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声音表义     
语言是用音和声表义的,形成音语和声语两大语言体系。通过对音与声的对比分析,从渊源上阐释二者表义的异同高下,意在说明声语表义优势之所在,尤其是汉语的杰出表现。  相似文献   

2.
隶属晋语区的峰峰方言,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甚至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中找到源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峰峰方言的历史悠久性.  相似文献   

3.
土家语的语流音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语音也是这样,由于说话时连续发音,音节中的音素或声调的互相影响而发生变化,就产生了音变现象.土家语北部方言的语流音变,既丰富而又具有独特的规律性.它有同化、异化、增音、减音、脱落和替换等多种现象.现就其声母、韵母、声调及音节的音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诗歌语言研究中普遍存在两个层次、四个要素之间的混淆问题,第一个层次是声与音、韵与律的混淆,第二个层次是声音与韵律的混淆。在符号学上,声与音原是两种不同的符号,诗歌语言的语音兼备表情功能而使两者混同;韵与律原是分属语言与音乐,诗与歌的原始结盟使语言在音乐的影响下形成纯形式的格律,韵与律自此难解难分,并演化为格律。在新、旧诗更替中,韵律或格律的去留问题成为焦点,诗歌整体声音问题被狭化为格律问题,而中外诗歌写作史上声音与格律一直是两个平行的话题。现代诗放逐格律,但没有放逐诗歌的声音,反而释放了诗歌声音的潜能,在声音语象的创造上与中外诗歌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9,(8):4-6
1959年,知名的瑞典画家、音乐家和电影制片人弗里德里奇&#183;于根生,带着他的录音机来到他别墅附近的一个乡村胜地,想用录音机录下鸟鸣声。后来他发现,在他的录音机中不仅有鸟呜声还有微弱的人声,在用瑞典语和挪威语讨论夜鸟的歌唱。于根生起初以为是他无意中录下了收音机的某个波段,但是在再次录音时他听到了更多的声音,在这些声音中有人告诉他是他死去的亲戚和朋友。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现代英语中与声音有联系的词的构词原理和形态结构,指出并非所有与声音有联系的词都是模拟声音构成的,认为有相当数量的这类词是通过音与义之间的自然联想和转译而构成的。这种译声构词法属于人类早期创造词汇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反映了人类早期对客观世界的粗浅认识和简单联想。本文还讨论了拟声构词法与译声构词法在构词原理上的本质不同,并论证了译声词的主要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篇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文学语篇的理解要求读者的语言学知识.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作品<儿子与情人>中人物语言变体的使用,在归纳其非标准变体的基础上,从语言的地区变体、社会变体与社会网络、语码转换、语码混合、复杂语码和局限语码等几个方面分析人物语言,从而发掘人物特点,挖掘作品技巧与内涵.  相似文献   

8.
“大音希声”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提出的关于声音的美学观点。其“大音”即是“道”本身的声音,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最纯粹的声音。从这种声音派生出世界上一切可以称得上美好的声音。老子以“希声”之音为美,他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老子以“道法自然”的“希声”之音为典范,从而派生出了“弦外之音”的音乐审美观。而“弦外之音”的欣赏层面所揭示出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过程。因此,了解和注重人们的审美取向,借鉴老子基于“道法自然”的“大音希声”的音乐审美思想,对现实的音乐审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英语习得过程中的过渡语的石化现象,从母语迁移、培训转移、学习策略等5个方面探讨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过渡语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母语迁移中的正向迁移以及作为一种外语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的形成;指出过渡语阶段易出现的负向迁移、过度概括、规则的不完整应用等错误;提出了在习得目的语的过渡阶段适当提高目的语输入质量,正确估测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等对策,以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外语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蒙古语的语音,也像其他语言的语音一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蒙古语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减音现象就是其主要一种表现。下面简要探索一下我国蒙古语主要几种减音现象和语言简化规律。 1.减音现象 1.1.非第一个音节短元音的弱化和脱落  相似文献   

11.
因声求义是不为文字形体所拘牵,以声音为线索,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训释词义。郑玄在他的笺注中已自觉、广泛地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其表现有三:1.提出从声音求训诂的原则;2.通过因声求义来说明假借,推求语源;3.使用多种术语解决声训问题。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是一个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反映到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多语现象.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澳大利亚语言的多样性:澳大利亚土著语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社区语言、澳大利亚英语.探讨澳大利亚社会的多语现象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深入认识澳洲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了解,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上,多语有时被忽视或被视为违法,甚至遭到禁止,但有时也被承认,甚至受到鼓励.这种澳大利亚历史上的单语与多语之争实际上反映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3.
影视作品的同期声在整部影视作品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些声音包括演员的对白、动作声音以及现场其他声音,而同期声拾音则是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好的同期声拾音能给后期制作带来巨大的创作空间,为影视作品锦上添花。但是一些影视作品不重视同期声拾音,这对影视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无复辅音:1.汉字谐声的特殊现象是汉字时空音变或俗读误读造成的,不可作为复辅音的根据;2.汉藏语系的诸多语言有复辅音不能类推上古汉语有复辅音;3.古今汉语与方言中特殊的语音现象如切语的使用、重叠词变双声、叠育或衍音词,是汉语语音在使用上的特点、,与复辅音的性质特声、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概率统计法和译音辩讹考察法对《玄应音义》中舌音声母进行穷尽式研究可以发现:《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从概率统计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属不同类别;从玄应注音体例和实际注音情况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区分清楚,没有混同;玄应为“文字品”比声中上咢声和舌头音代表字所作注音显示其语音中知、端组分立;译音词新译与旧译间对音用字的差异显示玄应语音中知、端二组声母有别。由此可以确定:《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朱子语类>作为考查的对象,描述了副词"逐旋"的语义与用法,认为"逐旋"可以表示逐渐义、临时义、随时义,并将<朱子语类>中的"逐旋,,与"逐渐、逐步、旋旋"进行了比较分析.另外,在汉语史的背景下探讨了"逐旋"产生与消亡的过程,认为"逐旋,,产生于唐代,繁荣于宋代,规范于元代,转化于明清,消失于现代.同时,还从词汇的系统性与汉语语史的发展两个方面对唐宋时期"逐旋"的产生与繁荣进行了分析,指出"逐旋"的使用是近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7.
吉林方言向标准普通话靠拢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介语,中介语音表现尤为突出,出现了舌尖音的中介音、舌尖音舌面化中介音以及舌尖音卷舌化中介音,还有各种声调中介语等等。中介语的大量存在给普通话测试带来的评分困扰,在普通话测试中,对吉林地区方言中介语现象我们应认真分析,根据中介音的过渡程度而作出不同标准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阮元曾说过:“余之学多在训诂。”他研究训诂学的成果,大部分保存在《研经室集》中。阮元在训诂学方面的首要成就,在于通过对文字的训释,寻找我国语言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他说字解经,长于归纳,善于博引旁征,再根据旧义,引申发明,推及一般,发前人所未发。下面试就他训诂所用的基本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具体阐述。清儒训诂的主要方法是因声求义。我国训诂学由以形说义发展到因声求义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文字根于语言,从形、音、义这三要素来看,形是记录符号,对于语言是外在的因素,音、义才是语言本身的内在因素,而言语托于声音。从历史发展来看,语  相似文献   

19.
障碍性模糊语是语言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交际者语言能力的缺陷而造成的。这种模糊表达,如果使用恰当,可以使交际产生朦胧的美感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否则,就会使人感到不知所云。本文通过对模糊语产生原因的分析,初步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具体方法,同时从非语言行为的总体功能和语义定位功能两方面对模糊语进行了探究,指出了只有借助于体态语这一非语言行为,才可以解决障碍性模糊语这一交际中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CAI课件的声音包括解说的声音、音响效果声和音乐声。在实际应用中 ,应注意声音质量的选择、语音的修辞效果、解说与音乐的运用、音乐节奏的选择、音响效果音的合理运用、处理好声音与其它媒体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