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卢卡奇的人民性理论凝聚于哲学、现实主义文论之中,新时期中国学界对其接受主要是通过思想界的两场讨论来完成的。讨论首先发生于哲学领域,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将卢卡奇纳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等问题展开广泛探讨,开启了中国学界对卢卡奇及其人民性理论的接受。哲学领域思想文化的变革引发了文学艺术领域的变革,在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学界针对卢卡奇的"人本论"和布莱希特的"阶级论"进行讨论,深入探讨卢卡奇的人民性理论,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美学范畴。通过对卢卡奇人民性理论的讨论与接受,学界认识到"人民性"既具有革命性与战斗性的政治与阶级属性的内涵,又饱含"以人为本"的丰富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之根基。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对当代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具体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和直接性与中介性的统一.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唤起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重新思考,他们的理论是在 "寻求总体性与反对总体性"的交锋中不断发展的,然而由于他们过分强调人在历史创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夸大社会意识的功能,对于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理解不足,他们没有找到变革当代社会的科学道路.因此我们在重视发挥历史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去考察"总体性"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卢卡奇最早注意到了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地位。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根据当时只能了解到的马克思《资本论》等著作中的商品拜物教以及物化思想,对物化理论作了天才的阐述,及至后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出版以后,这个问题在国际哲学研究中引起了激烈争论。几乎一个世纪,围绕《历史和阶级意识》以及物化理论,人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从而激起我们探讨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兴趣,并试图对物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地位作一评价。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怎样产生的呢?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总体性,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卢卡奇对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见解,更是他一生坚持的重要思想。在这部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奉为圣经的著作中,无论对资本主义及其思想家的理论批判,对物化现象的焦灼与挞伐,还是对历史、实践、无产阶级意识等观点的阐发,无不凸显着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运思。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通常被标示为一个从总体性的创立到瓦解的过程。卢卡奇被认为是这一理论思潮的创立者,而阿多尔诺则是终结者。这一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黑格尔的统一性哲学虽然对卢卡奇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明显受惠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阿多尔诺的非同一性思想则继续深化了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阿多尔诺虽然强调辩证法的否定方面,但是这种否定并非是彻底的大拒绝逻辑,而是有规定的否定。在摒弃了黑格尔和卢卡奇的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是辩证法的前提假设后,阿多尔诺把思想的有限性和社会存在的冲突性作为有规定的否定的动力。阿多尔诺的批判并没有走向自我矛盾的境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并没有走向终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山鼻祖,卢卡奇是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在中国直面现代化转型的时刻,卢卡奇的思想深刻参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学术形态的重塑过程,并持续发挥着巨大的学术效力。纵观国内卢卡奇研究近九十年的历程,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充分揭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的时代宏思。在国内卢卡奇研究走向新阶段的当下,《卢卡奇与马克思》依然在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是以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为标识的。卢卡奇的这一理论在继承马克思的学说、开启西方马克思主义新的研究方向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置于批判性的角度加以理解,即从经济批判、哲学批判和文化批判三重视角,细致地疏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理路,认真挖掘卢卡其物化理论的思想特旨,深入领会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以期能够走进卢卡奇理论本身。  相似文献   

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源头。人民主体思想是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提出和形成、逐渐成熟和完备的,并被确立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继续发展,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一次升华。改革开放后,人民主体观在坚持和继承中发展创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理论与实践优势,科学发展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观的路径轨迹;改革开放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二次升华。  相似文献   

9.
选择《历史与阶级意识》来探讨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有着非它莫属的理由:首先,《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真正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理论著作,书中明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传统中非常核心的问题,而此前,他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或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第二,《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卢卡奇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它的影响和地位是他的其他任何著作都无法相比的,就美学方面而言,该著作“对卢卡奇本人后来的美学论著以及出自于该书的一系列其他美学理论是一个适用的导论”;第三,《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后来都成为其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直接的理论资源,对于倾向于美学研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说,该书成为他们的“圣经”,几乎每一个后来走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人都受到过这部著作的理论滋养,“它极大地鼓舞了20世纪几代知识分子”.因此,通过对本书的解读与评价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卢卡奇本人以及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学思想,毕竟是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是刘纲纪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这一思想体系的建构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国外历史语境主要表现在对葛兰西实践一元论、卢卡奇社会存在论以及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考察和批判上;国内语境则表现为同朱光潜、李泽厚等国内实美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成果的碰撞和影响上,同时,接连不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争鸣与讨论,也在客观上为这一思想的构建营造了浓厚的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组织理论:(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指出,组织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形式,对于解决理论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2)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他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革命运动的前提条件,组织的关键任务就是要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自发的水平提升到自觉的高度。(3)党与党员、阶级的关系。他着重强调了纪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党在阶级意识上对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吸收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科学内涵,沿着以物化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和以资产阶级形而上学为对象的现代性批判两条路径,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种现代性批判路径既表明卢卡奇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原则高度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又可以看到卢卡奇深谙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崭新路径。然而,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又戴着“黑格尔眼镜”,使其从事的现代性批判无法摆脱形而上学的理论困境,依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原则性高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观的确立,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向的人学理论。这种理论是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逻辑发展,使哲学真正回归到现实人本身。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考察人,对人的问题作了科学解答,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对当下我国人学理论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和法兰克福学派在1933年至1963年之间处于中断状态。但这三十年里的历史变迁和若干学者的坚守、探索也为1963年后战后成长起来的德国青年一代学者重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了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失去的三十年”使德国马克思主义传统发生了重大断裂,这对德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在重建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卢卡奇所奠定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复兴。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马克思主义乃至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完整历史逻辑,为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方法论抉择和当代德国左翼理论的特征,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科学的研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也曾经深受二者的影响,但马克思思想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我们揭示了科学的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是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他将马克思主义视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创始人的思想整体,主张在人类历史与文明的框架内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以邓恩铭在山东的思想发展为内容,从革命思想的准备与发展时期、接受和尝试马克思主义时期、积极实践马克思主义时期、革命思想成熟时期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追溯了"文化批评家"、"后现代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文学思想发展,从他的系列文化研究经典论述中挖掘其卓具特色的文学观点和文学批评理论,指出他的文学观是建立在马克思的辩证法基础上的开放、多元、具有包容性的阐释体系,他的文学批评理论辟出了一条文学与社会,尤其是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新途径,对当前的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都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对国家、社会、个人,文化民生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重视文化民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保障文化民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改善文化民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前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引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实际效力上有弱化趋势,通过对孙中山民主思想的透视可探寻其原因。虽然孙中山民主思想对西方民主理论有创造性的发挥,但是无法掩饰其弱点:它没有充分考虑到理论受众体的社会实力和对理论本身的接受能力,造成理论与物质基础相脱离;它对理论内容和理论宣传形式没有很好地进行本土化改造,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些不足印证并启迪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在于生命力的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植根于群众利益的深厚土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必须贴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具有无限延展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