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农耕夏令营     
留守儿童在农耕夏令营里学农耕。义县高台子镇砖城子村回乡务农大学生敖雷,暑假期间在自己家中办起了留守儿童农耕夏令营。在夏令营中,他组织全村二十余名留守儿童学习传统农耕知识,了解现代农耕技术,传承民间农耕文化,小小农家院成了留守儿童之家。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青藏高原藏族传统的农耕文化进行了考察,认为藏族传统农耕文化适应高寒地区自然环境,在农田布局、农事活动、耕作技术及村庄民居诸方面呈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同时具有农业生产力较低、生产工具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生态农耕户的收益考察发现,南方地区的生态种植户收入较之前实现了倍增:对于经营多年的有成熟城市消费者网络的生态农耕户,其收入结构实现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多样化;对于首年使用生态农耕的农户,在城市环保公益组织的支持下,当年就实现了收支平衡且有盈余。生态农耕的发展,实现了农户的价值回归与身份捡拾,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再生,实现了“益农”式的增长,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社区生产方式的转变,突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通过卜辞、文献记载以及部分考古资料来详细阐释商朝的农耕技术。由之可看出商代的农耕技术相对于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有了较大改进,青铜农具首次出现。商朝采用的是精耕细作的锄耕方式,将耕田分成许多步骤,首先是开垦荒地,然后是大规模的备耕,耕田,播种。在播种后,采用了精细的田间管理,诸如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等,最后是收获和加工步骤。这基本奠定了中国后世的农耕方式,是农业技术的较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独龙族传统农耕文化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独龙族传统农耕文化进行了实地田野考察,从独龙族传统的耕地类型、耕作方式、植树习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古代蒙古族是否有农业,长期以来众说不一。而以往对它的研究主要依靠的是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文物,以及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从蒙古语族语言着手阐释了古代蒙古族农耕经济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地区农耕文明以农为本、以土为本 ,是整个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缩影 ;在其发展中形成了阴阳相宜和天时、地利、人和的生产理念与生活理念 ,其生产主体基本上以家族、宗族、家庭为单位。这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8.
福安畲族,从清时的山居逐渐向平原和沿海地区移民,在与汉族世居的漫长岁月中,畲汉农耕文化逐渐产生了相互借鉴、相互消化吸收的兼容现象。  相似文献   

9.
彝族农耕文明是从早期的畜牧文明发展而来的,农耕文化反映在语言方面就是农耕语汇丰富细腻。彝族谚语是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口头传统文学,其中的农耕谚语对彝族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陕北农耕文明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是一个有着深厚农耕文化土壤的地区,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虽然由于气候转冷及少数民族内迁使陕北经济由农业向农业与畜牧业双生共生的局面转变,但历史上多次有组织的农业移民的到来则使陕北文化始终保持着农耕文化特色,几百年的交通封闭与文化封闭又延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步伐,从而使陕北至今保存着几乎是原生形态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农业经济为主农牧并重、聚族而居、家族文化代代相传,这些是陕北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农耕文明是陕北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东蒙古"、"东部蒙古"的称呼是蒙古政治统治集团分裂的产物,"东蒙"一词的出现是"东蒙古"一词经历历史演变的结果,"东部内蒙古"是近代日本"侵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代名词","蒙东"是内蒙古东部的简称,是实施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实行地区间合作的产物。这几种意思相近却又不同的称呼见证着东部地区蒙古族曲折发展的历史脚步,体现着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滇南和滇西南地区哈尼族的南迁作了论述,并指出哈尼族是梯田农耕稻作文化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岭南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时期,岭南农耕文化的形成是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原始先民开发等因素共同的结果。从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的角度,综合概括了史前岭南农耕文化的内涵,以期对岭南农耕文化和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有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乡村振兴要靠文化振兴来铸魂。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传统农耕文化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传统农耕文化必须不断传承创新。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创新传统农耕文化是切实可行且具有深厚现实基础的,其不仅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更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共享与实践层面具有可融合性。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主要从激活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丰富传统农耕文化形式、夯实人才队伍来推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耕文明根深蒂固 ,造就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东方特质 :伦理性、政治性、权利义务不平衡、封闭性。中国自上而下的政治立法模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浓厚的农耕文明传统使中国法治建设并不怎么成功。农村问题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瓶颈” ,因此 ,中国法治建设必须顺应农村城市化、乡镇企业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历史进程 ,充分考虑中国的农村、农民问题 ,中国法治方可告成  相似文献   

16.
《马颊河十二月》叙农事、描农景、赞农人、抒农情,无不蕴含鲁西农耕文化因素。其农耕物质文化内涵蕴含在农耕作物、农事与农技、农耕生产生活用具、农耕天地中的动植物、农人饮食等方面的叙述与描写中,而其农耕精神文化内涵则蕴含在节气节庆文化、鲁西方言、农耕文化性格与意识及婚俗等其他农耕习俗中。在农耕文明已渐行渐远的当下,《马颊河十二月》为鲁西农耕文化留下了一份文学标本。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将内蒙古东部地区纳入殖民统治的"新国家",极力策动部分蒙古王公、上层人物和分裂分子,组织反动武装,搞分裂民族的"独立"、"自治"运动。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侵略者对内蒙古地区的管理形式采取了保持以蒙古"王公为中心现有体制"的所谓"民族自治"的利用政策。当伪满洲国各级政权完全控制在日本人手中之后,便开始废除传统的蒙古王公制度,实行"特权奉上"制度,以实现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完全占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陇东时令节气农谚与农耕生产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令节气农谚,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时指针,在农耕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将耕作经验以农谚的形式进行传播,并在演变中不断得以完善。按照固定的节气进行一定的农事耕作活动,既反映了人们的耕作习惯,也反映着一定的农耕文化。加之陇东地处周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更使得时令农谚有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域绿洲农耕文化是西域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想更深层次地了解西域绿洲农耕文化,我们从绿洲农耕文化的诸种形态、文化关系、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阐释,可以清晰地还原出绿洲农耕文化的功能和在整个丝绸之路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