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珍,字子尹,晚号柴翁、子午山孩、五尺道人,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月十日生于贵州遵义西乡,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七日,享年五十九岁。郑珍是清代朴学大师之一,在经学、小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著有《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论舆私笺》二卷,《说文逸宇》二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汗简笺正》八卷。郑珍也是清代著名诗人。陈田《黔诗纪略后编》赞郑珍为“当代诗人才学兼全一人而已。”胡先骕在《读郑子尹巢经巢诗集》中说:“郑珍卓然大家,为有清一代冠冕。纵观历代诗人,除李杜苏黄外,鲜有能远驾乎其上者。”这些评论虽有过誉之处,然郑珍诗确实不愧为清诗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2.
论郑珍诗歌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晚叶,生长在贵州这穷乡僻壤的郑珍,以《巢经巢诗钞》和《后集》跻身诗坛,被推尊为“有清一代冠冕”(胡先驌)的诗家。钱仲联先生评巢经巢诗为“清诗第一”(《梦苕庵诗话》)。郑珍诗歌风格独特,引起研究者们的兴趣,提出了多种见解。如莫友芝的“隽伟宏肆”说,陈夔龙的“奥衍渊懿”说,陈衍的“生涩奧衍”说,黎庶昌的“瑰奇孤邈”说,翁同书的“简穆深厚”说,陈柱的“深厚渊奇”说,吕廷辉的“平易”说,黎汝谦的‘质而不俚、淡而弥真”说,刘大杰的“横恣俊峭”说等。近人胡先驌提出郑珍诗多用“白战之法”,即白描手  相似文献   

3.
郑珍诗歌的诗史品格已被论者注意,但多强调其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以诗纪史之功能,而忽略了其反映时代精神以及诗人的忧时之心等方面,而恰恰是后两者构成诗史品格的实质,因此有必要对其诗史品格进行重新梳理。通过梳理我们发现,郑珍的诗不仅以诗纪史,而且还对时代风貌进行了全方面的绘制,即对道光咸丰时期社会风气的转变、文化的没落等各方面都有所表现。此外,郑珍在诗中以一种琐细的方式将自己的人生历程呈现出来,反映乱世之中一个普通读书人的遭遇、挣扎与思索,将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紧紧关联,使个人史成为整个社会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郑珍作为“宋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创作中所流露出的宗宋特色;指出其在诗歌题材方面,学习宋诗的取材广泛,将一切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都写入诗中,从而“化俗为雅”;在诗歌创作手法上,学习宋诗之“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相似文献   

5.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曾任贵州荔波县训导。子尹学有大成,以治经学、小学为主,兼及诗、古文辞、书画等。著述宏富,“褒然为西南巨儒”(《清史稿·儒林传》)。其治经学、小学成就,学术界评价极高:“每勘一疑,献一义,刊漏裁诬,卓然俟圣而不感,斯亦天下之神勇也”(黎庶昌《拙尊园丛稿》);诗“为有清一代冠冕”,“除李、杜、苏、黄外,鲜有能远驾乎其上者”(胡先骕《读郑珍〈巢经巢诗〉》;文“纯白古健,变化曲折,不预设局度,任其机轴,操纵自如。比成,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解读晚清著名遵义诗人郑珍"九哀"诗.阐述了郑珍"九哀"诗中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之现实主义精神,并对诗歌中采用的颉取典型,运用对比和使用方言俚语等艺术手法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7.
●现当代诗学研究战争政治与1940年代的中国诗歌…………贺仲明(1-5)论“十七年诗歌”与政治文化………………张立群(1-9)对话:诗·精神自治·公共性………唐晓渡,金泰昌(1-14)叙述中的天安门诗歌运动…………………龙扬志(1-19)鱼尾狮神话:新加坡后殖民诗歌典范………王润华(2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诗歌,犹如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用诗歌来吟唱生活,表达情怀,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三段诗”,是彝族人民为民族诗歌园地增添的一朵奇葩。 彝族人民喜爱诗歌,彝族生活中离不了诗歌。举奢哲在《彝族诗文论》中说:“人间有诗歌,诗歌天下传。”“诗歌在人间,世人都喜欢,……诗的作用大,诗的骨力劲。它能使人们,人人都欢畅,人人都高兴。有时它又能,使人心悲伤,使人心惆怅。”实乍苦木说:诗歌是“人类的精神,青春的颂歌,诗歌是光明,皎皎如明月,在世永流传。”“诗歌是明月,诗歌是阳光”(《彝诗九体论》)。“彝族是一个用诗思维的民族”(刘锡诚《(论彝族诗歌)序》),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中唐是中国诗歌逐渐显示出个性的时代,名家竞出,七彩纷呈。李贺的诗歌独标新帜,别开生面,历经宋、元、明、清一千二百多年,而为人所摹拟和师法。 翻看一下李贺诗集,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以下三种现象:(1)写“丑”的诗多;(2)写女性的诗多;(3)歌行多而律绝少,七律竟一首也没有。这三种现象彼此纠结、渗透,构成了李贺诗歌的主要特色。本文试图对这三种现象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谢榛(1499——1579),字茂秦,号四溟,又号脱屣老人。山东临清人。布衣。明代著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和大部分“官文合一”的古代作家不同,他可谓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地地道道的专业诗人。他“惟诗是乐”,从正德甲戌(1514年)十六岁(虚岁)跟乡丈苏东皋学诗,至八十一岁(虚岁)在大名为人赋寿诗投笔而逝,驰骋诗坛六十余年,写下了大量诗歌。虽然他晚年曾一再叹惋“诗草经年只半存”,但仍有二千五百余首诗流传下来,兹就其成集和散载于诸书情况,考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把田间的诗比作鼓点,胡风说艾青是吹芦笛的诗人,何其芳则把自己的《预言》比作飘浮在空中的云。他说:“我的第一个诗集即《预言》。那是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写的。那个集子其实应该另外取个名字,叫做《云》。因为那些诗差不多都是飘在空中的东西,也因为《云》是那里面的最后一篇。”(《〈夜歌和白天的歌〉初版后记》)《预言》虽然是飘在空中的“云”,但是又瑰丽多姿。李健吾认为《燕泥集》(收在《汉园集》里,共十六首诗,这些诗也收入《预言》中)风格绮丽,何其芳要的  相似文献   

13.
杜甫极富诗歌创新精神,有十个创新点:(1)变先前诗歌的以抒情为主转而成为以叙事为主,变先前诗歌的歌唱理想而成为描写实际人生;(2)首创“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3)首次把时局题材引入七律;(4)首次提出“创作心态自由论”;(5)首倡“瘦硬”为美的审美主张。(6)首创以诗论诗的文论形式;(7)首创典雅辉煌的长篇排律;(8)首次把“当句对”的对仗形式引入七律作品;(9)首创“丁卯句法”;(10)创制了一种新型的拗救方式。杜甫的创新,具有开创诗歌新天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强调诗的抒情特性,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诗的本身乃是情绪的潮流”(《诗歌的创作》,《文学》1944年二卷三、四期),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构成为诗的“内在的韵律”(《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页),“表现成一种旋律的言语”(《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  相似文献   

15.
林则徐一生为官 ,宦海沉浮。他在江苏任职前后达七年之久 ,在他任内 ,江苏几乎无年不灾 ,无灾不烈。本文仅以道光三年 (1 82 3年 )、道光十一年 (1 831年 )、道光十三年 (1 833年 )水灾、道光十五年 (1 835年 )旱灾及风灾、道光十六年 (1 836 )年蝗虫过境为例 ,考察林则徐在江苏任上面对灾情是如何将“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的思想贯穿于勘灾、报灾、赈灾、防灾的具体实践中的 ,进而分析他的灾赈特点及其影响。他的灾赈措施一方面保证了清王朝的社会稳定和赋税来源 ,一方面挽救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 ,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他处理灾荒的经验教训更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6.
研究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预言的日本五岛勉认为,1999年人类有一场大劫难,据我研究,诺查丹玛斯预言的人类大劫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氏“诸世纪”927首预言诗中有80首是用来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诸世纪”中确有一首关于1999年的预言诗,但那首诗不是...  相似文献   

17.
作为清末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石遗室诗话》反映了当时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容与形式所做的转变与革新。清末诗人郑珍继承韩愈以俗、丑之事入诗的传统,表现出清代诗人对诗歌内容进行的积极探索。诗歌除内容外,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同光体诗人大量运用长题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为诗坛注入另一种空气。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是相辅相成的,新人与古人、新诗与古诗之间存在着无法回避的文学与文化的“互文”现象,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前提。陈衍主张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相结合的观点,正反映了这种文学互文关系的现实可能性,而清末诗人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诗人、诗论家潘德与(1785——1839),字彦辅,号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出身子衰落的书香世家,早年“屡困州举”(应乡举十二次)道光八年(1828)中举人,年已四十四。此后六次参加会试,出入京师,没有考取进士。道光十五年(1835)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安徽,因不愿“趋走省垣,候大府驱遣,作令不知何年”,未赴。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未入仕途。著有《养一斋诗文集》二十六卷,《札记》九卷,《诗余》三卷,《诗话》十三卷。他的《养一斋诗话》,在嘉庆、道光间的诗坛上,不论是诗学观,还是对古人诗歌的评骘,都有重要意义,今天亦不乏借鉴价值。郭绍虞先生称之为“严肃认真”的诗话之一,并选入《清诗话续编》。现就个人闻见所及,对其主要观点之一的“质实”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9.
张籍诗重出甄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主将,在贞元、元和年间已名震诗坛,白居易说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姚合推崇他“古风无手敌。”王建称赞他:“君诗发大雅,正气回我肠。”可见他的诗在当时已广为传颂。但是,经过唐末战乱,作品已散佚不少,南唐时翰林学士张洎整理收集他的诗歌,为之作序说:“自唐末多故,洊经离乱,公之遗集,十不存一。予自丙午岁(946年)迨至乙丑岁(965年)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讨论赋这一文体的名称来源、发展渊源及其属性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但也有些不同意见。兹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师友。本文的基本观点是:(1)赋是在“诗”的特指《诗三百》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文体名称,当时被用于指称多种新形式的诗歌作品。(2)这一文体名称来源于赋诗言志之义,与《诗》的“六义”无关,与“不歌而诵”也不相干。(3)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抒情的赋作与楚辞一样属于诗歌,所谓“介于诗文之间”的散体大赋也更接近于诗歌,赋应列为中国诗歌史的研究对象。下面试分别加以论述。一、赋这一文体名称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