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说话家数可从专有名词的内涵、家数分类标准、古汉语语法及训诂术语的使用特点、版本勘误四个方面对《都城纪胜》所载说话家数引起的争论进行考辨补正,认为说话家数当为小说、说铁骑儿、说经(含说参请)、讲史四家。其中,小说包括银字儿(含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搏刀赶棒、发迹变泰四个小类目。《梦梁录》袭用成说,并误作改动,其关于家数的记载不足为凭  相似文献   

2.
在一张语文试卷中,我们看到这样一道改错题:“大家都来了,只有他一个人没来”。这道题究竟是错还是对?对此曾引起过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全体”和“部分”的关系。既然“全体”都来了,那末,包含在“全体”中的“部分”——他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来呢?这是认为句子错了的人的意见。而认为这个句子对了的人也有道理。试想,当某人对你说话时,先指一指“来了的人”,当然可以说“大家”,而决不会说“大多数人”之类的话的,然后针对“没来的他”,当然可以说:“只有他一个人”。因此,这句话又何错之有呢?而且,在日常生活用语中,这样的例子还不少。现略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要数“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了。小学生正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时期,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说话能力,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呢?实践证明:让学生从乐说会说到善说,是一年级说话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必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老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相当有影响的思想家。所传《老子》一书言简意深,哲理宏富,对当时和后世各种不同学派都产生过影响。两千多年来,解老、注老不断,各抒己见,难齐一是。魏源说:“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老子本义》) 真正把老子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进行研究的,是在“五四”以后。那时,虽然也曾涉及到了一些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但争论的交点主要是在对老子其人和《老子》的考证上。建国以后,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和评价工作始有深入,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建国以来有关《老子》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50年至1958年为第一个时期,1959年至1966年为第二个时期;1967年至1975年为第三个时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至目前,作为第四个时期。现分期、按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孔门四科中的“言语”,用当今的话而言就是“说话”,或曰“口语交际”。通观孔子的有关言行,可以归纳出孔子口语交际思想中合礼、慎言、诚信、相容的诸项原则。其对口语交际中适切交际对象与适切交际环境等基本规律的揭示也是生动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乾隆年间,正当对王渔洋及其神韵说毁誉不一、争论纷纭的时候,诗人、学者翁方纲来山东任提学使,他对这场争论说了几句引入注意的话。他说:“至于严沧浪之论诗,上接王官遗意,先生(指王渔洋)盖亦偶借拈之,非直以此概千载诗家也”(《渔洋诗髓论》)。这里称渔洋的神韵说是对严沧浪、司空图论诗学说的“偶借拈之”固然不妥,但是他认为神  相似文献   

7.
<正>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的,其基本的手段,一是靠口头的和文字的说教,二是靠以身作则的人格力量。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首先是在“说”字上,包括善于说话,善于谈话,善于讲话等。以下仅就思想政治工作中“说”的艺术作肤浅的探讨。 一、善于说话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说话是人之口腔的基本功能之一。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必须说话的,而说话是有学问讲究的。“口若悬河”“舌如簧’是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一句话可以使人笑,一句话可以使人跳”,是表明话有会说与不会说之分。这是由于汉语词汇的极其丰富,对于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词语加表情来表达所致的。例如某公爱好下棋艺不佳,一日与人对弈三盘,  相似文献   

8.
中国长城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焦点问题。对目前关于长城起源的四种主要观点:“楚方城”说、“列城”说、“城”说和“堤”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说法虽各有见地,但亦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纵观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各历史时期,华夏大地经历了国之数量由多变寡、国之疆域由小变大的历史进程,至秦始皇灭六国才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天子自封及其赐封各诸侯国的疆域皆用土封,即在边界“沟、封树之”;秦长城可以认为是秦之北疆最大的“封”。据此,提出中国古代的“封”是长城最初形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奥斯汀的“行事语”表明所说的话是在做一件事或作出一个行动。关于“行事语”有两个定义:(甲)一句用在特殊场合下的说话,如果而且仅仅如果这种用法可以作为说话者在做一件什么事情,而不是作为在说真话或假话,或者不仅仅在说真话或假话,那么这句说话便是一句行事语甲。(乙)一句用在特殊场合下的具有“我 X〔怎样怎样〕”形式的说话,如果而且仅仅如果这样用是作为说话者以此作为在 X 着的例子,就称为一个“行事语”乙。我认为“行事语”甲就可以满足奥斯汀的要求,而且他所碰上的困难将因这一选择而得到克服。定义(甲)的一个更严重弱点是,有许多说话的“混合例子”在特殊场合下既可以用来作真假陈述,同时又可以作些事情。奥斯汀于是又提出了“说事的”行动、“非说事的”行动和“通过说事的”行动这三个区别。奥斯汀说,他的兴趣“主要是抓着第二个非说事行动,并拿来和另外两个对比”,并且觉得“看上去最容易有麻烦的是非说事和通过说事之间的区别”。但真正的困难产生在企图区别说事行动和非说事行动的时候。弄到后来,奥斯汀的考察究竟揭露了什么有意思的问题,是可怀疑的。求助于普通语言,在考察特殊的词和特殊词族的逻辑语法时,是有用的,但是用未考察语言怎样作用这样一个总看法对,则不大会有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论犯罪构成     
本文对刑法学中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提出了犯罪成立的概念,认为应以此取代犯罪构成的概念.作者还从犯罪成立理论的前提出发,探究了确立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原则,并据此对我国法学界的有关争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四要件说”.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