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已经探讨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在国内学界尚未得以深入的阐释和批判性的研究。约翰·弗娄和托尼·本尼特用后结构主义方法全面颠覆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章梳理出他们建构的一套后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即话语建构论、文学体制论、文学话语论和阅读型构理论。后马克思主义文论打破了本质主义的审美观和文本观,实现了文学理论的"向外转"和"政治化"。它将历史唯物主义简化为一元论的"文化唯物主义"或"话语唯物主义",凸显出文化、话语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功能,启示我们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宏观社会框架中拓展文学研究的微观层面,但又可能堕入一种新型的"话语唯心主义"。它回避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具有反美学倾向。它还是反人文主义的,失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人类的本体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吴建民 《河北学刊》2004,24(6):112-114
回顾近百年的古代文论研究,纵向批评史的撰写一直主宰研究局面.这种按文论发展自然顺序来表述文论过程形态的研究,很难从宏观角度对古代文论的本质特性进行提炼概括.因而,横向文论体系的建构及对古代文论本质精神的提炼,愈来愈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界的当务之急.黄霖教授提出的"原人文学论"及以此论为核心而建构的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当务之急,因为它标志着新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由史向论的转向,并且是转向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但是,由于古代文论本身的丰富复杂性,以一种观点来构建它宏大深博的思想体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足和局限,尽管这一观点具有极强的理论涵盖性.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9):76-85
日本古代文论先是模仿和套用中国的社会政治功用论,再逐渐发现自身文学传统中"慰"的功能,并对中国的功利主义文论加以否定批判,排斥文学的载道教化、劝善惩恶之类的政治社会与伦理观,最后确立起独特的"慰"论。"慰"论是对日本传统文学之功能的正确概括,根源于日本人独特的心理构造。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文论讲求"为",为政道为教化;日本文论则"以慰为事",讲求慰人慰心。只有在中日文论范畴的关联性研究中才能有效阐发"慰"的理论价值,并能见出中日两国文学传统的分歧与分野。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肯定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对当代西方文论本身进行辨析,考察其应用于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并最终思考中国文论的重建问题。当代西方文论的主要局限有:脱离文学实践,用其他学科的现成理论阐释文学文本、解释文学经验,并将之推广为普遍的文学规则;出于对以往理论和方法的批判乃至颠覆,将具有合理因素的观点推延至极端;套用科学主义的恒定模式阐释具体文本。当代西方文论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伦理差异和审美差异,这决定了其理论运用的有限性。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点,一是抛弃对外来理论的过分倚重,重归中国文学实践;二是坚持民族化方向,回到中国语境,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论遗产;三是认识、处理好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问题,建构二者辩证统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从本质主义的实体性思维转向反本质主义的生成性思维,建构主义文论无意于文学或文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转而关注建构其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从而走向了文学的知识社会学或文化政治学。建构主义文论的学理依据主要包括索绪尔的建构论语言学、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建构主义文论在破除纯文学研究和纯文学理论幻象方面是有功绩的。但是,建构主义文论也只是建基于后现代哲学基础之上的一种文论形态,具有回避文学内部研究、反人文主义、缺乏价值论维度等理论缺陷。故其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即只适用于对文学的文化研究,而不是对文学本身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理论界多以意识形态批评为己任,以"大文论"的拯救态势占据文论话语的中心位置,而关注文学内部规律演化轨迹的理论研究正在逐步边缘化,《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一书的作者彼得·威德森重提"文学性",从对文学概念的历史梳理和检视开始,对"文学性"在当代具有的内涵、地位与功能做出了有价值的理论思考,为新世纪理论研究空间中的"文学性"的内涵和潜在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批评史书写已有近百年历史,先后出现过"选人定篇""知人论世""原始表末"等多种书写模式.在既存诸种模式的沃土上,新近生长出"洪范九畴"范式,即以文论关键词(术语、 概念、 范畴和命题)为经,以历史时序为纬,深度阐释中国文论的核心观念,精心建构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洪范九畴"范式,追溯字义根柢及历史渊源,演绎文论关键词的语义流变;键闭式释名,开启式彰义,折中式辨析,厘清文论关键词的理论内涵;返回由经典文本所生成的语义现场,重识文论关键词的语用生命;敷陈事理与摄举文统双向互通,揭示文论关键词的历史意蕴及现代价值.批评史书写的"洪范九畴"新范式,走出"彝伦攸斁"困局而臻"彝伦攸叙"佳境,开辟出一条文论阐释的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8.
赖大仁 《学术月刊》2015,(2):100-106
西方文论的"后理论"转向,既表现为"反理论",即对此前盛行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批判反思,同时也是一种"新理论",指向对前人遗留问题及新的现实问题的重新探讨。在"后理论"转向的启示下,我国当代文论研究,一方面有必要加强理论反思,包括解构性反思和建构性反思,这不仅需要怀疑和批判精神,同时也需要建构性的理论精神;另一方面,还有必要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重建当代文论的理论自觉。这种理论自觉所关涉的主要问题,一是当代文论建构的现实基点问题,二是当代文论建构的文学观念和价值理念问题,三是当代文论对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的"介入"功能问题,四是当代文论的开放与坚守辩证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30年来文论的重要成果之一。当前相关争议中既有对审美特性的错误理解,又显现出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僵化和保守。在当代中国,如何进一步激发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的活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意识形态论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意识出发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文学、理论和批评更具科学性、现实性和战斗性,是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直在争论古代文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提倡"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转换说",和完全否定当代理论话语的"失语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古代文论在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环境中缺少存在的正当性和可能性。这种观念导致了对古代文论的误读。古代文论的价值并非单纯在于理论概念、范畴的思想价值;许多缺少逻辑性、系统性或理论思辨意义的叙述行为,在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从学术生态的角度来看,当代以系统性、逻辑性为特征的主流学术想象被当作唯一正当的学术形态。这种学术形态一元性的观念,带来了当代学术生态环境的恶化。古代文论在当代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促进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形态的多样性,有助于构建更加良性的文艺理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后新时期出版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杨春时的<文学理论新编>、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是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它们分别建构起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单一文学本质观、以审美为主导的多重文学本质观和无本质的文学本质观,各自具备了古典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品格,并且分别发挥了改造传统文论、建设现代文论和解构传统文论的历史作用,从而分别具有过渡性、当代性和超前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下,"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四要素文学活动说已经成为了中西文论界特别是中国当代文论界解释文学现象通用的和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活动范式.但现代传媒语境的形成使文学传媒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得以凸显,新的社会现实让我们看到,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学传媒不只是文学的工具,更是其本体性构成要素.20世纪以来现代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文化理论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重要理论资源.作品、世界、作家、传媒、读者五个基本要素形成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关系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推动文学活动论由四要素范式向五要素范式革命,是文学活动的实际存在和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朱首献 《浙江社会科学》2024,(3):121-131+159
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价值鹄的,笃信科学万能,推行学科归约逻辑,取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域限,将实验归纳和进化方法提升为研究诸学之“息壤”。草创期中国文论在价值论、学科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建构上深受科学主义影响,形成其以自然科学价值取代文论特殊价值,将文论归入自然科学范畴,将实证、归纳、进化术提升为文论普遍方法等特征。科学主义在推动草创期中国文论知识体系细化、文学分门别类研究、扬弃整体直观的印象式浑言立论而导向深入细致的析言研究等方面有其积极意义。但它在为草创期中国文论提供学科建构理念、发掘学术增长点之余,也给此后中国文论的建构和发展留下了至今依然未能完全超越的学科之踵。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的文论突出了审美和艺术的接受这一维度,提出了读者接受论、阅读现象学、审美经验论,对于西方文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它片面地强调了读者接受和消费的一面,忽视了文学艺术的创造者和生产的一面,因而也陷入了片面性之中。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文学艺术的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建构起文学话语实践论。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能乐论、物语论等各体文学论的相关文献,可以统称之为“文论”.日本古代文论经历了对中国文论的引进、套用再到活用的过程,形成了“物哀”、“幽玄”、“寂”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范畴,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见解.日本古代文论基本上是纯文学论,对文学的抽象本质问题、本源问题、社会价值与功能问题等缺乏关心和探讨.在著述方式上,具有私人性、非社会性、家传化的特点,文体上具有散文化、随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伟 《理论界》2020,(3):89-94
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文艺理论的构建亟需真正走出中西、古今与内外三重二元对立的窠臼,避免钟摆式的简单选择。就目前而言,我们在建构过程中不应或将西方文论漫画化为所欲批判的标靶,予以笼统否定;或将希望完全寄托于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上,而有意无意忽略近代以来中国文论构建的诸种努力;或执迷于纯粹来自文学经验的文论,而排斥其他学科审视文学的洞见卓识等。我们应坚持构建既有继承性、民族性,又有原创性、时代性,还具开放性、包容性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论之所以一直徘徊在"失语"的边缘而无法自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当代人在对古代文论进行阐释时缺少了一个重要维度--生存论.事实上,与西方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完全不同,中国古代文论始终是一种对文学的诗性文化研究,它所关注的终极目标是文学中的人以及人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人格的塑造.这种独特的精神旨趣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阐释活动的生存论指向,印通过对古代文论话语的阐释,把握古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智慧,进而通过这一渠道进入到古人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今人与古人在生存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质言之,进入古人的心灵世界,对古代文论作出富有深度的开掘,应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根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15-121
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普遍存在传统文论"失语"问题。我们多关注西方文学、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极少关注中国文化、文学传统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造成中国文学批评实践层面的"失语"。在文学功用、文学发生、文学接受等方面,传统文论均可对当代文学进行批评研究,中国文论不应只停留在通往建构的路上,而应在批评实践中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东北现代文论结合创作实际,围绕新文学建设的重大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研讨,其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基调是以文学现代性为迫切追求,寻求现代性突破,在文学思想内容上高张启蒙、理性、科学的旗帜,以现代性历史观和时空观介入世界潮流;在文学内部体系中,对文学本体及文学特质、价值、功能等因素和相关机制的认知出现了较大改观,从启蒙与审美两条路径展开对东北现代文学/文论的现代性建构.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学理依据是文学的横向发展。文学横向发展的观念与后殖民理论的旅行杂糅观念异曲同工。旅行杂糅理论对于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阐释文化身份建构的维度。身份建构不仅仅依靠自身传统的承递,还有他者的参照。通过理论旅行,外来文论话语与中国文论的学术规则相结合,外来文论逐步内在化于中国独特的言说方式之中,最终实现外来文论的中国化。但是各民族文化飘移杂糅的最终结果不仅不会消解西方文化霸权,而且还会继续陷入中国文化失语的陷阱。旅行杂糅理论给我们的出路只有一个: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接纳外来文化的飘移和杂交,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