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文新 《社区》2012,(1):5-5
与被赡养老人分居的,必须每年供应口粮600斤(细粮占80%);每逢节日、生日,要给被赡养人提供不少于100元的营养品……这些细致的条款是北京市通州区仇庄村的“孝道协议”,村大队要求村里60岁以上老人的家属签订“孝道协议”,使全体村民知孝、行孝、倡孝。  相似文献   

2.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他提倡敬重父母、子承父志、慎终追远,认为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孝”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分不开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崇拜祖先,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3.
对于《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章,历来人们一般从生死观的角度去诠解,此章其实还可从孝的角度加以阐释。孝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孝在当时有三层含义:一是侍奉活人,二是埋葬死者,三是祭祀鬼神;也即《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章孔子所说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路问事鬼神,问的是如何“祭之以礼”;“敢问死”,问的是如何“葬之以礼”。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的回答,强调的都是要“生,事之以礼”,即把行孝的重心放在侍奉活人即在世的父母身上。  相似文献   

4.
这里主要讨论一下儒家所讲的孝、悌、友、和四种伦理规范的意义。孝,孝是儒家提倡的处理家庭关系最重要的规范。孝的观念.早见于《书》、《诗》等文献,孟子、荀子等论及孝行时又每引用时人熟知的古语或俗语,其观念渊源之久及于先秦时已是人们普遍承认之规范由此可见。但孝道经儒家提倡之后,影响变得很大,这亦当为事实。中国有句古语云:“百行孝为首,万恶淫为先”,汉以后统治者们多标榜“以孝治天下”,皇帝的溢号每称“孝文”、“孝武”,可见孝在传统道德中特殊重要的地位。孔子及其门弟子论孝之言论见于《论语》者凡十余条,由这…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有诸多理念和思想孕育其中。孝问题就是《诗经》探讨的诸多思想之一。《诗经》中阐述的孝思想和孝文化,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也有着一定的主观条件;其内容体系庞大,对于孝的内涵、行孝的理由、行孝的方式与目的均有诠释。这些孝文化其实包含了丰富的祭祀文化和思想,从而在祭祀的对象、祭祀的形式、祭祀的范围和祭祀的目的等方面,对汉民族传统祭祀文化、祭祀习俗和祭祀思想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6.
“养”与“弃”是民众孝亲伦理观的核心问题,它是由农村的生产实际造成的对血缘关系的依赖而产生的伦理问题。本文通过民间故事文本,分析民众孝亲观念中蕴含的“孝与非孝”的伦理矛盾及其复杂的表现形态。“行孝”所面临的威胁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即极度贫困的生存条件和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一种是内在的,即子女成家以后情感重心的转移。在终极境况下,民众以互惠的劝孝方式来消解被弃养的风险。这种伦理诉求与儒家的孝道伦理在观念和实践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儒家自然人性论,皇侃认为孝具有自然亲爱、利人惠他的特性为仁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由行孝推广至行仁,故孝行具有"仁之本"的本质及"百行之本"的地位;其内容不仅包括事亲的行为,也涉及以"孝友为政"的风政教化,将家庭伦理层面的个体行孝与国家伦理层面的忠君思想相结合。因此,皇侃孝道伦理典型反映了南朝玄学流宕、三教盛行氛围中儒学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孝经》,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强调“以孝事君则忠”,“移孝作忠”成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策略。今天对其孝道观在价值和内容上应作批判性继承,一是在价值上已经不具有首孝和泛孝的地位,二是在内容上“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已然被摒弃。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其孝道观仍具有一定合理的可继承的内容,如养亲敬亲、耀祖显亲和谏亲。  相似文献   

9.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 ,“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究竟什么是“孝”呢 ?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下一个具体定义 ,但是 ,从后儒对“孝”的注释解说中 ,我们还是可以窥知其义。《尔雅》中说 :“善事父母曰孝。”儒学礼书《礼记·祭统》中说 :“孝者 ,畜也。”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老部》中解曰 :“孝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在许慎看来 ,“孝”是个会意字 ,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划的…  相似文献   

10.
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分析孝及孝道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孔子论孝的重要性及其孝道的内涵,从而认识到孔子的孝涉及父母、家庭、自然、国家等,是大孝、全孝。再结合当今社会孝道的流失,倡导孝道的回归,主张人们行孝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实践中践履孝道。学校应加强孝道教育,将其纳入德育体系。强调全社会孝道重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升至37.7%,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赡养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相对应的道德困境也逐一显现,主要体现在“父母在,不远游”“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本文基于上述问题,讨论孔子“孝”说与现世发展匹配不一致之处,探讨孔子“孝”说对现世的农村老年人赡养的启示。提出赡养老人应当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不仅应当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也应当关注父母的心理健康;行孝须及时,应当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多多尽孝,而不是借着各种理由逃避等到父母离开后悔恨当初;敬重和关爱父母,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学会用孝的思想去践行孝,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信社会会越发充满爱。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孝道伦理的政治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这一原则的法律施政体现 ,是在立法上把“不孝”列为罪中重罪予以严惩 ,并通过制定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对各种不孝行为或不孝犯罪实施严格的社会控制。历代封建王朝“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 ,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孝”与“法”的矛盾冲突 ,并由此形成古代法制史上以孝枉法、屈法徇孝的共性现象 ,从而使中国传统法律诉讼文化被打上极其鲜明的人伦道德印记。  相似文献   

13.
“孝”与家庭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认为,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可以批判继承。孝应当成为我们家庭生活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作者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具体地分析了孝的二重性,即其特殊的意义与普遍的意义,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二种意义的根据。作者明确提出,可从传统的“孝道”中吸取尊、敬、养的合理成份,在今日的家庭生活中应当提倡“孝敬”父母,“孝敬”老人,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4.
从《论语》和《孝经》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孝”文化传统的主流来看,父权主义的主体原则、强势原则、血缘亲情的核心性原则、道德行动选择原则化的解释路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解释学的视野看,“孝”还可以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其伦理内容要靠其他道德范畴来补充说明;“孝”范畴主要功能在于构建社会纵向关系和天人关系的意义内涵,孔子对“孝”的行动指令的说明是服务于这一意义内涵的。  相似文献   

15.
慈孝观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由慈孝并举到以“孝”为先的演变过程,其核心是“慈”在良好亲子关系及和谐伦理中的地位作用被有意弱化和人为抽离.基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倡导以“慈”生“孝”,以“孝”促“慈”的良性亲子互动,还原健康平衡的慈孝观,有助于改变现代家庭关系疏离及应对即将到来的中国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经典《孝经》中,“孝”第一次被明确将分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五个等级的孝。“五等之孝”是对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肯定,显露了伦理孝道与皇权政治的结合,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以德治国”的思维理念。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他提倡敬重父母、子承父志、慎终追远,认为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孝"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分不开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崇拜祖先,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18.
说"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汉以孝治天下” ,在家国同构一体的封建社会中实际是移孝作忠。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一大特色。“孝”的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但其基本内涵仍不外“养”和“敬”二字。这应是传统的“孝”中属于精华的内容。在传统的“孝”中也掺杂有不少的封建性糟粕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愚孝 ,也是“孝”的畸形发展。“孝”在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 ,我们对它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封建遗孽而加以全盘否定。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结合现实 ,既要大力发扬其中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又要强化法律对不孝的制约。这对于增强现代家庭凝聚力 ,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弟子规》是当前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最被国学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学教材,其内容中的三个珍贵内核———“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构成一条情感教育的主线。“入则孝”是感恩的教育,“出则悌”是尊重的教育,“泛爱众”是关心的教育,终极指向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情感品质。而这正是国学教育的宝贵特色。  相似文献   

20.
曾子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人。曾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其教育理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曾子教育理想的哲学基础是义;曾子教育内容的哲学基础是孝;曾子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其修养方法。曾子思想的核心是孝。孝是根本;礼、仁、义等其他道德由孝而生。实质而言,曾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孝。曾子实践教育理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过程是正是的过程。孝即是,也是实在。曾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亦即是,也是实在。曾子教育的过程就是恪行孝道的过程,也是正是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