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K-匿名是数据发布应用场景下重要的隐私保护模型。近年来数据集K-匿名化的算法得到广泛的研究,Median Mondrian算法是目前唯一的多维K-匿名划分方法。文中研究了Median Mondrian算法,指出其不能有效地平衡数据划分精度与数据隐私安全性之间的矛盾,由此提出基于熵测度机制的多维K-匿名划分方法以及评估K-匿名化结果安全性的测量标准。实验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能有效地提高数据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运用技术手段深度挖掘政府数据资源的价值。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于政府数据共享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目前政府数据共享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私泄露风险。因此,如何在保护公民隐私的前提下共享政府数据成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一个挑战性问题。从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隐私保护需求出发,根据政府数据类型多样、属性复杂等特性,提出了基于中心点聚类的改进K匿名数据共享方法(KMedoid-based KADS)。首先,为减少非需求属性数据的共享范围,对拟共享原始数据表进行预处理,基于属性相关度将其划分为多个数据表;然后,利用基于中心点的记录相似度聚类算法处理划分得到的数据表,生成初步满足K匿名要求的聚类结果表;最后,利用K匿名簇共享算法,根据数据资源请求部门的共享要求,为其提供需求数据所在的K匿名数据表。通过与经典K匿名Incognito算法进行实验比较,表明提出的KMedoid-based KADS算法能有效减少信息损失量,提高共享数据可用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各类移动APP层出不穷,用户个人信息成为移动互联网多个参与主体抢夺的目标,个人信息保护成为网络时代的研究热点。一些国家尝试通过立法,保障网络上的个人信息。本文通过调研55个中文移动APP和20个英文移动APP的"用户隐私声明"文本内容,发现中文APP明显存在"用户隐私声明"文本框架不完整、服务商收集和使用用户信息的告知义务不规范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用户对于敏感位置信息的认知状况是隐私及个人信息立法优化的基础。基于隐私估算理论的"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并结合"感知控制"可测变量,问卷选择移动位置服务涉及的类型场所,结果显示高档休闲消费场所、大众消费娱乐场所基本不具备敏感性,社会服务场所个别具备敏感性,身体或性暗示消费场所敏感度高。感知隐私收益方面,个性化享受、社交促进的收益感知较明显,自我夸示、群体归属的收益感知水平较低;感知隐私控制收益方面,对网络隐私声明的信任以及商业道德的信任均呈现负向评价;感知隐私风险方面,对收集过多不必要信息、定位开关具有欺骗性和网络危险不可预期的感知强烈。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作为隐私感知的控制变量,它们虽对用户的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及感知控制产生认知差异,但总体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针对数据水平分布的关联规则隐私保护挖掘算法中隐私受损和挖掘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由半诚实第三方参与的安全多方计算方法和快速分布式关联规则挖掘方法相结合的TSum FDM挖掘算法。为了防止水平分布下各个站点信息的泄漏,该算法引入半诚实的第三方参与计算过程,利用安全求和协议产生全局频繁项集。首先,每个站点接受的是上一个站点经过安全求和协议加密后传来的信息,并在计算过程中每个站点加入第三方随机生成的参数来隐藏实际被支持的频繁项集,最后将生成的结果传给第三方进行计算求得全局频繁项集,进而得到关联规则。实验结果表明,TSum FDM挖掘算法在保证水平分布各站点数据隐私不被泄露的前提下能够快速有效地挖掘关联规则。  相似文献   

6.
基于位置服务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位置隐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位置隐私具有不同于传统隐私的间接性、潜伏性和价值性的特征。基于位置服务环境下的位置隐私以信息数据为载体,通过位置隐私侵责任权构成要件的分析,明确个人、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第三方数据利用者的侵权责任。探讨由技术、法律、行业等角度构成的保护措施,以求扫清因位置隐私问题而引起的基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障碍。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交具有真实性、广泛性、即时性、透明性和繁衍性,网络社交隐私泄露的表现和途径主要有个人网络用户、社交网站公司和黑客攻击等。用户在网络社交时应当树立保护自己隐私和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遵守知情同意原则,网络社交的道德建设应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的社区发现算法大多基于网络拓扑结构寻找独立的社区结构,忽略了用户兴趣属性,并且不能有效地发现社区间的相关性和层次关系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PAM(pachinko allocation model)概率主题模型的层次化网络社区发现算法,综合考虑了用户的兴趣和用户的社交网络关系,在同一模型平台上实现层次化的社区结构发现和用户兴趣挖掘,并捕捉和揭示社区之间的关联性和重叠性等特征。模型采用Gibbs采样方法进行参数推导。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协同过滤推荐系统中数据稀疏性导致推荐准确性低下问题,提出信任传递的矩阵分解推荐算法.该算法利用用户社交网络的直接信任关系,基于信任传递思想,预测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间接信任关系,以解决社交网络信任关系的稀疏性问题.该算法使用填充后的社交网络信任数据,预测填充用户评分数据,以解决用户评分数据的稀疏性问题;将处理后的用户评分数据在基于正则化迭代最小二乘方法推荐系统中进行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使用Epinions数据集,相比传统的矩阵分解算法,该算法的平均绝对误差下降了10.77﹪.  相似文献   

10.
网络层析成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端到端的时延来估计网络内部链路的时延特征.在单播网络层析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信息收集机制,采用带约束的最优化方法对网络内部链路时延进行了估计.同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在存在较大测量误差的网络条件下,该文算法提高了链路时延分布的推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加强理工科大学文化教育是许多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切入点。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时矫正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偏差。本文提出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及各项指标相应权重,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进行了大学文化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初步尝试。在此基础上,从培育大学精神、加强制度建设、树立优良校风、构建课内外联动的文化育人体系、建设高品位的文化校园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理工科大学文化教育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构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始于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也因理工科院校后续文化素质类课程设置的不舍理,理工科大学生入学前后的人文素质欠缺问题呈累积性的延续状况。必须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的理论原则及综合性原则,构建新的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地配置学科课程体系(必选)与活动课程体系两大板块,再通过高文化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构科学、合理、可行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文献分析出发,梳理了我国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运用专家咨询法,确立了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社会服务文化和特色文化等6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求得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此为理论模型,对某高校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自觉视角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文化自觉度认知的状况,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培养文化自觉的核心,深度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载体。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高校对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传播意识,以强烈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创新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以及在科学研究中所必须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精神和公平宽容的精神。当前大学科学精神的缺失是教育界一个沉重的话题,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这必定会影响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阻碍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必须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出发,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统一、打造博大宽容的校园文化等途径重塑大学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学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我们认为,塑造我国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学校园人的精神需求,凸现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教育资源,组织关于大学精神的积极对话,建立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一定意义上科学与人文分别表征着人的生物性肉体和精神性灵魂的两重文化存在样式,人文文化所彰显的精神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存在.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内蕴着形而上的本体意义,即人文价值、人文意义、人文理想和人文批判.因而大学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的是人文文化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大学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运用近年来中、西文化研究的有关范式,从文化堕距、文化分层、文化选择、文化形态、文化自觉等方面对大学文化进行剖析,指出大学文化是高层次文化,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书卷气息与大众习俗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大学文化带有继承性、创新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先导性等特点。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主要表征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9.
构建教职工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内在需要,也是高校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并构建教职工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校领导主管、校工会负责、各基层工会具体组织、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文化发展格局,形成教职工大学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凝聚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正能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文素质教育涉及到教育的目的、社会的价值和文化导向,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塑造.人文学科拓宽了科学文化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更具有创造性.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人文精神有助于科技发展获得人道方向.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铸就了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