个解读国家认同的视角,并为探寻民族与国家何以和谐共生的问题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凉山彝族嫫尼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华 《民族研究》2006,(6):45-52
彝族嫫尼是生活在彝区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一些已婚女性组成,她们用自己的巫术为人驱鬼治病,禳解灾难,占卜未来。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凉山彝族嫫尼成巫的原因和条件,她们从事的法事活动,她们的生存现状,以及嫫尼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笔者所做的调查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绿色和谐理念是一种新的哲学观,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因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此视野下,人与人、人与自然及整个宇宙之间都处于一种现代生态学的观照之中.蒙古族的生态文化是从古代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运用绿色和谐理念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对蒙古族生态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清新、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尹允镇  王一帆 《民族学刊》2014,5(5):57-63,119
中国当代朝鲜族诗人南永前的诗歌大都取材于朝鲜民族的神话传说,在诗歌中,他将自然、天体、动植物作为抒情对象,从创造生命和生命永恒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不论是以天体或自然为主题的诗歌,还是以动植物为主题的诗歌,都表现出一种珍惜生命、爱护自然、天人一体的自然生态思想。不仅如此,南永前经常把自己的某种意图融入诗歌,使诗歌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和理念色彩,而且还常用排比手法表达对生命的赞美和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