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所谓的"图文之争",实质上是语言与图像两种符号形式在表意领域的"特权之争"。身处现代媒介环境,文学的传统"领地"受到了图像的全面冲击,生存空间日渐萎缩,而图像则在许多意义领域取得了优先表达的权力。有人据此认为,文学已经成了图像的"附属物"。若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图文之争",就会发现文学虽然退守,但其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依然存在;凭借着语言符号的"范式坚守",文学得以与图像展开"对话"。扩散着的"文学性",是二者对话与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何之争"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论争的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李、何是否遵循"法式;"其遵循"法式"所用的方法以及最终所达到的文学目的;二者对自己以及对方文学风格的看法。"李何之争"在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有着其重要的意义,当然也不免会暴露出自己的矛盾和缺陷。  相似文献   

3.
回溯笛卡尔与摩尔空间观之争的核心问题,可以发现,笛卡尔与摩尔围绕空间观念所展开的争论像是一场"语词之争"。笛卡尔与摩尔皆潜在地分享着相同或相似的机械论前提,他们的空间观念实则皆可被看成是"机械论的有神论"。因此,笛卡尔与摩尔空间观的差异似乎并不像乍看上去那样大,笛卡尔-摩尔之争更像是一出细节略有差异而剧情又大致相同的戏剧。  相似文献   

4.
汪懋麟与施闰章、徐乾学之间关于唐宋诗之争是清初诗坛令人关注的事件。清代翰林院诗学重唐,而反对宋诗。汪懋麟和施闰章之间的诗学争论关涉到历史上翰林与主事诗歌主张的矛盾;汪氏和徐乾学之间的诗学论争则关涉到翰林院的"玉堂家数"与失意文人"不平则鸣"思想的对立。总之他们之间的诗学之争深刻反映了清初翰林院内外诗风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环境正义的问题也成为众多学者争议的焦点。在环境伦理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即"人类中心论环境伦理学"和"自然中心论环境伦理学",这两大流派从不同角度阐述有关环境的问题。本文以西方环境伦理与我国环境伦理发展现状为背景,通过对西方中心主义、环境中心论这两个不同观点的梳理,最后提出了...  相似文献   

6.
一、有关"普粤之争"2010年7月,广州市政协向市长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的提案。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清未修律运动引发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化大论战——礼法之争,对晚清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分别阐述了礼法之争的背景、过程与性质,揭示了礼法之争是在法制近代化历程中的激进主义与渐进主义改革之争,最后阐明了其对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中处理本土与外来文化关系问题的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西之争从新诗酝酿、诞生、发展以至今天,一直没有停止过。许多问题的争论,如白话诗与文言诗,功利性与艺术性,大众化与贵族化,民族风与现代风,民歌体与自由体,再现论与表现论,写实诗与纯诗,理性与反理性等,虽然论题各异,观点也很不一样,究其实不出中西之争的范围。中西之争似乎是中国诗由古典向现代转化过程中反复出现、无法避免  相似文献   

9.
华主席、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邦”,抓纲治国,拨乱反正,使我国的学术研究工作重新回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学术刊物也呈现了生动活泼的新面貌.被“四人邦”搞乱了的韩柳之争和韩愈评价问题也引起了重视,有些同志已先后发表了文章.拙见以为,韩柳之争是一个看来似乎单纯而实际却是相当复杂的学术问题.要澄清这一理论问题的是非,必须根据毛主席的教导: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  相似文献   

10.
论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的核心不是个别术语、零散观点的争论,而是研究纲领的全面较量。深入剖析这些论争的逻辑内核,可建构出一个涉及存在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论争框架,核心问题包括:对象之争,研究对象究竟是整体还是部分?路径之争,究竟该采用从整体到部分还是由部分到整体的研究方法?理论根本之争,究竟是整体论还是还原论才是最为根本的理论?在这些论争中,强整体论与强还原论是严格对立的,而弱整体论与弱还原论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11.
朱湘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译著等身。本文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视角考究了翻译是一种从"视域分裂"走向"视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了朱湘译诗活动中的"视域融合"现象,发现朱氏的译作处处彰显出中西宗教文化的"视域融合"、中西诗学规范的"视域融合"。借此抛砖引玉,希望为朱湘的诗歌翻译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2.
真德秀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融合了二程、朱子、象山以来理学的精髓,吸收了佛学等思想的成分,形成了以“参取”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及心性论、修养论构成的内圣之学和资治论、实学论构成的经世之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三人有许多共同点,也都非常有个性。闻一多可谓为义而献身的爱国诗人;徐志摩可谓为情而生而诗而死的理想主义诗人;朱湘可谓为诗而活的诗人化的诗人。  相似文献   

14.
儒学发展到北宋出现新的变化。新儒学者们探求儒学经典义理,发现真正的儒家之道,当时称新儒学为“道学”。南宋中期道学分为两派,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在“遵德性”与“道问学”的治学途径方面发生分歧,致有“朱陆异同”之争。明代中期王阳明发挥心学,创立“致良知”之说,学术界再次发生理学与心学之争。王阳明为平息与调和争论,认为朱熹于晚年对其曾从事的传注训释的治学方法感到悔悟,同于心学之旨,亦合于“致良知”之说,遂编著《朱子晚年定论》。此论虽受到学术界的批评,却有助于阳明学之盛行。然而朱熹与友人的书简中偶有表示于“尊德性”工夫的欠缺,但这属偶然自谦之辞,在其去世前数年犹致力于儒家经典和其他典籍的训释考证,并不存在悔悟之事。《朱子晚年定论》在事实上不能成立,而借此欲调和或会通“朱陆”与“朱王”则属于主观的勉强牵合,于学理上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引发的争议,涉及朱自清是否是大师、批评心态和标准及其散文好用女性意象、语言技巧等或大或小的问题,究其实质,是如何处理道德批评和审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象山心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自信的性格、严格的家教以及早年的人伦实践构成陆象山为人的主体基础,而孟子思想是其走向社会的精神资源。朱子成为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主要取决于《近思录》与《四书集注》的编撰对科举制的适应及其对佛禅之学全面的抗衡与取代上。但朱子突出与强调道问学及其对尊德性传统的疏忽或弱化,则成为以突出德性传统与人伦实践关怀的象山心学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7.
波波维奇和霍尔姆斯的"元文本"理论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根据"元文本"理论,文学是现实的反映,翻译是反映的反映,即翻译是一种元语言活动,翻译文本是一种元文本.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元语言活动可以揭示翻译的本质,为解决可译性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可以提高译文和译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世界回答中国有没有翻译学的问题,解决一个民族虚无主义的问题.二是给历史一个交代,解决一个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三是为未来树立一个标的,回答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前途问题.关于有无“中国特色翻译学”的争议归根到底是由一个世纪来“整理国故”的方法论引起的.这个方法造成了三个后果:一是中国传统学术先天不足,二是中国传统学术天然地落后于西方,三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不断由西方引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途径只有从逆“整理国故”开始,反对“格义”式的以西律中,发掘本土资源,重建中国话语,与世界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年公开的向道深致朱彬绳书札中的朱葆三史料进行逐一解读,把朱葆三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立足书札包含的史料信息,辅以方志、家谱、年谱、报刊等文献,分析信札的书写年代以及这期间他的社会交际、与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明坊贾伪托宋濂、屠隆之名编印的《篇海类编》究竟本之何书,学术界一直未有确切结论。文章将《篇海类编》、《详校篇海》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篇海类编》实本之于《详校篇海》,是将《详校篇海》改头换面后重新翻刻而成的一本伪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